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绵字诸说研究》
(2014-09-08 15:21:11)
标签:
连绵字连绵词切脚语分音词 |
分类: 语音学 |
作者:王伟丽(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美国夏威夷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
摘要:通过对联绵字的定量分析,文章总结了古今研究联绵字(词)的三种主要观点:语音观、 语义观、词位变体观,在此基础上给以审视、评论,试图对联绵字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
关键词:联绵字;语音观;语义观;词位变体观
引言
联绵字(词),作为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诗经》、《楚辞》及先秦诸子散文中已经大量出现。历代“雅书”都有所辑录,而到宋代张有《复古编》才正式提出“联绵字”的名称,但张有并没有明确界定联绵字。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各家对联绵字的界定仍然分歧很大。《广雅·释训》、张有《复古篇》、朱起凤《辞通》、符定一《联绵字典》以及王国维《联绵字谱》等等,所收联绵字相差悬殊,这主要是由于对联绵字的界定不同以及划分标准不一。
单纯词,是联绵字的质的规定性。双音节,是联绵字的量的规定性。双声叠韵等,是联绵字的非全量分析的语音形式的类别。这是狭义的联绵字。我们根据狭义的标准,以《现汉》所收词目为封闭域进行统计,共得到484个联绵字,占《现汉》所收词汇总量的0.74%。请见下表:
连绵字 |
双声 |
叠韵 |
非双声叠韵 |
数量 |
72 |
173 |
239 |
所占百分比 |
14.88 |
35.74 |
49.38 |
广义的联绵字除以上所谈及的狭义联绵字外,也包括叠字词和拟声词。王国维、符定一、王力、杨伯峻、洪诚、周法高、周大璞以及新版《辞海》等等都主张将叠字词(区别于重叠词)归为联绵字。王力先生(2000)主张将拟声词也归入联绵字。拟声词是摹写自然界声音的,是一部分原生性的联绵字,拟声词中虽然也有双声、叠韵、双声兼叠韵、非双声叠韵等等类型,但从其来源上讲,毕竟不同于双声、叠韵等类型的联绵字,《现汉》将拟声词单独标注,因此我们这里也将拟声词单独列出进行考察。我们根据广义的标准,以《现汉》所收词目为封闭域进行统计,共得到601个联绵字,占《现汉》所收词汇总量的0.92%,约占复音词总数的1%。请见下表:
连绵字 |
双声 |
叠韵 |
非双声叠韵 |
拟声 |
叠字 |
数量 |
72 |
173 |
239 |
39 |
78 |
所占百分比 |
11.98 |
28.79 |
39.77 |
6.49 |
12.98 |
说明:(1)部分双声兼叠韵联绵字如“辗转”等,由于数量很少,不单独列出。(2)“拟声”是就联绵字的来源而说的,这里主要是指《现汉》明确标注的拟声词。(3)部分叠字词中也有拟声词,二者交叉部分,在统计中我们暂且归入叠字词。
对联绵字的界定和划分问题,最终要从其最初产生的语源上来探究。按照现代意义上界定联绵字的角度、标准和体系来探讨联绵字,从总体上来看,可以从语音、语义和词位变体等角度来探究。
一 语音观
就联绵字的语音观,到目前学界有七种说法:(1)拟声;(2)叠音;(3)衍音;(4)缓读;(5)双声叠韵;(6)外来词音译;(7)复辅音声母分化。
拟声联绵字只占联绵字总数的 6.49%。现代汉语中的拟声词约 400个,只占词汇总数的0.6%,它们是作为原始联绵字而出现的。东汉许慎在《说文》中多处涉及源于拟声的联绵字。后来到近代章太炎、黄侃、刘师培等等也谈到了一部分名词性、动词性以及形容词性的拟声联绵字。当然,从认知上来讲,拟声法以及外来词音译等方法所产生的原生性联绵字始终处于原型地位,现代意义上的联绵字就是按照这些原型成员来进行界定的。这种复音联绵字在《诗经》、《楚辞》及先秦诸子散文中已经大量出现,这与汉民族古代诗歌韵律形式的内部机制是有关的,这也是汉语中自然音步客观存在以及它们韵律属性的表现。
(二)叠音。
叠音(区别于重叠词)从形式上看,是由两个相同的音节相叠而构成的,即叠字,常叫重言、复字、双字或叠字词,是两个不能独立运用的字重叠共现,这类词属于广义的联绵字。《现汉》共收了78个,占联绵字总量的近13%。《诗经》有330个,占其联绵字总量的 66%,这是《诗经》等特殊古语体的显著现象,清代王筠编《诗经重言》对此有详尽探讨。受《诗经》影响,《楚辞》的重言占复音词总量的近15%,诸子中重言占0.2%至2%不等。到后代的诗词曲乃至散文中仍较多见。形容词、动词、副词、名词重叠的多见,叠后整体作形容词、副词用的更多。叠字,是不能分释的单纯词,应该归入联绵字,其主要作用是状物、摹声、加强语气、调和语调。“单不足以喻则兼”,叠音字适应汉语复沓的节奏特点,增加了语言的韵律美。叠音联绵字在远古时期大量产生,从而也为汉语的双音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汉语双音化的发展也有可能使部分单音节衍音重叠而形成叠字联绵字。刘师培在《古书疑义举例补》中曾指出:“所谓重语者,亦仅发音时延长之语耳。短言之则为一字。重言之则为重语。凡重语之义,与单词之义无殊。”刘先生这里所说的就是衍音所形成的叠字联绵字。
语音重叠,一个音节变为两个音节并且两个音节中的音素完全一样,这样就形成了叠字联绵字。但如果两个音节由于语流音变发生读音变异,这样就可能使叠音的两个音节读音异化而形成双声叠韵联绵字,或使双声叠韵的两个音节读音同化而形成叠音联绵字。正如近人张文澍说:“口殊音转,则迭字为双声:故‘觱发’之言‘发发’也;‘栗烈’之言‘烈烈’也。唇齿易位,则迭字为迭韵:故‘猗傩’之言‘猗猗’也;‘苍筤’之言‘苍苍’也。其用在声,不拘于形。故‘晏晏’可为‘燕婉’;‘茸茸’可为‘蒙戎’。音转形变,则‘亹亹’为‘黾勉’;‘皇皇’为‘鞅掌’。此皆双声迭韵同于迭字之例也。 ”
(三)衍音。
衍音联绵字的形成是由一个单音节衍生而成两个音节,是在原音节结构外部发生语音的延伸,是一个音节其前或其后由于读音拉长而衍音,原音节仍保留在双音词中。可以说,“衍音”是适应汉语双音化的发展趋势而产生的。
(四)缓读。
缓读联绵字是在原音节结构内部发生语音的延伸,是一个音节声母和韵母与其他韵母和声母分别重新组合而后又分化为两个音节而形成的。可以说,缓读联绵字也是适应汉语双音化的发展趋势而产生的。
宋洪迈《容斋随笔·切脚语》也有相似观点:“世人语音,有以切脚而称者,亦间见之于书史中。如以逢为勃笼,槃为勃阑,铎为突落,叵为不可,团为突栾,钲为丁宁,顶为滴宁,角为矻落,蒲为勃芦,精为即零,螳为突郎,诸为之乎,旁为步廊,茨为蒺藜,圈为屈孪,锢为骨露,窠为窟驼是也。”
清初黄生《义府》卷上“勃鞮”条下说:“(寺人)‘披’即‘勃鞮’二合音,缓言之则曰‘勃鞮’,急言之则曰‘披’,由语有缓急,非人有二名。魏将军文子名木,《檀弓》作‘弥牟’,与此同。”以上黄生谈到的“急言”和“缓言”虽是循环互证,但是也将“缓读”这种由单音节语音分化生成双音节联绵字的机制阐述得比较清楚了,这类复音联绵字又如“虹”缓读为“螮蝀”、“孔”缓读为“窟窿”等等。
各家界定联绵字,都把双声叠韵作为显著现象、主要特征。如明代方以智《通雅》认为:“謰语者,双声相转而语謰謱也。 《新书》有连语,依许氏加言焉。如崔嵬、澎湃,凡以声为形容,各随所读,亦无不可。”把联绵字界定在与声母有联系的双音词范围之内。有人认为,双声叠韵占了联绵字的大多数。其实,定量分析表明,双声叠韵的联绵字只占联绵字总量的50%左右,占复音词总数的0.5%左右。 还有人认为,双声叠韵是造词法,即古人用该法造出的一类联绵字,这恐怕带有较多的主观推测成分。比较客观的分析,双声叠韵是属于构词法或析词法范畴的,是后人对已经造成的词做语音分析而产生的结果。
音译外来词跟联绵字的关系,首先看音节数目(即词长),其次看时代。古代,尤其是上古,音译双音外来词算为联绵字,许多人是认可的。例如:
4) 琥珀(突厥语 xubix/波斯语 kahrupāi)
上古汉语曾存在复辅音声母这一语音现象的假说,随着汉藏语系亲属语言间各语族同源词的对比研究以及现代不同方言土语中对应方言词的对比研究的展开,已经越来越得到学界的认可。关于复辅音和联绵字的关系问题,严学窘(1962)指出:“现在所发现的二合复辅音,从数量上说,以出自谐声而又同时见于古联绵词者为主要来源,居大多数,仅出于谐声而不见于古联绵词者次之只见于古联绵词者为数最少;从型式上说,以古联绵词为主要楷模,居大多数。”通过复辅音和联绵字的佐证,可以看出有一部分联绵字是由上古二合复辅音转化来的。复辅音声母的分化与汉语双音化的因果关系至今还没有定论,而单音节复辅音声母的分化所产生的双音词两音节之间的声韵关系与联绵字两音节之间的声韵关系却产生了一定的契合。在双音化的趋势之下单音节复辅音声母的分化也能产生复 音联绵字,这类联绵字如:蒺藜、窟窿、蜾蠃、圹埌等等。
二 语义观
(一)单语素观。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联绵字合二字以成义,联绵字二字不可分释,并对联绵字的语义、语音、用字特征做了细致的描绘。胡适《辞通·序》引王国维(1933)“联绵字”说:“联绵字,合二字而成一语, 其实犹一字也。”王力(2000: 91)则认为:“单纯的复音词,绝大部分是联绵字。……联绵字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复音词的两个音节。”蒋礼鸿、任铭善(1984)在其《古汉语通论》中指出:“用两个音节表示一个整体意义的双音词,其中只包含一个词素,不能分拆为两个词素的,古人管这种词叫謰语或联绵字。简单地说,謰语是单纯性的双音词。”《辞海》(1999):“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联缀在一起不能分开来讲的双音节词。”由两个字构成一个语素,这是联绵字的主流观点,是大多数人的共识。《汉语大词典》处理这类词的体例是:在第一个字下,列出词条,并予解释;在第二个字下,不解释,只见第一个字所列词条。
除了认为联绵字是单纯词,还有的人认为联绵字是合成词或者是由两个语素凝化为一个语素而形成的。清代王念孙《读书杂志》说: “凡连语之字,皆上下同义,不可分训。”但王念孙的所谓“连语之字”并不完全是今天我们认为的双音节单纯词。对此陈瑞衡认为,王念孙所说的‘连 语之字’,即王国维所说的古之联绵字,把联绵字(词)界定为单纯词,其实与传统语文学家的联绵字观念大相径庭, “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名称的‘挪用’。”(陈瑞衡 1989)随后李运富(1991)就古今联绵字观念上的差异,认为是“误解”,不是“挪用”,认为联绵字和单纯词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标准划分的,二者可以交叉但不能等同,他认为联绵字包括部分合成词和双音节单纯词,而单纯词包括双音单纯词、单音单纯词和多音单纯词等。李运富(1989)主张取消“联绵词”,而采取单纯词和合成词的对立划分; “重言词”根据字形划分,同音不同形的不算,这就不是词汇学角度的分类,而且也没有与之对立的类别,因而缺乏系统性,也应该取消。学界又有许多人认为,联绵字作为合成词其两个构词语素往往具有同源关系,因而其音节往往具有双声、叠韵或双声兼叠韵的关系,这与语音造词无关,流传下来的联绵字中的双音节单纯词往往是由拟声或音译而来的。苏宝荣(2007)从汉语语素之间的大小层级出发,界定联绵词为:“语言中的联绵词,不仅指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还应包括两个原始语素在长期结合中凝结成一个新语素,并且语义发生重大变化的双音词。”这种联绵字是由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节语素构成的复音联绵字或部分重叠合成的复音联绵字,其中的两个构成成分往往具有同源关系,因而两个构成成分的音节也有可能具有双声或叠韵等语音相关性。这类联绵字如囹圄、迍邅、绸缪、披靡、崔嵬等等。
7) 或时难迍邅,处以全身。(《后汉书》)
8) 嗟运命之迍邅,叹乡关之渺邈。(《游仙窟》)
9) 邅迍多失路。(李续《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见寄》)
10)只为无明相系缚,邅回不遇出头年。(《敦煌变文集》)
12) 遭世路之险迍。荣华晔其始茂。(《艺文类聚》)
可见,一直到唐末这一阶段,“迍邅”还正处于“词汇化(lexicalization/morphologization)”的进程之中。从历时的角度来看,“迍”、“邅”这两个语素大约到宋末元初才真正最后“定序”固化成为“迍邅”,完成“词汇化”。其主要制约机制也是与语音有关的,除声韵的限制之外,往往是由其“调序”来制约的(张 博 1996)。
虽然,王念孙发现有的联绵字上下字可以互易,如“婆娑”又可作“娑婆”、“窈窕”又可作“窕 窈”、“崎岖”又可作“岖崎”等等,但这类联绵字的上下字互易率占不到2%,并且这是汉语双音词共有的现象(徐振邦 1998:147-148),可以说汉语中98%以上的联绵字还是定序的。
由复合词联绵化而产生的联绵字的形成机制,正如张永言(1981)所言:“一个合成词由于语音和结构发生了大的变化而成了单纯词,它的内部形式也就从人们的语言意识里消失了。”这类复音联绵字是由具有同义或近义的单音节语素复合而成的,其中的两个单音节语素由于其形体相似,又具有双声或叠韵等语音联系,人们在使用中逐渐忽略了其语素的意义,在约定俗成高频使用的强势类推作用之下,经过“语用推理(pragmatic inferring)”的过程,也渐渐把这类复合词视为复音联绵字了,从而完成了这类复音联绵字的“联绵化”。从单音节词发展为双音节词再孳生出单语素双音节联绵字,其真正的制约因素还在于词义内部的区别性语义特征围绕其义核发生强化或异化的作用,从而通过词义的义值和义域的量质变而产生了新的联绵字。
从整个复音词的发展趋势来看,公元五世纪到十二世纪是复音词形成的关键时期,表现在复音词的急剧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语法造词所形成的复音词的大量出现。据符定一《联绵字典》来看,联绵字绝大多数产生于六朝之前,现在能看到且被认作单纯词的双声联绵字或叠韵联绵字大多是西周至六朝时期产生的。因此相对来讲,复合词联绵化所形成的复音联绵字的数量虽然也有所增加,但其增长数量远远少于语法造词所产生的复音词的增长数量,其所占总量百分比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三 词位变体观
联绵字义存乎声,构成联绵字的两个字往往只表音而不表义。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域广大,方言复杂,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方言区、不同言语社团在记录同一联绵字时往往选用近音字或同音字进行标记,这样联绵字的同一个词位也就出现了一系列的语音变体和词形变体。
联绵字的语音变体,当首推《史记》的“首鼠”,《后汉书》作“首施”,朱起凤在安澜书院因不知此一词别体而闹出笑话,后发愤专收别体异文而成《辞通》。刘大白在该书序谓,“首鼠”、“首施”都是“踌躇”的叠韵转变字。刘说不确,“鼠”、“施”实为双声(同为“书”纽)近韵(“鼠”为鱼部,“施”为歌部,通转),是同词位的语音变体(王力 1980) 。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四 结语
定量分析告诉我们: (1)联绵字只占词汇总量的不足1%; (2)不论是从狭义的角度还是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双声的、叠韵的联绵字与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在联绵字总数中所占比例基本持平,都占到40% 至50%左右,其中双声的、叠韵的联绵字相对稍显优势; (3)联绵字的数量与时俱减。在这些数量范围内,各家观点主要集中在联绵字(词)中构词单位成词后意义的整体性和构词单位之间的语音相关性上。不同的联绵字的产生各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其发生和发展的情况也各有不同,这其中又涉及到时间、地域、文字、语言接触等等因素。联绵字中通过拟声和摹状以及古代外来词音译等方式而产生的联绵字是学术界公认的原生性联绵字。通过复合词的联绵化、单音节衍音、单音节缓读以及复辅音声母的分化等等途径而形成的联绵字,一直是学术界争鸣的热点。从“联绵字”名称的提出到目前权威工具书对联绵字的界定,可能有学术观点的分歧,但作为联绵字这种语言现象在汉语词汇发展过程中却一直是客观存在的,分歧也只是对这种现象“命名”的分歧。多数人都认为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单纯词”,对于汉语中这类客观存在的具有汉民族特色的词汇形式也并不否认。词汇总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我们不但要从共时的角度去把握联绵字的类型和特点,更应该从历时的视角去审视联绵字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