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汉语“微母”的消失变化。

(2012-02-26 11:40:29)
标签:

朱晓农

语音学

音韵学

文化

分类: 语音学

    唇齿鼻音m(加长脚的m,古代微母的拟音)音,只占(麦迪森317中语言的统计中,一共著录了1057个鼻音)不到千分之一,这大概能说明为什么“非敷奉微”的微母无法长期保持这个m音。出乎意料是指与其他唇齿音(如fv)相比出奇的少。其实这应该是可以预料的。因为发鼻音要完全封闭口腔通道,唇齿鼻音是用下唇和上齿来成阻的,如果上齿漏缝那就无法发好唇齿鼻音。所以,出发全民族都是一口不漏风的好牙,否则这个音不可能存在于这个民族的语言中。即使有,也会马上变成mvw等相近的音。

                                                         以上摘自朱晓农《语音学》

 

    按照音韵学家的研究,认为古代的轻唇音微母是由重唇音m变化而来。现在朱晓农教授根据语音学的生理发音机制,认为这个唇齿鼻音不可能长期存在,很有道理。难道发音容易,几乎是张嘴就来的明母m,怎么就变成了难以发音的微母呢?人们的说话发音来自自然的发音,总是向着省力的方面发展。音韵学让人头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