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无舌上音”——王力《汉语史稿》摘记
(2013-04-19 15:20:34)
标签:
王力《汉语史稿》古无舌上音文化 |
分类: 王力《汉语史稿》摘记 |
(甲)谐声偏旁:
端知:都猪
透彻:汤畅
定澄:塗除
(乙)上古史料:
《春秋》的“陈完”就是《史记》的“田完”;
《论语》的“申枨”就是《史记》的“申棠”。
(丙)从古人的“读若”和“反切”也可以看出:
《说文解字》:“冲读若动”。
《尔雅》郭璞注:长,丁丈切。姪,徒结反。
《广韵》时代,虽然端系已经分化为两类,而反切的又音中依然保存了一些古读。如:
褚,张吕切,又丁吕切。
传,知恋切,又丁恋切。
长,知丈切,又丁丈切。
缀,陟劣切,又丁劣切。
(丁)现代方言:
闽北方言和闽南方言都强烈地反映了端知两系合为一体的原始情况。
如母:知置,音ti,
彻母:彻撤tiek,抽tiou。
澄母:治ti,直值tik,tiak。赵tiou,迟池
分化的时代大约在第六世纪。
分化的原因是由于韵体i或e的影响。声母受了舌面元音的同化,本身也就变了舌面辅音(即破裂擦音t、t'、d)。
附:《中国语音学史》p265
古人把舌音分为舌头音和舌上音两类,舌头音就是舌尖中音,舌上音就是舌面前音。
(钱大昕)《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一文则证明舌上音古归舌头音,后人的类隔切,古人是音和切。他说:“后儒不识古音,谓之类隔,非古人意也。”“古人制反切,皆取音和。”
《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一文,共举了其实多个例证证明知彻澄三母古读端透定三母。只是没有提及三十六字母中的泥娘二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