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音——关中方言与晋西南方言
(2014-05-27 21:05:00)
标签:
山西方言晋语汾河片关中方言宋人笔记 |
分类: 各地方言 |
所谓“晋语”是不同于“山西方言”的一个概念。1985年,李荣先生在《官话方言的分区》一文里,把山西省及其毗连地区有入声的方言称作“晋语”,并主张把“晋语”从“北方官话”分出来,而山西西南部的临汾和运城方言则被称为“中原官话汾河片”。其间最大的区别就是“晋语”有入声而汾河片没有入声。
有意思的是汾河片与关中方言却有着跟多的相似之处。乔全生先生在《晋方言语音史研究》中就说道:
“据《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载,古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东自崤山,西至潼关。故按古人的区分,关中可延至豫西、晋西南一带。
到西汉时,河东与京师等地共隶属于司隶校尉部,太原、上党、云中、定襄、雁门、代郡隶属于并州刺史部。这应该是为什么河东今属中原官话区,而其他六地今属晋方言区的最早的历史源头和依据。....从上述历史政区上看,山西南部的临汾、运城与西安东部地区多属一个行政区划。此外,地理上关中与晋南隔河相望、连成一片。”
近日读《宋人轶事汇编》发现,在宋人笔记里宋代山西临汾一带的方言与关中方言都是称作“秦音”的。
宋代王铚,字性之,汝阴人。著有《墨记》三卷。其中载有一个姚嗣宗戏耍包公的故事
“华州西岳庙门里有唐玄宗《封西岳御书碑》。高数十丈,其字八分,几尺余。旧有碑楼,黄巢入关,人避于碑楼上,巢怒,并楼焚之,楼焚尽而碑字缺剥,十存一二。姚嗣宗知华阴县,时包希仁(包拯)初为陕西都转运使,才入境,至华阴谒庙,县官皆从行。(包)希仁初不知焚碑之由,见损碑,顾谓嗣宗曰:‘可惜好碑为何人烧了?’嗣宗作秦音对曰:‘被贼烧了。’希仁曰:‘县官何用?’嗣宗曰:‘县内只有弓手三四十人,奈何贼不得?’希仁大怒曰:‘安有此理,若奈何不得,要县官何用?且贼何人,至于不可捉也。’嗣宗曰:‘却道贼姓黄,名巢。’希仁知其戏己,默然而去。”
姚嗣宗是华州(今陕西省华县)人,可见当时姚嗣宗所说的关中方言是被称作“秦音”的。
北宋的张舜民(邠州人,今属陕西),著有《画墁录》,其中也有一段故事:
“刘综知开封府,一日奏事毕,真庙(宋真宗)从容曰:‘卿与后宫近属,已拟卿差遣,当知否?’(刘)综变色作秦音曰:‘臣本是河中府人,出于孤寒,不曾有亲戚在宫内。’未几出守庐州。”
刘综(955~1015),字居正,河中虞乡(山西临汾)人。可见晋西南方言也是被称作“秦音”。
同时也说明刘综为官时说的是“官话”,情急之下,为证明自己的出身和籍贯,改说自己的临汾方言“秦音”。
这两段宋人的笔记真实记录了晋西南方言与关中方言的同称“秦音”。
不知是否这就是汉代扬雄《方言》里所说的“秦晋方言”。
同时这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关中与晋西南被大河阻隔,却如此相似,那么形成方言的诸多因素中似乎高山大河等地理因素往往不如政治、经济的因素更重要。
《史记 高祖本纪》:”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
【索隐】韦昭曰:函谷、武关也。”有《三辅旧事》:“西以散关为界,东以函谷关为界,二界之中谓之关中。”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时期,因为西有散关(大散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萧关,故取意四关之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两座)。四方的关隘,再加上陕北高原和秦岭两道天然屏障,使关中成为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