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限高,卜烂倒!——说说山西“分音词”与“切脚语”
(2014-08-28 19:20:41)
标签:
山西临县方言分音词切脚语字无一定连绵词 |
分类: 山西方言 |
“懒大嫂,懒大嫂,懒来懒去懒坏了;
这是一首山西民谣,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一个“懒大嫂”的形象,让人感到风趣而生动,极具山西地方特色。“卜烂”就是“绊倒”的“绊”,这种“双音节连绵词”(很多学者称为“分音词”)在今天的山西方言里还有很多。如:
“合浪”指“小巷”、“胡同”;
“合拉”指“豁口”或“缝隙”;
“薄浪”即“棍棒”的“棒”;
“卜烂”还有“搅拌”的“拌”的意思;
“孛篮”指“柳条编成的篮子”;
“圪栏”即“秸秆”的“秆”;
“圪台”指“台阶”;
“圪拉”、“圪浪”、“圪落”、“圪崂”即“旮旯”;
“圪梁”指“山梁”、“山岗”;
“圪料”形容“扭曲不平”;
“圪都”即“骨朵”,指拳头;
“圐圙”即“圈”,指称被围起来的一块地方;
“骨挛”、“锅挛”形容“蜷曲”;
“果蒌”即“瓜蒌”,指西葫芦;
“提留”、“滴留”表示“提”。说快了,就成了“tiu”;
“突挛”表示“一团”的“团”。
“世人语音,有以切脚而称者,亦见之于书史中,如以蓬为勃笼、盘为勃兰、铎为突落、叵为不可、团为突栾、钲为丁宁、顶为滴零、角为矻落、蒲为勃芦、精为即零、螳为突郎、诸为之乎、旁为步廊、茨为棘藜、圈为屈孪、锢为骨露、窠为窟驼是也。”
其中的一些词如“蓬为勃笼、盘为勃兰、团为突栾、顶为滴零、角为矻落、精为即零、螳为突郎、圈为屈孪、锢为骨露,”至今在山西方言里使用着。
可以说洪迈用“切脚语”称之,正说明了这种“双音节连绵词”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上字的声母与下字的韵母和声调,往往可以拼出一个单音词的字,与古代的“反切”注音相似。如“蚯蚓”应该就是“螼”的切脚词(分音词),唐代王仁昫《刊谬补缺切韵》(即“王三”)就是用“丘引反”二字为“螼“注音的,后来人们为“丘引”各加了“虫”旁。
可以说这种“切脚词”就是一种不十分规范的“双音节连绵词”,应该是自古就有的语言现象,在古代文人的著述中比较少见(实际上古代汉语真好出现的连绵词也可以说是切脚词),主要出现在一些“俗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到了金元时期,元杂剧作为面向普通老百姓的戏剧,其语言更多地运用了方言俗语,“切脚词”的大量出现就可以理解了。
下面是一些书证,主要是从龙潜庵的《宋元语言词典》和顾学颉、王学奇的《元曲释词》里摘录的“切脚词”,从中可以看出“切脚词”作为一种双音节的单纯词,组成“切脚词”的两个字往往只具有表音的作用,往往“字无一定”,即同一个意义的词往往是由不同两个字组成,组合的形式多种多样。
1,肮脏——腌臜、腌噆(月旁)、鏊槽、鏊糟
《度翠柳》楔子:“有了!有了!香积厨下烧火的那腌臜和尚,也当一个。”
《董西厢》卷五:“自家这一场腌臜病,病得来蹊跷。”
明代张自烈《正字通》:“俗呼物不洁曰腌臜。”
《董西厢》卷七:“鬓边虮虱混入糁,你寻思大小大腌噆!”
《赚蒯通》三折:“休笑我面色腌噆,形容儿猥缩。”
明代焦竑《俗用杂字》云:“物不洁曰【女音】贜,有音無字。”
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俗语以不洁为鏊糟。”
《燕青博鱼》一“[搽旦云:]你哥哥更是鏊糟头。”
《铁拐李》四【醉东风】:“[做叫门云:]岳大嫂开门来![岳旦开门云:]一个鏊槽叫化头出去!”
2,扒扠——杷沙、爬沙、扒沙、扒叉。
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杷沙脚手钝。”
宋代沈遘《沈文通集》:“四脚爬沙脚如戟。”
《张生煮海》三:“则见金鳞鱼活波剌波心跳,银脚蟹乱扒沙在岸上藏。”
明代无名氏杂剧《南极登仙》三折:“四角扒叉水上游。”
3,不剌
《宋元语言辞典》认为是语尾助词,用于动词和形容词之后。实际应该是“巴”的分音词,今河北方言犹说“破不拉叽”。
《竹叶舟》楔子:“你穿着这破不剌的旧衣,擎着这黄甘甘的瘦脸。”
无名氏《叨叨令过折桂令·驮背妓》曲:“便道是倒凤颠鸾,莺俦燕侣,弯不剌怎么安排?”
4,拨剌(即拨拉,亦作扑拉。临县方言“拔”並母入声字读如爬。)
《农桑辑要》卷二:“苎麻:用湿润畦土半升,子粒一合,相和匀撒,….撒毕,….于畦内用极细梢杖四五根,拨剌令平可。”
5,孛篮(蒲柳编的篮子)——薄篮、孛兰、孛蘭、蒲蓝
《东堂老》三折:“今日啊,便担着孛篮,拽着衣服,不害羞当街里叫将过去。”….又:[扬州奴同旦携薄蓝上。]
宋方壶《一枝花·妓女》套:“见取孛蘭数取梨,有什稀奇。”
《谢天香》二【煞尾】:“我正是出了孛(竹头)篮入了筐,直着咱在罗网。”
《陈州粜米》二【煞尾】:“敢是他收了蒲蓝罢了斗。”
6,出溜(光滑)——出留、出律、赤留
《谢天香》三折:“可又早七留七力来到我根底,不言语立地。我见他出留出律两个都回避。”
《灰阑记》三折:“这个火性紧的哥哥厮觑暇,须是这光出律的冬凌田地滑。”
《黄花峪》一折:“吓得那呆邓邓的麋鹿赤留出律的撞。
(出留、赤留、曲律同义。)
7,撺掇——撺掇、撺断、撺顿、撺调
《隔江斗智》二折:“前日鲁子敬往荆州说亲时,闻那刘玄德颇有不允之意,倒是诸葛亮再三撺掇。”
《望江亭》一折:“我,我,我!撺断的上了竿,你,你,你!掇梯儿着眼看。”
《太平乐府》卷六朱庭玉散套【枖神急·闺思】:“把似唤讲春去,争如撺顿取那人来。”
《灰阑记》一【天下乐】“[搽旦撺调科,云:]院外打的好,似这等辱门败户的贱人,要它何用?则该打死他罢!”
8,滴流(旋转流动)————滴溜、滴溜溜、丢溜
沈端节《探春令》词:“连宵欢宴,被那懑,引得滴流地,一似蛾儿转。”
《任风子》二:“把那厮轻轻抬举,滴溜溜撺下街衢。”
张养浩《红绣鞋·赠美妓》曲:“子见他杯擎玛瑙泛香醪,眼睛儿冷丢溜,话头儿热剔挑。”
9,提(di)溜——滴留、滴溜
《太平乐府》卷九曾瑞散套【哨遍·羊诉冤】:“我如今剌搭着两个蔫耳朵,滴留着一条粗硬腿。”
《玉壶春》三【四煞】:“一弄儿打扮的实难赛,大信袋,滴溜着三山骨,硬布衫,拦截在十字街。”
《三夺槊》二【牧羊关】:“他滴溜着虎眼鞭颩,我吉丁地着劈楞锏架却。”
10,哆嗦——笃速、都速、扑速、都苏
《东堂老》三折:“吓得他手儿脚儿战笃速,特古里我根前你有什么怕怖。”
《对玉梳》三折:“吓得我意慌张,心乔怯,战都速,无了魂魄,软了身躯。”
《替杀妻》一【幺篇】:“你气的我手儿脚儿滴羞都速战。”
姚守忠《粉蝶儿·牛诉冤》套:“只见他手持刀器讲咱觑,吓得我战扑速魂归地府,登时间满地血模糊。
《青衫泪》二【醉太平】:“只见一个来来往往旋风足律即留转,唬得我慌慌张张手脚滴羞都苏战。”
11,耷拉——荅剌、嗒剌、搭拉、剌搭、
《黄粱梦》三:“这一个早直挺了躯壳,那一个又荅剌了手脚。”
《两世姻缘》一【天下乐】:“觑不的那抓掀,鬀髻偏,便似那披荷叶,搭剌着个褐袖肩。”
明沈榜《宛署杂记》:“物之下垂曰嗒剌。”
《西游记》三十九回:“搭拉两个耳,一尾扫帚长。”
《太平乐府》卷九曾瑞散套【哨遍·羊诉冤】:“我如今剌搭着两个蔫耳朵,滴留着一条粗硬腿。”
12,疙皱——挌皱、吃皱
《董西厢》卷六:“夫人白甚闲疙皱,休疙皱,常言道:女大不中留。”
《西厢记》三本二折:“厌的早挌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颈。”
毛滂《青玉案》词:“眉儿吃皱,为谁无语,阁住阳关泪。”
13,合溜
(沟,小沟。近俗语“斗气”说成“圪气”,应写作合气。)
《古今小说》卷三十六:“银球脱在地下,有条合溜,直滚到员外床前。”
14,旮旯——阁落、肐落
《玉镜台》第四折:“你在黑阁落里欺你男儿,今日呵可不道指斥銮舆,也有禁住你限时,降了你乖处。”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黑阁落甜话儿将人和(哄),请将来著人不快活。”
《张協状元》十二出:“老汉然虽是个村肐落里人,稍通的些个人事。”
15,骨朵
《水浒传》第一○八回:“这两个副将都蹬的七八百斤劲弩,各会使一枝蒺藜骨朵,手下有五千人马。”(兵器)
《渔樵记》三、白:“无一时则见那西门骨剌剌的开了,那骨朵衙杖、水罐银盆、茶褐罗伞下,无明马上,端然坐着个相公。”(一种兵器,后作仪仗用。)
《玩江亭》二折:“阿阿!努嘴了,放嫩叶了,阿阿!打骨朵了。阿阿!开花了。”(此指花蕾)。
《村乐堂》二折:“开了牢门,则怕磕你一个骨朵。”(此指疙瘩)
16,骨堆——骨堆、孤堆
唐韩愈《饮城南道边古墓》诗:“偶上城南土骨堆,共倾春酒三五杯。”
《盆儿鬼》三折:“呀!呆老子也,却原来是一个土骨堆。”
《老生儿》三【调笑令】:“我嫁的鸡,随鸡飞,嫁的狗,随狗走,嫁的孤堆坐的守。
《李逵负荆》二【一煞】:“休怪我村沙样势,平地上起孤堆。”
17,古董——古董、骨董、估懂、汩董
秦简夫《东堂老》第一折:“可早十年光景,把那家缘过活金银珠翠,古董玩器……典尽卖絶,都使得无了也。”
《陈州粜米》楔子:【白】:“那一个不知我的名?见了人家的好玩器、好古董,不论金银财宝,但是值钱的,我和俺父亲的性儿一般,就白拿白要,白抢白夺。”
宋代韩驹《送海常化士》诗:“莫言衲子篮无底,盛取江南骨董归。”
《词林摘艳》卷一刘庭信小令【醉太平·忆旧】:“孔子拄杖那直节,估懂铺里不惹。”
明代刘绩《霏雪录》:“‘骨董’乃方言,初无定字。晦庵先生《语类》只作‘汩董’或作‘古董’。”
(亦作象声词者,唐孙棨《北里志》云:“若逼我不得已,骨董一声即了矣。”)
18,和哄(哄骗)
《来生债》第一折:“你省的古墓里摇铃,则是和哄我那死尸哩。”
19,和鬨(凑热闹、起哄)——和鬨、胡哄
元代顾德润《点绛唇·四友争春》套曲:“桑柴弓悬臂间,纸糊锹逼手中,每日价干和鬨。”
元代张可久《醉太平·无题》曲:“醉醒和鬨迷歌宴,清浊混沌待残年。”
《百花亭》第三折:“兀那廝,敢来俺这里胡廝哄。”
《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看长安灯火照天红,似俺这老苍头也大家来胡哄。”
20,饸饹——合酪、合落、河洛、河漏
《勘头巾》第三折:“你若説实情呵,我可便买与你个合酪吃。”
《勘头巾》三折:“丑云:哥哥,合酪熟了么?张千云:早哩,早哩。”
《池北偶谈》卷下:“今齐鲁间以荞麦做面食,名河洛。”
《西游记》第二本第六出:“等他们来家,教他敷演与我听,我请他吃分合落儿。”
《水浒传》二十四回:“他家卖拖蒸河漏子,热蕩温和大辣苏。”
王桢《农书》“荞麦”条:“北方山后,诸郡多种,治去皮壳,磨而为面。….或作汤饼,谓之河漏。滑细如粉,亚于麦面,风俗所尚,供为常食。”
21,胡同——胡同、衚衕、湖洞、糊突
《张生煮海》一折:“家童云:我到那里寻你?侍女云:你去兀那羊市角头砖塔儿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
《单刀会》第三折:“你孩儿到那江东,旱路里摆着马军,水路里摆着战船,直杀一个血胡同。”
《小尉迟》一折:“你便有那银山铁壁数十重,杀得你人似血衚衕。”
《三国志平话》:“张飞着力杀上血湖洞入去,到于城中。”
《昊天塔》三折:“也不是我杀人心忒狠毒,管教他便人亡马倒都做血糊突。”
22,囫囵——囫囵、鶻囵
元代张可久《沉醉东风气毬》曲:“元气初包混沌,皮囊自喜囫圇。”
杨万里《食蒸饼作》诗:“何家笼饼须十孚,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鶻囵吞一个。”
23,傀儡——傀儡、窟礧、魁磊
唐代吴兢《贞观政要慎所好》:“贞观七年,工部尚书段纶进巧人杨思齐至,太宗令试,(段)纶遣造傀儡戏具。”
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博弈嬉戏·傀儡》:“世传傀儡起於汉高祖平城之围,用陈平计,刻木为美人,立之城上,以诈冒顿閼氏,后人因此为傀儡。”
杜佑《通典》云:“窟礧子,亦曰魁磊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奔丧家乐也,汉末始用之嘉会。”
《昊天塔》一【仙侣点绛唇】:“傀儡棚中,鼓笛声送,相搬弄。”
《西游记》二本六齣【梅花酒】:“他的那唤作甚傀儡,黑墨线儿提着红白粉儿,桩着人样的东西。
《神奴儿》楔子白:“老院公,我要傀儡儿耍子。”
24,偻儸——娄罗、嘍囉、嘍罗
《降桑葚》三折:“领小偻儸去那山前山后,巡绰了一遭。”
《升仙梦》三折:“钟离扮邦老领娄罗上。”
唐代郑綮《题中书壁》诗:“侧坡蛆蜫蜦,蚁子竞来拖。一朝白雨中,无钝无嘍囉。”
明代贾仲名《对玉梳》第二折:“剗地你拽大拳人面前逞嘍囉,请起来波小哥!”
《水浒传》第八四回:“郎主道:引兵的那蛮子,是甚人?这等嘍罗!”
《对玉梳》二折:“刬地你拽大拳,人面前呈嘍罗。”
《水浒传》第六二回:“梁山人马太喽罗,生赚卢公入网罗。”
25,邋遢——邋遢、垃圾
邋遢——拖着步履走步。《误入桃源》一折:“眼见得路迢迢,芒鞋邋遢,抵多少古道西风鞭瘦马。”亦作“剌塔”。
明代梁辰鱼《红线女》第三折:“好笑那田家翁做人来真邋遢,困腾腾像半死的虾蟆。”
《清平山堂话本·快嘴李翠莲》:“撒甚帐?…..豆儿米麦满床上,仔细思量象甚样?….丈夫若是假乖张,又道娘子垃圾相。”(垃圾,邋遢)
26,趔趄
《燕青博鱼》三折:“怪道我这脚趔趄站不定呵,原来那一盏盏都是瓮头青。”亦作列趄,列翅,查梨。
27,曲溜——乞留、乞量、曲律、屈吕
《黄鹤楼》二折:“你过的这乞留曲律蚰蜒小道,…..你过的一横涧搭一横桥。”
《杀狗劝夫》二折:“将这双乞量曲律的圪膝,罚它去直僵僵的跪。”
《李逵负荆》一折:“曲律竿头悬草稕,绿杨影里拨琵琶,高阳公子休空过,不比寻常卖酒家。”
《秦并六国平话》中:“使一条乞留屈吕枪,骑一匹勒勒绊絆马。”
(今河北“去”音“气”,“曲留”说成“乞留”。“弯曲的小道”往往用“乞留拐弯”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