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酒盦
酒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585
  • 关注人气:1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日本常滑烧

(2017-08-18 15:20:52)
标签:

收藏、艺术

文化

时尚

分类: 时尚收藏-茶壶-茶趣

在日本爱知县,有个叫“常滑”的小城。有人戏说城中山泥常年裸露、行走粘滑,常常使人滑倒,因此被叫“常滑”,当然、也有说常滑的“常”是地面的意思,“滑”是滑溜,从古时候开始,粘土层就常常露出常滑的地面,使常滑的地表光滑,所以取名常滑。不过,这个山泥资源和中国紫砂一样,给当地人带来了富贵,这里就是日本知名窑场,成为日本六大古窑之首。

http://s11/mw690/002M8aBlzy7dx8EwRECea&690

从唐朝中国的茶文化便传到日本,明末清初紫砂也传到日本。日本的茶道、壶雕艺术与中国的茶艺、紫砂艺术相得益彰,被日本定为国家传统工艺品的“常滑烧”就是朱泥的一种,因此就有“日本紫砂”称号。图一是三代常山

紫砂传入日本(约1600年日本江户时期),在日本被统称为"朱泥",因为我们有紫砂,因此我不喜欢日本的常滑。不过通过学习和提高,了解了日本的朱泥壶同中国紫砂壶相比还是别具特点的。从制壶的过程上说,它也是一器一料,是手拉坯而成,日本的泥料收缩比要高达25%左右,因而烧制后硬度、强度很大,声音尖锐、吸附作用小,表面光洁,手感很好,当然也有做成磨砂玻璃样感觉的表面。初代常山更传承其岳父、著名书画家吉原葭洲衣钵,将中国书法、绘画元素结合进常滑制陶工艺,开创出连续三代均成为国宝级大师的常滑烧第一名门。目前常滑最知名的大师是三代山田常山,是日本近代常滑烧国家无形文化财,相当于中国顾景洲。前几年北京一次常滑烧展一个三代山田常山的壶要价5万元人民币,山田家族也成为历史上最优秀的制陶家族,现在是四代山田常山掌门。后来我觉得可以玩玩,因此看到别致古朴的我也买一两件,图二为小常山(二代山田常山18971961)的常滑壶,第二代山田常山本名是诚。辘轳是向第一代常山、篆刻是向外祖父吉原葭洲学习的。图画是向常滑镇立陶器学校一巴学习的,自己号称二巴。从大正期开始改名为小常山,第一代1942年殁后自称二代常山,充分地发挥了传统的技能。这套常滑壶满身中国紫砂味。应当为42年以前的作品,据说1942年前后一段时间二代三代共用小常山号。http://s9/mw690/002M8aBlzy7dxiedQ5q18&690

由于日本的大和民族非常善于模仿和学习,当然也曾对宜兴紫砂壶进行临制,紫砂有的特点,常滑能达到的都有。日本常滑烧本身最大特点就在于实用,不仅质密而且结实,适合饮茶习惯和风俗的侧把壶、宝瓶多见。日本陶人在吸收中国紫砂制陶精髓同时又将中国文化结合和风的特点,融入日本审美意识,也使常滑烧别具一格,而且由于别具心思的"网漏"设计,壶的出水十分顺畅,简洁方便。

http://s14/mw690/002M8aBlzy7dx8RI9yd1d&690

早在清光绪三年(1877),即明治十年秋,中国紫砂制壶名家金士恒东渡日本。逗留名古屋期间,曾去常滑取山泥制作过陶砚。那时日本人很崇尚宜兴紫砂,紫砂壶最日本非常流行。可能是得知名古屋来了个熟知宜兴紫陶技艺的能人,制陶世家鲤江方寿和鲤江高司父子于1878年即明治十一年盛情邀请金士恒和苏州陶工吴阿根来到常滑,传授宜兴窑紫陶茶器的制作方法,使紫砂的艺术在日本也得以发展与传承。与日本的拉伸法不同,金士恒是先用粘土片制成茶壶的基本形状,然后再根据不同器型选用适当大小的木片或竹片拍打成形。这种方法后来被常滑人形象地称为“噼啪制陶法”。与此同时还传授了在干燥的壶坯上进行绘画、雕刻等装饰技艺,把常滑的制壶水平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因此日本茶道史上金士恒留下了浓重的一笔,金士恒的壶在日本的地位也很高。这一时期常滑烧的代表人物山田常山和山田陶山兄弟也受益匪浅,受其影响开始制作并为社会贡献出一批神形兼备的中国风格紫陶佳作,深受日本茶人喜爱,以致山田家族的制陶地位的上升。

http://s5/mw690/002M8aBlzy7dx8Tiuzia4&690

图三是初代常山兄弟山田陶山作品,上有日本家纹,应该也是1942年以前制作的,为什么呢?因为我又看见完全一样的初代常山的作品,参见图四。该作品当为当时家族定制,山田兄弟共同完成订单,但"常山"的号是不能随便用的。当然,我也不知对否,你自己去想吧。抄抄写写这么多,不为什么,就是乐趣。有考证和猜想才更有味,否则弄这么多壶有啥用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琴炉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