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方言大全——(一)生活用语
(2014-02-28 06:17:59)
标签:
山西方言太原话词汇文化 |
分类: 山西方言 |
下面是网上摘录的《太原方言大全》,作者名字一时忘记摘录,原文如下,没有改动。
太原,古称晋阳,历来是山西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太原方言是“晋语”核心地带一种有代表性的方言。
一、生活用语
服饰:
袄儿:上衣。夹袄儿:夹袄扶。絮袄儿:棉袄。主腰儿:一种裹肚。
衫子:单上衣。套衫:贴身穿的内衣。袍子:中式长衣服。大夹祆:夹袍。坎肩儿:套在长袍外面的背心。腰腰:贴身背心。搂肚:系在腹部衣襟之下,裤子之外的布兜,上有口袋,可装体己之物,多为老年男子着用。布袋袋:衣服上的口袋。扣门儿:扣襻。扣眼:襟前穿套扣子的小眼儿。搂腰带:系在衣外的布腰带。肚肚:兜兜。屎布:尿布。裤衩:短裤。帽壳儿:瓜皮小帽。沿毡帽:老汉戴的棕色毡帽。腰裙:做饭时围的裙子。络络:老年妇女罩在发髻外的发网,网兜儿。罩头:汗巾。片片:手绢儿。革及(sa)鞋:一种纳得很密的布鞋,其前脸较深,上面缝着皮梁或三角形皮子,此鞋又称搬尖鞋、屹儿鞋。猫头鞋:一种鞋面上缀绣有猫、虎形象的童鞋。踏拉板:木屐,亦称板板鞋。高崾鞋:高鞋帮的鞋。低崾鞋:低鞋帮的鞋。捎码码:搭裢饮食:
大早饭:早饭。晌午饭:午饭。黑夜饭:晚饭。米:专指小米。大米:南方稻谷脱壳后的米。软大米:江米、糯米。粥儿:小米干饭。干粥:小米稠粥(亦称稠粥)。散面粥:小米加面粉熬成的稠粥。捞饭:小米煮至八成熟,再放入铁锅焖熟的干饭。和子饭:小米与面、菜熬在一起的稠粥,因此,和子饭又称菜稀饭、调和饭(临县:和和饭。和音货)。拌汤:圪瘩汤(临县:拌掐汤)。拨鱼儿:亦称溜尖,是将白面或绿豆面和好后放在盘、碗之中以专用工具剔入锅中的食物。片儿场:一种面食,用和好的面擀成薄片,断或切成小块入沸水中煮熟。捐(撅)片子:面片儿。抿区子:用特制的抿槽(铁片上有许多圆形小孔)压制而成的高梁面食,抿区子又称抿尖尖。擦尖尖:用特制的擦子(铁片上有许多扁形小孔)擦制而成的高梁面条。剔剥股:用铁铲剔制而成的高梁面条,剔剥股又称剔尖面。剔鱼子。圪垛儿:亦称吃垛垛,是用面片搓制而成的小窝窝,蒸、煮均可,又称猫耳朵(临县:圪饦。)。簿烂子:郊区呼之块垒,系面粉和菜后蒸制的一种食品(即酷累)。黄儿:亦称黄圪瘩,即丝糕。油糕:炸糕。割糕:黄米加枣蒸制而成。馍馍:馒头。窝窝:窝头。扁食:饺子。面:面粉。好面:白面。旋饼儿:烧饼(不同于一般的烧饼,做法如花卷压扁)。半圪嗒:半圆形饼子。红面:高梁面。大莜面;大麦面。豆面:绿豆面。豆黄黄面:黄豆面。洋面;机器磨的面粉。豆油:酱油。麻油:胡麻油。香油:芝麻油。腥荤:肉食。腥汤:带有肉腥的汤。下水:猪羊内脏。杂割:羊杂碎加汤菜熬成的烩菜。荤油:动物油。调料面面:五香调料面。调和:油盐酱醋等佐料。沙精:白糖。黑糖:红糖。烧酒:白酒。黄酒:用小米酿、色黄的酒,味甘,与绍兴黄酒不同。黄菜:芥菜叶制成的酸菜,故而,黄菜又称酸菜。大菜:苤蓝去皮腌制而成的咸菜。碎菜:白菜、胡萝卜、苤蓝等切碎腌制而成的酸菜。变蛋:松花蛋。滚水:烧开的水。恶水:泔水。圪支气:生肉久放后的气味。伤根气:熟肉久放后的气味。糊不(儿)气:饭菜煮糊时的气味儿。油圪念气:糕点久放后的味道。兀突子气:水半开时的气味。洋旱烟:纸烟。烟袋:旱烟锅。料子:又称料料,即鸦片。猴儿头:烟枪。梦灯:烟灯。
房舍:
四合头院:一种旧式房子,四面是屋子,中间是院子。四泥墙儿砖柱柱:四角用砖,其余的墙都用土坯砌成的房子。上房:正房。东房:坐东朝西的厢房。西房:坐西朝东的厢房。倒坐房:前院中与正房相对的房子。耳房:正房两侧的小房子。闺舍(居舍):郊区人称房子或家。黑里间:里屋。外头间:外屋。力撑儿:隔扇。仰承:顶棚。曲尘:顶棚上垂挂着的灰尘穗。炕围子:炕四周有油漆彩画的一段墙壁。挑角:飞檐。火圪崂:灶台。烟洞:亦称烟道儿,即砖砌的从房顶出烟的烟囱。烟筒:用铁皮制成的出烟管子。门关关:门鼻儿。门插关:门闩。门道儿:过道。过道房:门道两侧的房屋。亮截儿(隔音jie):窗户外面罩着的木框子,上有许多方孔,可以糊纸或安装玻璃。墙儿:墙。花栏墙儿:院子内可以摆设花盆的一段花墙。茅司:厕所,又称茅子、茅房、便地。黑(音似喝)浪:亦称黑浪浪,即小巷。
日常用品:
摆扎:亦称摆设,即指房子里头的家具。硬木家俱:木质好,不涂油漆的本色家俱。漆木家俱:涂有油漆的家俱。天元几:条几。团桌:方桌。神祖堂:神龛。抽盒盒:又称抽斗斗,即抽屉。板凳儿:长凳子。床床:小板凳。脚咱(站)子:炕下放鞋的小矮凳。炕桌桌:炕上放置的方形矮桌。炕几:放在炕上使用的一种茶几。被阁儿:炕上放置被子的柜子。扫帚:比苕帚大,用以打扫院子,由一种名为扫帚的一年生草本植物捆绑而成。苕帚:比扫帚小,用以打扫室内,用高梁穗、黍子穗捆绑而成。扫炕苕帚:专用扫炕的一种小苕帚,多用黍子穗制成。瓮儿:水缸。记饼子(饼子当为箅子):用去皮后的高梁秆编成的圆形盛物器具。秸撇(拍)子:用高粱秆编级的圆盘,可以当锅盖、盛食物。草撇(拍):用玉米穗皮等编制的蒲团。铫儿:带把的锅,亦称耳锅。祭盔儿:蒸糕面用的瓦器。食络:食盒。捧盒儿:送礼用的食品盒。鏊儿:烙饼用铁器。匙匙(音丝丝):小勺儿。勺子:勺儿。铁匙儿:锅铲。笼床:笼屉。火箸:通条。镣:炉条。鼻里气:带烟筒的洋炉子。温罐:安装在锅台上的热水罐。温壶:热水瓶。温袋:热水袋。水鳖儿:①烫婆子(盛热水放入被窝取暖,事用铜合金或陶瓷制成)。②旅行用的扁形铝水壶。火砖:烧热的砖,旧时多做烫婆子用,又称支锅砖。泥杯接(墼):①放置煤泥的器皿,用石或钢瓦制成,形状象盒或槽;③和好的煤泥堆。环锥锥:又称针锥儿,即顶部有铁环的链子。针锥儿:下部夹针的锥子,多用来纳鞋底。大婆针:头号大针。木梳:梳子。洋水梳:新式梳子。刮虱子:篦子。虚镜儿:凸镜,又称火镜。镜面面:小铜镜子。淋淋:又称漏漏,即漏斗。黑煤:锅烟子,可作黑色染料(临县把烟筒里的黑灰也叫黑煤)。煮青:一种黑色染料。羊肚子手巾:白毛巾。洋胰子:肥皂。围灯:马灯,亦称保险灯。取灯儿:一种旧式引火物,其一端蘸着硫磺。洋取灯儿:火柴,又称洋火。耍贷儿(临县:耍的):玩具的统称。搬不倒儿:不倒翁。二麻炮:二响炮。抱仗几:小鞭炮。憋(尿鳖子的鳖)杀手:扑满(存放硬币的瓦器,钱币人内,非打碎不可取出)。搌布:抹布。尿盔子:尿壶。戳戳:印章。刀子:专指屠刀或做武器用的刀。刀儿(临县:切刀):菜刀。刀刀:小刀子。鞋楦子:制鞋用的木头模型。鞋抽儿:鞋拔子。面糊(临县:面屎):又称浆子,即浆糊。环环:耳环。红红:胭脂。馏子:金钿。纳锁:一种银制的项圈。拆叠子:合页。铁索索:铁链子。瞒河索:架在河上的粗绳子,过河时挽着它使船行驶。麻绳绳:纳鞋底用的细麻绳。麻筋子:单根的麻拧成的细绳子。单三儿:麻绳。麻包:麻袋。布袋:用粗而厚的白布制成的口袋,多用以装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