误人子弟的“羌人呼父曰爹!吴人呼父曰爸!”
(2015-01-08 08:38:08)
标签:
山西临县方言爸爸爹达 |
分类: 山西方言 |
在山西临县方言里“父亲”是称呼为“爹”的。
民国六年(1917)《临县志 方言》云:“谓父曰爹,母曰妈。”
这个“爹”字《说文解字》没有,其他的古代字书及韵书对“爹”的注释却往往引起误解。如:
宋《广韵》“爹”字有两个音,一个在麻韵,“丁邪切,羌人呼父也。”一个在歌韵,音“徒可切。爹,北方人呼父。”《广韵》注解就不同。
清《康熙字典》云:《廣雅》爹,父也。《南史·梁始興王憺傳》詔徵還朝,人歌曰:始興王人之爹,赴人急如水火,何時復來哺乳我。荆土方言謂父爲爹,故云。《廣韻》爹,北方人呼父,与南史不合。
看来《康熙字典》的作者就怀疑《广韵》的“爹,北方人呼父。”与南史不合。
宋《集韵》则曰:“爸,必驾切,音霸。吴人呼父曰爸。”给人的印象是吴语区“呼父曰爸。”
可见在古代由于作者拘于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交通、信息不便,造成了管中窥豹的结论。
以下是摘自各地方志的有关记录。(多据《汉语方言大词典》)
首先:《广韵》所说“爹,北方人呼父。”这是事实。
1,山西:
光绪九年(1883)《文水县志》:“父曰爹,又曰奢。”
1920年《解县志》“呼父曰爹,呼母曰妈,尊父母之词也。乃呼义父反曰老爹。”
1942年《榆次县志》:“父曰爹,母曰妈。”
2,陕西:
清乾隆年间《华阴县志》:“父谓爹,又曰[父者]。…今邑人称父兼有数呼。”
光绪三十三年(1907)《米脂县志》:“爹音打,平声,俗呼叔父曰爹。”
3,甘肃:
清宣统元年(1909)《甘肃新通志》:“称父曰爹,曰达,曰爸。”
《陇右方言 释亲属》:“今呼父为爹,又戏呼为多多。”清梁章钜《称谓录》:“《隋书 回纥传》:‘称父曰多。’”
4,河北:
清光绪二二年《滦州志》:“伯父曰大爹,又曰大大。”
1934《静海县志》:“父曰爹,亦曰伯,亦曰爸爸。”
1931《青县志》:“呼父曰爹,或爸爸,农人则曰伯。”1931年《满城县志略》:“爸爸
呼爸爸。《正字通》:夷语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父做爸,蒲可切,音作皤,本地读作八音,呼八八,但呼爹者较多。”
1932《景县志》:“爹
1935年《新城县志》:“呼父母为爹娘。父亦呼为罢罢。”
5,河南:
1917年河南《洛宁县志》卷二 方言:“父谓之爹。母谓之娘,亦谓之妈。城内呼父谓之伯,呼叔谓之爹。”
1936年《鄢陵县志》:“夫之父曰爹,亦曰公公。”
6,山东:
1927年《济宁县志》:“济宁称父曰大,亦有曰达者。疑即爹字转音。”
其次:南方各地不仅“呼父曰爸”,也多呼“爹”。
1,
清,湖北《崇阳县志》:“呼祖曰爹。”
清,《长沙府志》:“呼父为爷,呼祖为爹。”
清光绪十九年湖南《新宁县志》:“谓父曰亚爸,亦曰亚爹。”
1941年湖南《宁乡县志》:“父曰爷,亦曰爹爹。”
(湖南宁远称丈夫曰“屋里爹爹”。犹孩子他爹。)
2,安徽:
1920年《芜湖县志》:“父则杂称为爹爹、爸爸、大大。”
(安徽太平称“貂貂”疑即爹爹。)
3,
光绪三十年江苏常熟《常昭合志稿》:“乡俗呼父曰爹,或曰爸爸,音如伯伯。”
江苏《盐城县志》:“祖父谓之爹,读丁耶切。”
清光绪五年浙江《镇海县志》:“爹,《玉篇》:俗呼父曰爹。《雅俗稽言》:南人称父曰爹,祖父曰爹爹。”
光绪五年《青浦县志》:“呼父曰阿爹,曰爹爹,又曰爷爷。”(上海:爹,音[tia]。爷音[ya]似牙。山西临县同。)
1926年《崇庆县志》:“家庭称谓各准上世遗传,祖籍别则称谓异,父有爹、爸、爷、伯之殊。”
(温州呼父曰“阿爸爹”。嘉兴《山歌》:“爹来里,娘来里。”浙江湖州称作“压爹”, 上海宝山则写作“压带”,即阿爹。)
3,福建:
福建顺昌。父亲曰爹仔,音[tia55 ti55]。(即今流行的“爹地”。)
福建莆田父母亲称爹姐,音[tia42 lia453]。
4,广东:
清宣统辛亥年《东莞县志》:“父又曰亚爸、亚爹。”
《东莞县志》:“父又曰阿爸、阿爹。爹,的斜切。”
(今广东恩平、开平,爹音[tia]。同临县。)
广东留香斋《阳江志》:“谓父曰爹,亦曰爷,或曰伯、曰叔。”
清乾隆十一年广东《河源县志》:“谓父为爸,或呼亚爹。”
可见大江南北皆呼父曰爹。当然方音各有差异。
附:
明陈世元《俚言解》卷一:“河北人称父为大,又讹为达。”
明沈榜《宛署杂记 民风二 方言》:“儿妇称翁曰爹,女婿称妻父曰爹。”陕西《永寿县志》:“土人谓父曰达。”
山西《榮河县志》:“称父曰【父者】。”
《莱阳县志》:“称夫之兄曰大爷,弟曰叔叔,或曰爹儿。”
光绪十年《畿辅通志》:“呼父为伯。”
同治七年《盐山县》:“伯,乡人呼父称也。”
乾隆五十五年《大名县志》:“呼父为伯。”
光绪戊子年《永寿县志》:“土人呼父曰达,亦曰伯。”
1934年《井陉县志料》:“邑之西北部,有呼父为伯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