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君若朝夕
君若朝夕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724
  • 关注人气:32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擀面时撒上一些“面扑”!

(2014-07-08 20:38:43)
标签:

山西临县方言

饽饽

面勃

面扑

擀面

分类: 山西方言

说起做面食,如蒸馍馍、擀面条、搓猫耳朵等等,都撒上一些干面粉,以防粘连。这种干面粉,在宋代的《广韵》里是写作“麺餑”的,一般则写作“面勃”。如:宋代庄季裕的《鸡肋编》卷上:“《本艸》:‘麻蕡,一名麻勃,云此麻花上勃勃者。’故世人谓尘为勃土;果木诸物,上浮生者皆曰衣勃;和麪而以乾者傅之,亦曰麪勃。”

擀面时撒上一些“面扑”!



然而各地的人们大多不知道是那个字,往往说成别字。河北叫做“不面”(音),山西人(包括临县)则大多写作“面扑”,音“面泼”。

在山西临县方言里中古浊音声母入声字则读为送气音了,如“脖子”音似“帕则;“值班”音似“车班”,“碟子”音似“帖则”,“牛犊子”说成“牛脱则”等等。“饽”字一般用于“饽饽”一词,指面食,如馒头、饼子、窝头、包子等,很少用于其他的词,“饽”在《广韵》与“勃”同小韵同音,蒲没切,属于浊音声母並母[b],与普通话读[p]不同,浊音清化后读[p’]。今临县方言里“勃”音[p’əʔ],与“扑”、“泼”同音。因此“面饽”(面勃)就做“面扑”了。

乔全生先生认为:汾河片将擀面时防粘连撒上去的面粉叫mian。P’o,其本字应为面敷

敷,上古音声母为[p’]。王力先生拟音[p’ia]。聊备一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