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现状分析
(2013-01-22 09:05:51)
标签:
杂谈 |
一、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当前幼儿美术教育的似乎存在着两极分化的现象,一种是教师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就完成了任务,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于是幼儿作品中的模式化倾向非常突出,忽视了幼儿整体素质的培养。
另一种则是教师不敢教孩子美术技能技巧,生怕被冠于“灌输法”的帽子,而一味地让孩子自由去想象、创造,而结果确是孩子们的想法天马行空,却无法用手中的工具来表达,尤其是年龄小的更是如此,经常不知道该如何下笔,只好可怜巴巴地望着老师说:“老师我不会!”
在美术活动过程中,美术技能技巧不可缺少,它是幼儿将自己的情感、意向和观念托付于材料,使材料转变为表现的媒介,没有它,这种转变就不可能发生。这就同语言一样,人不可能不用语言或运用自己不懂的语言去表述自己的思想。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指导和帮助幼儿探索和驾御美术材料。但是,由于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各异,兴趣亦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改变以往“统一教材、统一要求”的做法,对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
很多教师为了主题活动,选择的美术活动内容都与主题有关,却在无形中忽略了幼儿美术学习的规律,东抓一些西抓一些,其实幼儿的美术活动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可能是获取信息范围最大,进行综合创造程度最深,获得创造乐趣最多的一项艺术活动,孩子们总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为依据,进行着艺术创作,孩子们生活中的观察、收集的视角形象存贮在脑海中,成为想象创作的基础。他们表现事物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偶然涂抹到有秩序的形式……我们必须遵循这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目前美术欣赏活动太少了,在主题活动中教师似乎忽视了美术欣赏的重要性。事实上,良好的熏陶是必不可少的,应该让孩子更广泛地接触大师们的优秀作品、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的民间杰作和西方经典,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引导幼儿获取相关的艺术信息,了解关心那些约定俗成的传承而来的东西,唤醒幼儿的美感。
二、教师指导策略
(一)多形式地丰富幼儿的美感体验让孩子亲近社会,亲近自然,获得美的感受。
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我们要让孩子在多姿多彩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去直接的体验,获得美的感受,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常常带孩子走出活动室,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参观商店等,抓住时机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通过视听、闻、触摸等多种方式,积累对周围的事物切身的感受体验,然后再引导幼儿自愿去表现。
(二)综合多种艺术形式整合性地获取美感体验
在一个人的童年期说、唱、舞、画、欣赏等艺术活动都是有机成一体的,这种艺术形式的自然融合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它使艺术学习更自然,更容易,活泼多样。我们应努力营造文学、音乐、美术教育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的艺术学习环境。
(三)利用现代化手段,丰富美的体验
多媒体手段的不断介入,使孩子有更多机会开阔视野,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自然、社会,用审美的态度去发现感受美的信息,使教学更呈现多姿多彩。我们常会选择一些风光片、纪实片、从网上下载一些图画给幼儿欣赏,让幼儿看到世界是那样精彩纷呈,。
(四)艺术表现与探索行为的结合
艺术表现离不开一定的技能技巧。那么如何让孩子习得技能技巧呢?以往总是以教师传授为主,幼儿通过模仿练习逐渐习得技能。这种状态下孩子的学习是被动的,是否掌握所教的技能是学习的唯一目的。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认为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学习。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建构信息。鉴于对这些理论的认识,我们应当变孩子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重学习的结果为重学习的过程,使技能学习也成为孩子探索学习的过程。教师要创设机会,提供条件,让孩子在与周围环境,包括材料、同伴、教师等的互动中,逐步建构起关于表现技能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