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的注音“读若”——蔡梦麒《说文解字》字音注释研究摘记
(2013-01-31 16:46:36)
标签:
蔡梦麒《说文解字》字音注释读若文化 |
分类: 音韵学 |
第一章
许慎作《说文解字》时比较完备的注音方法还没有出现。分析《说文》的体例,我们可以看出许慎体现在读音上的语言标识是“读若”。一般用法格式有:某读若某,某读与某同,。。。因为受到注音手段的限制,读若注音的实际结果总让人怀疑。
一类认为“读若”是用于注音。段玉裁曰:“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凡传注言‘读为’者,皆易其字也。注经必兼兹二者,故有‘读为’,有‘读若’。‘读为’亦言‘读曰’,‘读若’亦言‘读如’。字书但言其本字本音,固有‘读若’而无‘读为’也。”。。。多数教科书也都采用这一说法。
一类认为“读若”是明假借。钱大昕认为:“许氏所云读若,所云读与某同,皆古书假借例不特寓其音,即可通其字,音同而义亦随之。”严章福则更进一步他在《说文校义议。序》中说:“许书言读若某、读与某同,或曰敌人某某之某,皆谓假借,无关音切。”
“读若”性质的争议本身就表明“读若”不是一种完备的注音方法。《颜氏家训。音辞篇》说:“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为可晓,加以外言、内言、急言、缓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即反切),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反切注音法相对此前出现的任何一种注音方式(包括“读若”)都具有优势,也更适合汉语的特点。
......
《说文》本身没有标准、完备的注音体例,靠735个“读若”、35个“读与某同”无法反映出九千多个汉字的读音,而“读若”的准确性也常常受到人们的质疑,一些隐晦的读若又会使人摸不着头脑。而通过注音的辩证则有可能解决我们在理解徐铉“读若”方面的一些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