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对初学者学习音韵学需要注意的问题、遵循的步骤

(2014-03-28 16:05:25)
标签:

百度音韵学吧

南冠之囚

初学音韵学

文化

分类: 音韵学

 

我对初学者学习音韵学需要注意的问题、遵循的步骤

百度吧音韵学吧吧主   南冠之囚

 

 

    首先需要指出,汉语音韵学汉语的历史语音学,是语言学,与汉语语音史是同义词。它与语文学范畴的“国学”虽然历史上有密切联系,但根据现代的观点,它们之间只有知识上的互相借用关系,不存在从属关系,语音史决不像清儒们所说的那样只是服务于解经的工具,而是有自己的独立的地位。汉语音韵学的科学化早在上世纪初关于“国际音标派”的论战中就已经成为学界共同追求的目标,以下所有的内容都默认这一个事实。

    根据我的总结,不少音韵学(汉语语音史)爱好者往往在思想方法上面有很严重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们缺乏基本的历史语言学、音系学的知识,把语音系统以及其变化想象太过随意,而这往往跟他们不善于把握甚至拒斥抽象概念有很大关系,然而,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和矫正,这些弱点是可以被克服的了。

我认为学习者首先要树立一个概念,就是语音系统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系统化的东西,它在内外部推动力的作用下受到系统内部不同要素的分布规律和相互关系所施加的的强烈制约,有规律、有组织的变化着,语音变化的结果在绝大多数情况以条件音变的形式展现。一般来说,这一类的认识可以在具体的学习中逐渐树立:通过切韵系统跟方言语音的对照,推导出“音变规则”,一般可以对音变的规律性形成牢固的认识;通过学习各位前贤对切韵系统进行的一系列的内部构拟,一般可以对音系结构、音变的结构动力和约束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能否形成这样的认识跟个人有很大关系。

    有很多人一开始就由于抽象能力差,记忆能力弱,对切韵音系这样一个看上去比较复杂的东西心存畏惧乃至充满怀疑,根本不愿意仔细看它的内部结构,这样也失去了形成第一个认识的机会;由于接触到的材料偏于老旧,即使能够理解一部分切韵音系也往往是用原子化的方式来看切韵的每个韵类和声类,拟音任意性很大(特别是二等重韵等有些老派的构拟完全就是在凑数),缺乏结构观点,这样就失去了形成第二类认识的机会;并且由方言着手容易不恰当的涉入了所谓“方言存古”的问题,而那类问题涉及到语言间相互影响和借用的一些繁难现象,需要特制的一个“历史层次分析法”作为工具,而事实证明历史层次的观点很不容易形成,因此有人也就在泥潭里陷的不能自拔,这就彻底走向了不归之路。

我认为如果学习者对自己没有把握,还是先不要大规模的去碰方言,首先把刘晓南《汉语音韵学研究教程》李荣《切韵音系》仔细看看,形成一个对切韵系统的基本认识,然后回过头看一下历史语言学的书,比如徐通锵《历史语言学》,那本书对于一般汉语语音史爱好者是足够用了。之后再形成两线。

    一线是语音史,需要首先看王力《汉语语音史》了解一个语音史的大概的框架,对王力的上古音有一个了解(上古韵部及其包含的切韵韵类自然要记忆),这一步需要配合王力《汉语史稿》。然后看潘悟云的《汉语历史音韵学》了解新派的观点,包括中古和上古两部分,上古音可以再看一下郑张《上古音系》李方桂《上古音研究》,前者跟潘悟云基本是一个系统,后者可以做一下横向比较。重纽问题是一个关键,通过它可以推导出郑张潘上古韵母构拟的很多成分,同时还是连接中古前后期的一个枢纽,需要仔细了解。 需要看麦耘,黄笑山中古音的一系列论文,例如麦耘关于重纽、切韵介音系统的几篇,黄笑山二等介音、音位化构拟、重三和二等介音演化的几篇,尽早适应和建立音位化的认识;他们关于中古内部的音变、中古前后分期的不少文章也要仔细看看。另外麦耘的很多观点都在他那本教材里,可以不时回头看看,特别是关于中古内部分期和韵图性质的。顺利做到这一步下面就可以考虑集中看各时期语音史材料(魏晋音切,各时期音切、韵书、韵文),了解各种材料的分析方法,建立音变的顺序,把你对语音史的理解由静态向动态转化。提示:中古时期比较大众化的材料有徐邈、刘昌宗、吕忱等魏晋音切,《玉篇》反切、《经典释文》反切、《博雅音》反切,玄应、慧琳的《一切经音义》反切,朱翱反切、日语吴音、汉音,越南朝鲜汉字音,魏晋南北朝,唐代的汉梵、汉藏对音等等。 顺便提一下周祖谟关于两汉魏晋南北朝韵部演变的两本书,别的不看这个也需要看看。还有背字功夫,需要逐步记住大部分常用字的音韵地位,这也需要下一点苦功的。

    另一线是方言,需要首先拿切韵系统跟几个典型的方言音系做比较,体验一下音变的规律性。不少方言有复杂层次,或者音变过于复杂,那些先不要碰,典型的方言例如普通话,闽南语文读音,粤语文读音等等,层次简单,十分适合做比较,你自己的母语也一定要对一下。具体分析一定要系统,你要有方言的同音字表,然后使用《汉语方言调查字表》一个地位一个地位的找出字音(如果字的地位记得熟那往往看着同音字表就能找出规律),有些《调查字表》没有的字也要补上。 如果有已经整理好的按照中古音韵地位排列的方言字音那最好不过。这一步重点是找对应,找规则,即切韵的每一个韵母在方言里读哪些韵母,不同的韵母是怎样根据声母来分化的(例如舌根音为一类,其他为一类)。一般情况下传统的十六摄和等呼就足以生成方言字音了,例如普通话山摄开口按照规则一等为an;二等见影为ian, 其他是an;三等知章日是an, 其他是ian; 四等是ian,要善于总结这一类的规则。然后非常重要的是,一定要有历史层次的概念,这个是关于汉语方言形成史、发展史的现有的比较通行的观点,也是连接汉语方言跟通语语音史的纽带,一定要好好理解。了解了历史层次之后要尝试分析具体方言的具体音类的历史层次,值得注意的是,分析层次时往往需要把各时期的语音变化及其先后顺序牢记于心,通过音类的分合来掐时间范围,同时还要尽可能地找出方言音系曾经出现的一系列音变,特别是链式的变化,以解释方言是如何由一个相对早期的形式演化到今天的格局的,因此,分析历史层次是一个比较困难的工作。闽语是使用这个方法的宽广的舞台,而且目前为止闽语的历史层次分析作的普遍还比较落后,值得深入挖掘,我认为有兴趣的人不妨可以好好一看。

总而言之就是要有持久的兴趣,同时要有科学的方法、思维做指导,还要善于利用网上资源。这个科学难度并不大,比数学、物理、各种工科科学不知道简单到哪里去了(当然如果想做深入研究那就必须要打好训诂、文字方面的基础,还要善于整理文献,这些需要持久的功力),只要对自己有信息,按照上面的方法来做,一两年内肯定能达到一个起码在业余爱好者中相当出色的水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