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大地雄性大合就是时节 |
分类: 散文 |
白日里,从柳树上传来无休止的蝉鸣;夜里,柳树下草丛中、石缝里蟋蟀的声音时断时续。你会觉得这就是柳树的声音:有时凄清哀婉,有时激越高亢,有时无声似有声,有时有声却也无……
白日里,阳光下,柳枝低垂,参差披拂,静中有动,似万种风情,欲言又止;夜晚,明月朗照,繁星点点,柳树和地下的投影,就像细腻的黑白木刻,你端详着,思忖着,我知道你是想给这幅“版画”取名。我看就题名“沉默是金”吧!
初春时节,柳树抽条,柳条吐絮,你会自然而然地咏叹韩愈的名句“正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冬季里,花木卸了妆,望着裸露的柳根,你会想起唐代诗人司空图的诗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似乎柳根在跟你对话,讲述着岁月沧桑,人生无常。
中国有丰厚的“柳文化”。《诗经》中就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写一个老兵的回忆,他自叙当年离开家乡的情景,依稀记得那时村头的杨柳枝条轻轻拂动,似乎显示出难分难舍的样子。而今,老兵佝偻着腰,重返这熟悉又陌生的家乡,眼前却是大雪纷飞,四顾茫茫。时过境迁,物是人非,能不凄然落泪?“依依”作为眷顾、眷恋解,大概就是从这里来的吧?
唐代有一种风俗就是亲人离别的时候,彼此折柳相赠。李白词《忆秦娥》中有“年年柳色,坝陵伤别”,就是写这种场景的,生离死别,凄苦动人。
在中国柳文化中,柳多是以柔美的姿态出现的,她表现、衬托、渲染着依恋、期盼、感伤、哀叹、凄清、寂苦、无奈、愤懑等感情。如:
“城外看风满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倚栏凝望,暗牵愁绪,柳花飞趁东风”,
“暂凭尊酒送无聊,莫损愁眉与细腰,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吹不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沈园》),
“莫攀我,攀我太心偏。我是曲江临池柳,这人折去那人攀。恩爱一时间。”
……
当然有也表现大地回春,生机勃勃的。最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还有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还有“月挂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等等。
然而纵观写柳的诗词歌赋,表现出来的几乎都是阴柔之美,至于平常我们熟悉的“有心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也只是肯定柳不择地而处,能随遇而安,生命力强,成活率高,而无太多赞许之意。
难道柳、荷等真的只有雌性,而无雄性,只有阴柔之美,只是供人欣赏、怜悯、同情的对象,而没有自信、自立、自强的能力,更没有阳刚之气,不能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吗?
一天晚上,风雨交加,电闪雷鸣,乌云疾驰,我打着伞从外面回来,走进小区的石径在柳林中穿行。风雨中,黑夜里,我蓦地发现另一种柳,不,确切地说应该是发现了柳的另外一面,不是摇曳多姿,不是顾影自怜,不是凄凄惨惨,而是汹涌澎湃,漫天飞舞,大气磅礴。在狂风暴雨之中,平素并不张扬的的柳一扫昔日柔弱纤细的模样而大展雄风,我被震撼了。我置身其中仿佛走进了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走进了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回到家里,我默想方才看见的夜幕里风雨中的柳,那么粗犷,那么奔放,那么撼动人心。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如果要我为这难忘的一幕配音,我该选哪一首歌哪一支曲子呢?我想了许久,选了许多歌曲,都觉得不合适。终于我找到了,那就是《黄河大合唱》。是的,唯有《黄河大合唱》才与之相称。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我仿佛看见,柳,在高亢激越的音乐旋律中飞舞升腾。
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柳,静中有动,是妩媚,是笑靥;柳,动中有静,是永恒无限的生命之光,是根植在中国大地上的万古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