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重组研究: 回顾、评述与展望

标签:
公司战略公司重组公司重构研究综述杂谈 |
分类: 公司战略 |
作者:郭凯,(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公司重组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的社会经济现象。国内以往的企业重组研究在概念、内涵和外延等方面与国外公司重组研究存在重大区别。为此,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公司重组研究中的概念进行了比较,进而清晰界定了公司重组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公司重组研究的背景、现状和现存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评述,最后对未来公司重组研究议程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公司重组、研究回顾、研究评述、研究展望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Research: Review, Comment and Prospect
Abstract: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is a complex and multidimens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phenomenon.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in our research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international research. For this reason, this article compares the concept in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then, clarifies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Next, this article roughly reviews and comments on the research context, status quo and extant problem in this field on the basis of above. The author prospects a research agenda at last.
Key words: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review, comment, prospect
一、引言
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最后阶段,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全球化、技术和信息革命、加入世贸组织导致的国内竞争国际化和国际竞争本土化以及转型给企业和员工在信念、价值观等方面带来的巨大的冲击等等在给企业造成巨大威胁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多历史机遇,这些无疑会加速中国企业以获得、保持和重塑竞争优势为目标的公司重组进程。国外公司重组研究虽然历经二十几年发展,但其理论还不够成熟,还存在很多争论,而且这些在发达市场经济背景下形成的理论能否用于解释转型经济下中国的公司重组实践还需要深入的经验研究,因此,中国的公司重组研究不但能够为公司重组研究做出理论贡献而且能够指导中国企业未来的重组实践,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然而,伴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以及上市公司为改善业绩而进行的财务(资产)重组应运而生的国内“企业重组”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与国外学术界(特别是管理学界)的公司重组(corporate restructuring,也有学者翻译为“公司重构”(毛蕴诗,2004)[i]或“战略性改组”(芮明杰,2004)[ii])概念有着很大区别,国内外关于公司重组研究的背景、范畴、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也都不同,这就使得国内学者无法与国外同行在该领域内进行对话和沟通,导致目前国内公司重组研究缺乏理论的延续性,而研究者也无法做出自己的学术贡献。为此,本文将首先比较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司重组研究中使用的概念,澄清一些错误认识,进而界定公司重组的概念,探究其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对国外公司重组研究的背景和现状进行简要回顾和评述,最后对未来研究议程进行展望。
二、国内外公司重组概念的比较和界定
(一)
1、 金融(财务)领域的“公司重组”概念
金融(财务)领域的研究者最先注意到了美国八十年代以剥离为主导的公司重组浪潮,一些研究者首先对公司重组中的某些特定模式的经济影响和股东财富效应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如: Hite & Ower,1983[iii]),随后金融领域内涌现了大量的以公司重组为主题的研究。美国著名金融学家威斯通(Weston)在其经典著作 (Weston, Mitchell, Mulherin, 2004[iv])中对公司重组概念的总结具有代表性,他将重组定义为“与资产组成、负债、权益模式以及具有相关的战略和政策上的重要变化”,并提出了公司重组的一般框架:① 资产和所有者权益重组;② 金融债权重组;③ 其他战略。威斯通对公司重组的定义和研究范畴始终停留在财务重组层面(当然他也注意到了战略方面的变化,但显然不是他提出的重组一般框架内的主题)。
2、 管理学领域的“公司重组”概念
虽然管理学者很早就注意到多元化企业通过进入或退出战略调整业务组合以提高绩效,一些杰出学者对企业成长所面临的战略调整和结构重组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如Chandler, 1965[v]; Penrose,1959[vi]),但真正提出公司重组概念,并对公司重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是继金融学者早期的开创性研究之后的80年代末开始的。研究者们普遍认识到公司重组是一种复杂的、多维度的社会经济现象,(从广义来讲)公司重组是指公司(或其它组织)进行的一系列范围广泛的交易和行为,其间伴随着资产、资本和管理的变化,一般包括业务组合重组(portfolio restructuring)、财务重组(financial restructuring)和组织重组(organizational restructuring)等三个维度(Bowman & Singh,1993) [vii]。其中,业务组合重组是指通过剥离(divestiture)/出售/分立对长期战略来说属于非核心的业务和/或并购新的业务以重新构造新的业务组合。财务重组是指公司资本和资产结构的显著变化。组织重组是指公司通过组织结构变革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Bowman & Singh,1993,1999[viii]; Singh,1993[ix])。
然而,这样一个广义公司重组概念由于所包含的范围过于宽广而内容又如此错综复杂,以至于成为研究者必须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Johnson,1996)[x]。概念的本质在于高度地综合,然而实际的科学研究却重在分析或分解。因此,学者们在开展公司重组研究时不可能采用这样一个广义的概念,一般会选择一个维度中的一点进行研究,并各自给出公司重组的操作化定义。纵观近二十年来的公司重组研究,学者们对公司重组概念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和泛化的过程。
3、 国外公司重组概念的比较和界定
金融学界和管理学界的公司重组研究在“公司重组”概念的界定方面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别:
(1)
(2)
尽管金融学和管理学领域对公司重组概念界定存在一些差别,但学术界对前述广义的公司重组概念还是比较认同的,这为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研究公司重组问题搭建了一个对话的平台。
(二)
国内学者对“公司重组”概念的理解与国外有很大差别,运用的术语也各自成体系,研究者曾使用过“企业重组”、“企业改组”、“资产重组”、“管理重组”、“战略性重组”、“公司重构”等众多词汇,有时采用相同的术语用来表达不同的概念,而有时采用不同的术语表达的是相同的概念。例如,有些学者把公司重组与业务流程再造(BPR)混为一谈;有些学者的“并购”概念与国外的广义“公司重组”概念类似;有些学者甚至认为国外没有和国内相对应的企业重组概念。比较而言,毛蕴诗等(2004)提出的“公司重构”概念采纳的是国外管理学界广义的公司重组概念,并对国外90年代的公司重组理论进行了概括性介绍。
(三)
综合国内外、特别是国外学术界对公司重组的概念的界定,本文的公司重组是指公司为适应外部环境及内部资源、能力的变化,通过制定和实施业务(组合)重组、组织(结构)重组及财务(资本)重组等一系列战略和政策,实现内部资源和能力的重新配置和更新,以实现战略变革或战略转型,使组织与环境获得动态最佳匹配,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系统化的、动态的战略行为。
三、公司重组的内涵和外延
(一)
根据资源基础理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Penrose,1959),企业的核心资源是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的(Barney,1991)[xi],企业的异质性表现为资源禀赋或能力禀赋的异质性,资源和能力禀赋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的市场位置和竞争优势(租金)(Amit & Schoemaker,1993[xii]; Mahoney & Pandian,1992[xiii]; Wernerfelt,1984 [xiv]),但这种异质性不是静态的,管理者可以通过一系列管理决策(如整合、建立、重构组织内外部资源和能力(Teece, Pisano and shuen,1997)[xv]),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改善和提升其资源和能力禀赋,进而产生竞争优势。这一系列管理决策,即对嵌入业务(单元或模块)之中的资源和能力的获取、重新配置和利用、抛弃等,就是公司重组决策,公司重组能力就是公司的动态能力(参见Teece, Pisano and shuen,1997; Eisenhardt & Martin,2000[xvi])。因此,公司重组的内涵是公司对其内部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如通过并购获得新资源、通过剥离放弃过时资源、通过内部组织重组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等)以及组织能力更新(通过组织学习进行核心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核心能力的提升或更新)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克服组织惯性的束缚,进而提升竞争优势的动态过程。公司重组不但适用于大企业,同样适用于成长中的企业,是企业实现可持续成长的必然选择,是企业战略与环境的互动过程。
(二)
1、 公司重组的外延
公司重组研究内容和边界如图1-1所示。公司重组研究的边界是随着学者们对公司重组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扩大的。目前多数研究仅限于对业务组合重组、组织结构重组及财务重组等三个维度中的任何一个维度的某些行为的背景、动因、过程、内容、效果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http://s16/mw690/978d2b6btd361cc3e9caf&690回顾、评述与展望" TITLE="公司重组研究:
(1)
业务重组的研究重点是业务组合的调整,包括采用内部发展、并购、战略联盟等战略手段实现新业务的进入,也包括采用剥离(又包括出售资产、分立、分离等具体措施)等手段实现原有业务的退出以及原组合内的业务之间的重新调整和整合。企业可以通过业务重组实现战略调整和变革,扩张或收缩业务经营范围,以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最终是为了创造持续竞争优势,获得经济租。
(2)
财务重组的手段多种多样,主要指资本重组,主要涉及资本结构的变化,其中包括权益与债务的重新安排、权益结构的变化和债务结构的变化等三大类,又包括杠杆收购(以及各种变种,如管理层收购、员工持股计划等)、股票回购、股权切离(IPO)等很多内容。
(3)
组织重组的范围很广,包括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相关的管理和业务流程的再造、控制和激励系统的重新安排、部门和岗位的调整等内容,可能会提高组织运行和管理效率。近年来一些研究开始涉及组织边界重组,以及组织社会网络的调整等内容。组织边界重组是指企业对原有组织边界重新进行构造和调整,比如原来属于内部发展的业务单元改为采用外包经营,这就缩小了原有企业的实体边界,但扩大了虚拟边界。
2、 公司重组研究内容间的关系
学者们对公司重组三个维度的研究以前是割裂开的,他们分别在战略、财务、组织等领域内分别进行研究,产生了很多公司重组理论知识的“碎片”而无法“拼接”在一起给予实践者以完整的公司重组理论指导。实际上,公司重组这三个维度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比如,公司进行业务重组必然带来组织结构的调整,因而会同时进行组织重组。企业通过分立剥离一些业务,也可能导致财务重组。公司财务重组可能带来资本结构、所有权和控制权的变化,这可能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并可能影响到公司业务重组和组织重组进程。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产生的压力和组织惯性产生的张力带来作为环境与组织界面的公司战略调整或称为战略变革的压力,业务重组则是企业实施战略变革的具体体现,组织结构和财务结构需要与战略调整相匹配才能创造竞争优势。因此,公司重组三个维度必须合理适配(fit)才能创造持续竞争优势。
四、国内外公司重组研究概要
(一)
1、 国外公司重组研究的背景
在始于80年代初的美国,席卷全球、绵延至今的公司重组浪潮中,世界500强企业之中有一半至三分之二的企业成功实施了范围广泛的公司重组战略,使许多大公司重新恢复了生机和活力。有鉴于此,国外理论界对为什么如此众多的大企业在80年代初开始集中进行大规模的重组,其重组的动因、内容、过程和效果等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学者们在80年代中后期开始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公司重组行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在90年代产生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文献。
2、 90年代国外公司重组研究概览
在没有形成一个广义的公司重组概念之前,来自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主要是财务、战略、组织等)等学术领域的研究们曾先后对企业的性质、组织边界、企业成长、产业(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多元化业务组合、并购、剥离、战略联盟、网络等问题分别进行过研究,而随着80年代美国大规模公司重组实践产生的公司重组相关研究的激增,特别是通过1992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举办的公司重组专题研讨会和1993年战略管理学报公司重组特刊的发布,管理学领域内对广义公司重组概念逐步达成了共识,先后对公司重组的动因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公司重组动因方面的研究包括:外部环境的变化,如税收政策的变化、反垄断政策的变化、全球竞争的加剧、要约收购或接管、产业变革等,以及由此产生不确定性的增加;软弱的公司治理、实施超过了最优水平(即高于同业平均水平)的多元化战略及由此导致的绩效下降等。公司重组效果方面的研究则包括对绩效、员工、战略、治理等方面的影响。
尽管如此,学者们在此后的研究中并未建立起各类公司重组行为之间的联系,而是对广义公司重组中的某些行为(如对80年代的美国公司大规模再聚焦行为(refocusing,也译为归核化)的动因、过程和效果的研究,详见 Johnson (1996) 对再聚焦研究的系统性综述;对剥离行为的动因、过程和效果的研究,详见Brauer (2006) [xvii]对剥离研究的系统性综述和评论)给予更多地关注。
3、 国外90年代公司重组研究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外管理学界在90年代对公司重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对80年代美国大规模公司重组动因的解释和影响效果分析等方面,而且还不够深入、成熟和完善,对公司重组动机、效果还存在争论,特别是受研究方法(一般采用横截面数据的大样本定量研究,纵向研究较少)和内部数据获取等因素的限制,以及研究所采用的理论视角的局限(例如,很多对公司重组动因的解释性研究都采用了委托-代理理论视角),对公司重组过程、如何通过重组创造竞争优势等问题还缺乏真知灼见,还没有揭开公司重组对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最重要的是还缺乏将各种公司重组行为相联系并进行解释和预测的理论基础。当然也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公司重组与进入和退出战略(Chang,1996 [xviii]; Chang & Singh,1999[xix])、公司重组与外包(Lei & Hitt, 1995) [xx]等方面,试图突破简单的动因、效果研究,但没有形成主流。
4、 公司重组研究的发展——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扩大
随着公司重组研究的深化和战略管理研究热点的转换,近年来以“公司重组”为关键词的文章已经不多见,但公司重组研究不是过时了,而是扩大了其研究范畴的外延,从表层的对公司重组的动机与绩效间因果关系的研究逐步向探求其内在本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扩展。特别是随着资源基础理论(包括资源观、能力观及知识观)在战略管理领域的主导地位的确立,很多学者突破了以往公司重组研究中将业务、财务和组织重组等不同维度割裂研究的局限,研究了在公司重组表象下的资源重新配置和利用(如:Capron et al, 1998[xxi]; Karim & Mitchell, 2000[xxii], 2004[xxiii])、组织模块或单元的重构(reconfiguring)和修补(patching)(Eisenhardt & Browm, 1999[xxiv]; Galunic & Eisenhardt, 2001[xxv]; Helfat & Eisenhardt, 2004[xxvi]; Karim, 2006[xxvii])等更为本质的问题。这些研究表明,收购、资源重新部署、资产剥离等是企业通过重新整合内外部资源来实现经营变革的一个动态过程中的一部分而不应孤立看待(Capron, Mitchell, and Swaminathan, 2001[xxviii]),这就使得表面上互不联系的各种公司重组模式之间通过资源和能力重构和整合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有可能揭开企业如何通过公司重组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谜团。此外,有些学者对不同经济制度环境下公司重组理论的适用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Hoskisson, Johnson, Tihanyi and White,2005[xxix]; Khanna & Palepu,1999[xxx]; Makhija,2004[xxxi])。因此,作为公司战略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主题,公司重组研究依然需要学者们的不懈努力。
(二)
1、 国内公司重组研究的背景
与上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背景完全不同,我国的企业重组是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及其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改革(包括公司化改组、改制、改建等)进程相伴而生的,主要内容则是政府主导下横向、纵向或混合型的经济联合、兼并、产权转让(多数行政划转,少部分有偿转让)、破产、以及改制过程中对辅(副)业的剥离等。此外,90年代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特别是自93年“宝延风波”以来以上市公司为目标或上市公司间的并购和资产重组行为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2、 国内公司重组研究概览
鉴于上述背景,很多国内学者首先从经济学角度以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的视角对企业重组问题进行了规范性讨论(如洪银兴,1999[xxxii];刘诗白,1995[xxxiii])。随后,学者们自90年代中期开始的企业重组研究主要是从金融/财务角度或经济学角度对与并购相关联的资产重组行为,特别是对其财富或价值效应(张新,2003)[xxxiv]、经济意义(张林等,2003)[xxxv]和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如:洪金珠,2004[xxxvi];李善民等,2003[xxxvii],2004[xxxviii])等问题进行研究,而从管理学角度特别是战略管理学角度研究公司重组行为的国内学者很少(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以中山大学为代表对“公司重构”的研究(毛蕴诗等,1999[xxxix],2000[xl],2004)和复旦大学为代表的对“管理重组”的研究(芮明杰,1999[xli],2004)),而且这些研究多数属于理论介绍型、描述型或案例(个案)研究型,目前国内学者基本上没有进行过严格、规范的经验研究。
五、公司重组研究的未来展望
根据前述对公司重组研究的回顾,我们发现,一方面,近些年来的公司重组研究逐步深入到对公司重组本质的研究(如前述对资源和能力重组的解释),深化了其内涵。另一方面,公司重组的外延也逐步扩大,其研究边界也逐步延伸到其他领域以及各种经济制度环境中。可以预期,学者们在未来的研究中会更多地采用整合多种理论视角(如代理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组织理论、制度理论、资源基础理论、公司创业理论等)、采用更为细致精巧的多种研究方法(例如多案例比较研究方法、对追踪数据的历时研究方法、田野研究方法等)等途径对公司重组问题展开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关于公司重组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必将更加丰富,公司管理者也将因此而受益匪浅。限于笔者目前对公司重组研究的理解,下面仅就未来研究中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供未来的公司重组研究者参考。
(一)
国外理论界在90年代对公司重组的动因和效果的研究无疑产生了一些有价值的见解,然而,关于“为什么重组”以及“重组的效果怎样”的解释对于回答“企业如何重组”这个问题却没有提供多少有价值的见解。受静态研究方法的局限,对公司重组动态过程的研究乏善可陈(Chang,1996 以及Shimizu & Hitt,2005[xlii]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进行的研究是个例外)。未来的公司重组研究者应更多地采用动态追踪数据研究方法和多种理论视角对公司重组动态过程的各个方面(如决策过程、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各种重组模式的选择和匹配等)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研究。
(二)
组织边界这一重要现象可以采用多种理论视角加以研究:交易成本理论(TCE)视角下的效率边界、资源依赖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权力边界、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能力边界和认识学派视角下的身份边界(参见Santos & Eisenhardt,2005[xliii]对组织边界和组织理论问题的讨论)。组织边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企业的成长和衰退而扩张和收缩,需要企业不断对其边界进行重新构造。组织边界重构既可能是公司重组的结果,即公司业务组合重组会引起公司边界的变化;也可能是引起公司重组的原因,即组织边界重构决策可能导致公司重组,并对公司绩效产生的影响。因此对公司重组与组织边界重构间的相互影响的研究至关重要。
(三)
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对大部分针对美国和英国的公司重组研究所得到的结论是否适用于其它制度环境持怀疑态度。例如有些学者认为由于市场不完善等原因,在发达市场经济下得到的公司重组研究结论(如归核化有利于公司绩效的提高)对新兴市场经济制度下的企业可能是有害的(Khanna & Palepu,1999)。然而,迄今为止学者们针对其它制度环境的公司重组研究还相当少见,对不同制度环境下公司重组的经验研究正处于萌芽状态。但仅有的几项研究显示发达市场经济下公司重组研究结论可能不适用于其它不同制度环境,甚至出现相反结论。例如,Makhija对新兴经济国家的重组表明,尽管私有化前的企业被认为是过度多元化的,但私有化后受到不完善市场条件限制,与非重组企业相比,重组企业与更低的企业价值相关,且重组越多企业价值越低(Makhija,2004)。因此,未来需要大量针对不同制度环境的公司重组经验研究来检验或修正在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出的公司重组研究结论。
(四)
作为战略管理领域重要部分的公司创业与公司重组间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首先,两者目标一致。公司重组和公司创业活动的目标都是为了获得、保持、重塑企业的竞争优势。其次,两者内涵基本一致,公司创业的内涵是创造新资源或资源的新组合;公司重组的内涵是公司对其内部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包括资源的获取、利用、整合、剥离等)以及组织能力更新(包括核心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提升或更新等)。可见,两者研究内涵一致。再次,两者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有些学者将公司创业划分为公司冒险和战略更新,其中公司冒险又可以分为内部冒险和外部冒险 (Sharma & Chrisman,1999) [xliv]。与内部冒险相对应的公司重组行为包括内部发展(green field)、内部组织重组等;而与外部冒险相对应的公司重组行为包括并购、联盟、分立等。有些学者将公司创业划分为产品/市场持续开发、组织年轻化、战略更新和重新定义事业领域 (Covin & Miles,1999)[xlv]。这四种公司创业类型对应四种不同程度的战略变革,产生不同类型的公司重组行为,因此,公司创业是公司重组能够创造竞争优势的前提,公司重组是公司创业创造竞争优势的手段。学者们未来对公司创业与公司重组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揭示公司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的源泉。
六、结语
本文通过国内外公司重组研究中所使用的概念的比较分析,明确了广义公司重组概念、内涵,对公司重组的外延和研究边界做出了简要介绍和评述,对国内外公司重组研究的背景、研究现状和当前公司重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回顾,最后建设性地分析和提出了未来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澄清国内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公司重组研究的错误认识,并对未来的公司重组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借鉴和参考的线索。
近年来我国证券管理部门一直致力于督促上市公司改善自身质量,而去年末国资委颁布了《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的指导意见》,可以预期未来我国公司的重组活动将会如火如荼地展开,学术界则不仅可以对我国转型经济下公司重组的动因、过程和效果进行解释性研究,也应该为管理层的公司重组实践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因此未来的公司重组研究将大有可为。
[i] 毛蕴诗,《全球公司重构——案例研究与中国企业战略重组》,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
[iii] Hite, G., & Ower, J. 1983. Security price reaction around corporate spin-off announcement. Journal of Finance, 12: 409-436.
[iv] Weston, F. J., Mitchell, M. L., Mulherin, J. H. 2004. Takeovers, restructuring,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4th ed.) MA: Pearson Education.
[v] Chandler, A. D. 1965. Strategy and Structure. Cambridge, MA: MIT Press.
[vi] Penrose, E. T. 1959.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New York, Wiley.
[vii] Bowman, E. & Singh, H. 1993.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Reconfiguring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4(special issue): 5-14.
[viii] Bowman, E. & Singh, H., Useem, M., & Bhadury, R. 1999. When does restructuring improve economic performanc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1(2): 33-54.
[ix] Singh, H. 1993. Challenges in research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0(1): 147-172.
[x] Johnson, R. A. 1996.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of corporate refocusing. Journal of Management, 22(3): 439-483.
[xi] Barney, J. B. 1991.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Management, 17: 99-120.
[xii] Amit, R. & Schoemaker, P. J.H. 1993. 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4: 33-46.
[xiii] Mahoney, J. T. & Pandian, J. R. 1992. The resource-based view within the conversation of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3: 363-380.
[xiv] Wernerfelt, B. 1984.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5: 171-180.
[xv] Teece, D. J., Pisano, G., & shuen, A. 1997.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 509-533.
[xvi] Eisenhardt, K. M. & Martin, J. A. 2000. Dynamic capabilities: What are they?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pecial issue, 21(10-11): 1105-1121.
[xvii] Brouer, M. 2006. What have we acquired and what should we acquire in divesture research? 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Journal of Management, 32 (6): 751-785.
[xviii] Chang, S. J. 1996.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diversification and corporate restructuring: Entry, exit,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during 1981-1989.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7: 587-611.
[xix] Chang, S. J. & Singh, H. 1999. The impact of modes of entry and resource fit on modes of exit by multi-business firm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11): 1019-1035.
[xx] Lei, D. & Hitt, M. A. 1995. Strategic restructuring and outsourcing: The effects of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and LBOs on building firm skills and capabiliti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21(5): 835-859.
[xxi] Capron, L., Dussauge, P., & Mitchell, W. 1998. Resource redeployment following horizontal acquisitions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1988-1992.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7): 631-661.
[xxii] Karim, S. & Mitchell, W. 2000. Path-dependent and path-breaking change: reconfiguring business resources following acquisitions in the U.S. medical sector,1978-1995.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special issue, 21(10-11): 1061-1081.
[xxiii] Karim, S. & Mitchell, W. 2004. Innovating through acquisition and internal development. Long Range Planning, 37: 525-547.
[xxiv] Eisenhardt, K. M. & Browm, S. L. 1999. Patching: restitching business portfolios in dynamic marke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7(3): 71-82.
[xxv] Galunic, D. C. & Eisenhardt, K. M. 2001. Architectural innovation and modular corporate firm.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4(6): 1229-1249.
[xxvi] Helfat, C. E. & Eisenhardt, K. M. 2004. Inter-temporal economies of scope, organization modularity, and the dynamics of diversific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5(13): 1217-1232.
[xxvii] Karim, S. 2006. Modularity in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The reconfiguration of internally developed and acquired business unit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7: 799-823.
[xxviii] Capron L., Mitchell, W. & Swaminathan, A. 2001. Asset divestiture following horizontal acquisitions: A dynamic view.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2(9): 817-844.
[xxix] Hoskisson, R. E., Johnson, R. A., Tihanyi, L. and White, R. E. 2005. Diversified business groups and corporate refocusing in emerging economies. Journal of Management, 31(6): 941-965.
[xxx] Khanna, T. & Palepu, K. 1999. The right way to restructure conglomerates in emerging market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77(4): 125-134.
[xxxi] Makhija, M.V. 2004. The value of restructuring in emerging economies: The case of Czech Republic.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5(3): 243-267.
[xxxii] 洪银兴,“企业重组:目标和路径”,《经济学家》,1999年第1期,73-77页。
[xxxiii] 刘诗白,“论企业重组”,《经济学家》,1995年第3期,4-13页。
[xxxiv] 张新,“并购重组是否创造价值?——中国证券市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3年第6期:20-29页。
[xxxv] 张林、马向阳、赵桂娇、王琎等,“公司重组的市场反应与经营业绩的实证研究”,《天津大学学报》,2003,5(2):140-143页。
[xxxvi] 洪金珠,“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实证研究”,《财贸研究》,2004年第2期,50-58页。
[xxxvii] 李善民、李珩,“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管理世界》,2003年,第11期:126-134页。
[xxxviii] 李善民、王彩萍、曾昭灶、陈玉罡、朱滔,“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长期绩效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第9期,131-136页。
[xxxix] 毛蕴诗、王欢,“公司重构与竞争优势”,《南开管理评论》,1999年第4期:35-39页。
[xl] 毛蕴诗、许倩,“范围紧缩为特征的公司重构与我国企业战略重组”,《管理世界》,2000年第5期:169-179页。
[xli] 芮明杰,“管理重组论”,《经济与管理》,1999年第1期:8-13页。
[xlii] Shimizu, K. & Hitt, M. A. 2005. What constrains or facilitates divestitures of formerly acquired firms? The effects of organizational inertia. Journal of Management. 31(1): 50-72.
[xliii] Santos, F. M. & Eisenhardt, K. M. 2005. Organization boundaries and theories of 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16(5): 491-508.
[xliv] Sharma, P. & Chrisman, J. J.1999. Toward a reconciliation of the definitional issues in the field of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3(3): 11-27.
[xlv] Covin, J. G., & Miles, M. P. 1999. 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pursuit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3(3): 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