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4/bmiddle/977c5b22n7907903818b3&690
屋后的那片竹林
老家祖宅的屋后,有一片竹林,面积虽不很大,但左邻右舍的竹林连成一片,远远看去,也颇为壮观。
我爱竹,不仅是因为童年的许多玩具都是用竹制成。什么竹枪、竹剑、竹矛和竹制的弓箭等,更是因为我暂短的童年生活,大多是在竹林中度过。我们在竹林里捉迷藏,在竹林的地上,用田螺壳和小砖砾下五子棋,在竹林的吊床上睡午觉,在竹林里的竹椅上纳凉、讲故事,在竹林里分配捉来的蝉,然后回家烧烤了或油炸了吃;在竹林里掏小鸟窝,捉养小鸟,在竹林里捉拿偷吃小鸟和鸟蛋的蛇。更是小学几年的暑假作业,都是在竹林中完成的。总之,竹林里有我童年的欢乐,有我缠绵的回忆。
当我稍大以后,懂得了竹有许多令人敬佩的品质。它具有“宁折不弯”的气节,“中通外直”的气度,性,质朴而淳厚;品,清奇而典雅。“未出土时已有节,待到凌云更虚心。”知道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也因此爱竹,并为它留下了万人传颂的诗篇,千年不朽的文章。年青时爱不释手地背诵着这些诗篇,现在年岁大了,许多诗篇已不记得,但有些却永远留在记忆中。如<<诗经>>中的“瞻彼淇奥,绿竹猗倚;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苏轼的<<绿竹筠>>:“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独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柳宗元的<<竹>>:“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但我更喜欢郑板桥的几首咏竹诗,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乱石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更是喜爱那首让郑板桥能从风吹竹叶的箫箫声中,听出民间百姓疾苦的诗作:
“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每当读它,都为之动情,悄悄流泪。
正因为竹有此品质,古来带“竹”字成语和典故也颇多。如:青梅竹马,磬竹难书,势如破竹,竹篮打水,成竹在胸,名垂竹帛,刀过竹解,等等等等。但我最爱听的是古代一个叫解学士的,童年所作对联的故事。据说解学士童年时被人称为“神童”,五、六岁便能作诗。一年春节前,看到对门财主家屋后的一片竹林,心中突然生出一首对联: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并把它写成楹联,贴在门上。对门财主看到后,心中有气,认为小小年纪,口出狂言。况且竹是我家的,凭啥写进你的楹联中。于是,让家丁将屋后的竹子齐腰砍掉。第二天,解学士看到对门的竹砍了,觉得对联之意不妥,就在楹联下方各添了一个字,楹联成了“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财主看了后还不服气,又让家丁将竹连根挖掉。解学士见后,又在楹联下方各添了一个字,成为“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财主见解学士人小才高,终于服输了。听这故事后,我也由衷地敬佩解学士小小年纪,才思敏捷,机灵过人。
其实,竹林之美,美在风雨时。每当风雨来临之时,我总爱搬一只小竹椅,坐在后门边,听风吹竹枝的萧箫声,雨打竹叶的沙沙声;看竹在风中摇晃的婆娑舞姿。那声音,简直象一支交响乐队演奏的交响曲。风吹竹叶的声音,竹叶之间磨擦的声音,竹叶和竹杆,竹杆和竹杆,磨擦、碰击发出不同的声音,加上雨点的声音,是那样天生而成,捉摸不定,尤如天籁之音。我常想,如阿炳在此,也许又有一曲与<<二泉映月>>齐名的不朽乐曲诞生。也渐渐地明白,为何中国的民族乐器,多是竹制成。
啊,竹林,你是音乐的摇篮!屋后的那片竹林啊,你永远铭刻在我的记忆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