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
——古诗《石灰吟》听课随感
4月26日,在什贴镇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中,赵瑞琴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一节朴实、扎实的课例。
我们都知道古诗作为语文教育的一块园地,有着浓郁的人文氛围,能充分凸显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语文课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变“讲授式教学”为“自主性学习”,变“课堂权威”为“心灵沟通”。
我觉得这是一节充满着“人文性”的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学生的亲历体验。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但它们距离孩子们又是那么的遥远,怎样才能拉近孩子们与课文的距离呢?我觉得只有激发起学生们心中的那份“亲历体验”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们走进文本。在赵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她充分关注了学生们的亲历体验。
在一开课的“谈话引入”中,赵老师通过对“石灰”的介绍就引出了学生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体验。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就知道它是一种装修材料,仅此而已。但赵老师却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升了对这一种物质本质的认识:洁白、纯净。这为下面学习诗人的高尚情操作下铺垫,石灰的洁白、纯净也正是诗人的“清白”,即是诗人的高尚情操的真实写照。
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这一环节中,赵老师更是充分挖掘古诗中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创造性地把语言材料活化成生活情景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诗中“石灰”要历经“千锤万凿”以及“烈火焚烧”却都能做到“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托物言志,这就如同诗人那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他虽遭受了人生中的种种打击却依然能“清清白白做人”。赵老师就捕捉到了这一点来对学生进行
“人文性”的渗透教育。
让学生们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进行思考、分析、比对、汇报。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教学既有较大的涵盖性,又更加接近学生们的生活,如此一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古诗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文学语言对人格情操的熏陶和感染。
二、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标一直都倡导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把学习的主权还给学生。在课后评课中也聆听了王建平老师的对于古诗教学的一些要求,其中讲到五步:解诗题,知诗人,解诗意,悟诗情,诵诗文。古诗年代久远,是那个时代特定的产物,诗句多受格式,字数的限制,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而赵老师在这一课中,在理解诗意上也做到了让学生自主地学习。让他们通过阅读一段材料来帮助理解诗意。
在最后的动笔写一写的环节中,赵老师又再一次地放手让学生选择生活中的一种物体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来写一写自己的人生志向。学生们妙笔生花,让整个课堂更是充满了“人性化”。
以上这些,不正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不正是让学生拥有语文这工具性来体现人文性吗? 这正遵循新课程标准里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
三、师生的心灵沟通。
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我们的赵老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连一个很小的细节都不放过,整节课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老师对于学生的鼓励:哪怕有一个学生没读完,老师也会耐心地等待他读完;还有学生那热情洋溢的掌声;还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深情握手……这真正是老师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
语文是一首流动的诗,语文教学需要浪漫主义情怀。我们的语文课,教师的情感投人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想象、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体现,还应该是人文性的体现。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一节课下来,我感慨颇多:它让我深深地明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应该努力让我的课堂闪烁人文的光芒,让我的课堂充满人文的关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