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汉语的“四声”到底什么时候产生的?

(2013-03-13 09:49:59)
标签:

四声的来历

声类

韵集

切韵

文化

分类: 音韵学

汉语的声调在古代就是“四声”即“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声调是通过音高的变化区别意义的手段,同一般语言里的(如英语)重音不同,汉语的声调是一个音节之内音高的变化。

我们知道声调是语言在演变过程中自然发生的。据现有的资料考证,汉语的声调在《诗经》时代已经有了声调。史存直先生的《汉语史纲要》通过对《诗经》“四声分押的押韵单位”的分析,认为:“汉语在上古不但有声调,而且调类大约也是平上去入四类,实在和《广韵》的声调系统并没有什么不同。

史存直先生的说法只是一家之言,“大约”一词说明对这个结论还不那么肯定。

最早的历史资料显示对汉语的声调进行归纳命名为“四声”的是南北朝的周顒、沈约等人。唐朝李延寿撰写的《南史·陆厥传》记载: 

“时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彀。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有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是这样说的:“相传沈约发明四声。语言里的声调不是任何人所能发明的,只不过是沈约发现这一事实,把它运用到韵文上去罢了。但是,由此可见,平上去入四声的分别,至少在第五世纪以前已经存在了。中国传统音韵学一向有所谓四声。”

周顒(?——485),南朝齐代汝南安城(今河南平舆西南)人,字彦伦。沈约(441——513),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字休文。仕宋、齐、梁三代。著有《四声切韵》《四声谱》均以亡佚。

可以推断当时的周顒、沈约明确地提出了“四声”的概念和分类。所以隋代的刘善经《四声论》就说:“宋末以来,始有四声之目。沈氏乃著其谱论,云:起自周顒。”同时引用北齐李季节《音韵决疑。序》说:“平、上、去、入,出行里闾,沈约,以和声之,律吕相合。”李季节的话是十分明确地,在周顒、沈约之前,民间已有四声之说,周顒、沈约不过是把“将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制韵”就是用四声的配合变化来创作诗歌。所以《梁书。沈约传》云:“(沈约)又撰《四声谱》,以为在昔(过去)词人累千载而不悟,而独得胸衿,穷其妙旨,自谓入神之作。”“自谓”一词十分微妙,可见对其所创的“永明体”还是有看法的。《沈约传》接着就记载道:“(梁武)帝问周捨曰:‘何谓四声?’捨曰:“天子圣哲”是也,然帝竟不遵用。”说明周顒、沈约的“四声说”,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或者说有些人还没有把“四声说”当回事。但是“四声”理论的总结和推广对于汉语音韵学的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实际上“四声”的分类和概念应该更早就有了。

从现存的最早的隋代韵书陆法言的《切韵》“以韵为纲,分韵编排”的体例来看,隋代以前的韵书也应该大致相同。陆法言《切韵序》中就提到的前代韵书有五家,第一家是西晋吕静的《韵集》,也是陆法言编撰《切韵》的主要参考书之一。魏建功先生曾经对《切韵》和唐代王仁昫(xv)《刊谬补缺切韵》以及陆法言所参考的五家韵书的分韵情况进行了考订,吕静的《韵集》也是按四声分韵,共148韵。也就是说西晋时就有了四声的分类的书证,而且据此编有系统的韵书。

吕静,中国晋代音韵学家。大约生活在西晋(266年—316年) 末年,作过安复令,《字林》作者吕忱之弟,编有《韵集》。

而吕静的《韵集》有明确的历史记载是“仿”三国魏时李登的《声类》撰写的。《声类》是现今存世的历史资料记载的最早的古代韵书后魏江式《上古今文字源流表》说:“ 忱弟静别仿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宫、商、兡、徵、羽各为一篇。

李登的《声类》已经亡佚。只在《隋书。经籍志》和唐代封演的《冯氏见闻记》等书中有简单的记载。《冯氏见闻记》说:”魏时有李登,撰《声类》十卷,凡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字,以五声命字,不立诸部。”说明此书唐代还能见到,它不像《说文解字》那样按部首分类编排,而是按字音编排。由于对“五声命字”理解不一,有人认为“五声”是指“宫商角徵羽”的五个声调,而且此书是“十卷”,看不出“五声”是如何分配的,看不出此书的韵部是如何划分的,所以更谈不上“四声”了。幸亏我们能看到《广韵》,《广韵》一书分五卷,平声因为字多分为两卷,若不是我们能看到书中所列四声,是不是也会认为《广韵》也分五声呢?

实际上后魏时的江式《上古今文字源流表》已经说明白了吕静的《韵集》是“仿”李登的《声类》,应该包括分韵的体制,应该说李登的《声类》也是按“四声”分韵的。因此可以推理三国时期就有了四声的明确划分的书证了。

遗憾的是关于声调古人今人所言甚少,难道“四声”太司空见惯,便浑然不觉了呢?还是“四声”小学也,不值得一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