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疙瘩“圪”字,疙里疙瘩难解开!
(2014-09-10 13:48:25)
标签:
山西临县方言圪字头《永宁县志》《宁乡县志》 |
分类: 山西方言 |
在山西方言里有很多“圪字头”词。
这些词人们称为“圪字头”词,“圪“字,在类似的词汇里,普通话音[kə],是舒声字,山西临县方言音[kəʔ],属于入声字,与山西大部分方言相似。有很多学者对这个“圪”字都做过探讨,但是对于其源流很少论及。“圪”字的定型有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本人试就自己掌握的部分历史书证,做一个大概的梳理,以便我们对“圪字头”词有一点儿更深的认识。
首先,这个“圪”字,本来不念[kə]。
《说文解字》卷十三、土部:“圪,牆高也。从土乞聲。(魚迄切)”古代读音只有两个,《广韵》里只有质韵的“魚乙切”和物韵“魚迄切”,属于疑母字,古音是[ŋiət],折合普通话今音应该是[i],与“屹立”的“屹”同小韵,同音。在临县方言里应该音[iəʔ]。
与“圪”字同小韵的同音字还有个“疙”、“仡”,今天普通话也念[kə]了。
其次。在最初这类词中“字无一定”,即同一个词语往往由一些不同形的同音字或音近字组成的。如:
1,临县方言的“圪崂”、“圪拉”、“圪浪”即“角落”,也就是“旮旯”。古代文献里记为“角落、矻落、仡落、肐落、阁落”等。
宋代朱熹的《朱子语类辑略》卷七:“须教他心里活动转的,若这在那角落头处,…..如应该船阁在浅水上,转动未得。”
宋代洪迈在《容斋随笔·切脚语》里记为:“角为矻落。”(也有引作“仡落”的)
元代杂剧
元代关汉卿
2,今临县方言“皱眉”的“皱”说成“圪搓”。古代则记为“吃皱、疙皱、扢皱、忔皱”等。
宋代毛滂《青玉案》词:“眉儿吃皱,为谁无语,阁住阳关泪。”
《董西厢》卷六:“夫人白甚闲疙皱,休疙皱,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西厢记》三本二折:“厌的早扢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颈。”
《黑旋风》楔子:“则被这气堵住咽喉,眉头儿忔皱,身躯儿倒扭。”
3,圪蹬蹬,是一个拟声性质的形容词。古代文献里多形容马跑。古代记为“圪登登、屹蹬蹬、矻蹬蹬、吉蹬蹬”等如:
《董西厢》卷六:“骑着瘦马儿圪登登的又上长安道。”
元杂剧《虎头牌》二折:“则你那匹白马屹蹬蹬的践路途,我独自个气丕丕归庄院。”
元杂剧《倩女离魂》一折:“我各剌剌坐车儿懒过溪桥,他矻蹬蹬马蹄儿倦上皇州道。”
元杂剧无名氏《那吒令过鹊踏枝寄生草》曲:“吉蹬蹬马蹄儿踏遍红尘道。”
今临县方言也用来形容小脚老太太走路的形状。
有时亦用以形容牙斗声,如《醒世恒言吴衙内临舟赴约》:“上下牙齿,顷刻就圪蹬蹬地乱打。”
今临县方言说:“恨得圪蹬蹬地”即恨得咬牙切齿。
从以上三个例子可见“圪”字初无定型,字无一定。与现在“圪’字相当的这批字有形似的,如:“圪、矻、疙、扢、忔、肐、屹、吃;”还有“阁、各”、“吉”。这里有同音字、讹音字、形似字,还没有一个固定的用字。“圪”字只见于“圪蹬蹬”一词。
明代也是如此,如明代姚旅的《露书》(万历年间),作者在书中写道:“洪洞人,予与处最久,其土音有可举者。”所举词汇数十个,其中有:“麻结达,蜻蜓也。”今洪洞方言写作“麻圪呆”“圪呆”即“疙瘩”。
《客座赘语》为明代顾起元所著的史料笔记,成书于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记录了当时南京的方言。其中:
“人之溪刻者曰趷落(今山西方言作“圪料”。),曰疙,…曰刁蹬,曰雕镌,….。”
“与世乖舛曰矻蹬,曰蹭蹬,曰落魄。”
最后,到了清初及以后的民国年间一些山西地方志的记载逐渐都归向了“圪”字。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康熙四十一年吕履恒编篡(中阳县)《宁乡县志》卷二方言里的记载,如:
“钮扣曰圪荅儿。圪拉(去声)者,隙也。圪剌,搅乱之,使自沮也。圪捋,故相左也,有意所不顺也。挠人俾bi甚痒,亦谓之圪捋。”
吕履恒,字元素,号坦庵,河南新安人。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授山西宁乡知县。四十二年,由青城知县行取湖广道御史。官至户部右侍郎、仓场总督。康熙五十七年(1718)罢官归乡里,次年卒。著有《梦月岩诗集》20卷,《冶古堂文集》5卷,并《宁乡县志》。剧作有《洛神庙》传奇。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称许其诗“不但不落唐以下,并蕲追六代以上而从之,可云特立独行”。应该说他主持编篡的《宁乡县志》水平是相当高的。对于“圪”字的定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现在的吕梁市所在地即过去的离石县,《史记赵世家》既有记载,名离石邑,后来称石州和永宁州。光绪七年重修的《永宁州志》,开首,有康熙四十一年汾州府知府济南王隆熙为康熙四十一年《永宁州志》撰写的序。知州姚启瑞篡修,方渊如、刘子俊总修。
这本书中卷六“都坊”部分所记载的“三十九所分属四乡各村”的地名都是写作“圪”字。如:“北圪垛、郝家圪垛、九圪塔、圪垛里、闫家圪台、下圪塔、圪垛里。”
有意思的是卷十“市镇”记载的“圪洞镇(距城一百一十里里)。”在卷一“永宁州舆图”(地图)却标为:“垎洞镇。”在图后注云:“光绪七年岁次辛乙孟夏中,…桐城方继志定生氏绘图病题籖。”这张图估计有所来历,难道是康熙四十一年旧州志所载?或是还有其他的来源,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圪洞”也有写作“垎洞”的。
清光绪九年(1883)刻本。阴步霞撰的《文水县志方言》:
“坑曰圪洞。可怜曰栖皇。蹲曰圪鸠。”
民国六年《临县志语言》:
“地隙曰圪拉(读去声)。钮扣曰圪答。”
民国年间《太谷县志方言》:
“屋隐儿曰阁落,俗作圪崂。”
民国30年《榆次县志方言》:
“洼者谓之圪洞。踞曰圪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