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作为汉民族语言的记录符号,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与汉语水乳交融状态。但是文字不等于语言,不能把文字和语言混为一谈,语言的演变不同于文字的演变。但是,汉字的特点反过来也极大地影响了汉语的发展,这一点也是不容置疑的。
汉字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一个汉字一般只表示一个音节。所以汉语尤其是古汉语单音节词汇特别丰富,无疑与汉字的这一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有人误以为汉语言就是单音节语言,“只有单音节语言适合创立象形文字,一个音节就是一个文字符号。。。。。人类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而西方的语言可能不适合创立象形文字。”
王力先生在其《汉语史稿》里说:
文字只是一种假定的文字符号,文字不等于语言。
汉语自始就不是单音节语;先秦时代就已经有了大量的双音词。汉语的双音词有一种特殊的构词法;它们多数是由双声叠韵构成的。古人把纯粹的双音词(不能再分析为两个词素者)叫做“连绵字”,连绵字当中,十分之九以上都是双声或叠韵的词。(注意连绵字不只是拟声词。)如:
1,名词
双声:唐棣(白杨),流离(枭),蒹葭、蟋蟀。
叠韵:崔嵬,扶苏,芍药,蜉蝣,仓庚、菡萏(荷花)。
2,动词
双声:踊跃、踟蹰、邂逅。
叠韵:婆娑、遨游、逍遥。
3,形容词
双声:参差、玄黄。
叠韵:差池、蒙茸。
我们应当依照当时的语音去理解双声叠韵,否则不容易理解。
如普通话的“稀罕”,读 xī hǎn,声母和韵母都不一样,但是按照王力先生的上古拟音是[xiəi xan],属于双声。今天粤语读hei hon,保持了古音的声母。又如“舒服”(shū fú),按照现代汉语则是叠韵,韵母都是u。王力先生的中古拟音则是[φǐwo bǐuk],“服”属于入声字,就不是叠韵了。
说到这里,突发奇想:“舒服”一词的古音用汉字标出读音是什么样的呢?“西窝必乌克”。
按照这个思路,王力先生在下面举得几个双声叠韵的例子,试着“音译”如下:
夫妇 [pǐwα bǐwə]——比乌阿。毕乌额。
天地 [t'ien dǐa] ———提恩。迪阿。
男女 [nəm nǐα]———呢姆。尼阿。
消息 [sǐau sǐək]———斯奥。斯额克。
当然这种“玩笑”是当不得真的,但是,是不是可以启发我们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呢?
战国时代,列国割据,文字不能统一。所以许慎《说文解字序》里说:“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才把文字统一起来。这种文字叫做“小篆”。这样就做到了“天下书同文”了。
秦始皇凭借强权政治统一了文字,同时也固化了汉字的发展。是不是可以猜想,如果没有秦始皇的强权政治以及后来历代皇权政治的强力推行,汉字会不会走上语音文字的道路呢?大概也正是由于象形汉字的单音节特点极大地影响了汉语后来的发展,所以汉语逐渐丰富了单音词而弱化了双音节词及多音节词的发展呢?实际上多音节词的发展也是很丰富的,却是以单音节的汉字来显示的。因此给世人的印象是:中国的古代汉语似乎是单音节语言。说到此再次的提示:
文字只是一种假定的文字符号,文字不等于语言。
汉语自始就不是单音节语;先秦时代就已经有了大量的双音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