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峁结卜楞又结柳帽 ——簸箩、笸箩

标签:
山西临县方言簸箩笸箩文化 |
分类: 山西方言 |
《红楼梦》第七一回:“捧上一升豆子来,两个姑子先念了佛偈,然后一个一个的拣在一个笸箩内。”
也有写作“箁箩”的,音【pú
“簸箩”有大的,有半大不大的,也有小一点儿的。如:
浩然《艳阳天》:“一棵大杏树下边,两个青年妇女坐在一个大笸箩跟前,正在挑麦子里的小土块儿。”
马旭《善居》:“心锤、吴老大、拉柱、翻转厮跟着送羊粪,听见沟壕里拴柱吼叫,慌忙放下粪担,背拴柱上来。拉柱拿来大笸箩,把拴柱抬回家。”
“黎明时分,爱林穿好衣裳,溜下土炕,取一把柴生着炭火,掏出炉灰,装进小笸箩,端着出了院门。”
“梅英寻出针线笸箩,坐上炕棱,又往中指上戴了顶针。”
“大年初一起来,放完鞭炮,烧过香表,心锤领着儿女跪拜了老丈人,然后寻出小笸箩,放入酒壶、香表、供献,和老虎、有运朝祠堂走来。”
“圪柳局家编卜篮削下条条,
李小平《临县方言志》“簸箩”记做“笸箩”,注音[pəʔ
临县方言里果摄开口歌韵字与宕摄开口字同韵了,如“多亏”音似“当亏”;“敲锣”音似“敲狼”;果摄合口的戈韵与遇摄模韵合流了,如:“婆婆”音似“扑扑”;“骡子”音似“炉子”。
在说“簸箕”的时候说成“布其”,但是在说“簸箩”的时候却完全出了音韵体系,可以说“卜楞”是真正的音讹。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与“棒”说成“卜浪”音似而故意说白了?隔河的陕北绥德名州歌韵部分字是与梗摄同韵的,如“多登”同音;“挪能”同音,“锣棱”同音。难道临县的“簸箩”的“箩”是借于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