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书学浅析(一)

标签:
文化 |
分类: 楷书技法 |
文/周鸿图
沈尹默先生(1883——1971),是二十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大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与同时代的诸多书家相较,沈尹默是紧紧把握书法史上的主脉,最核心、最精良的二王一系“法脉”,而尽一生努力参究实践的书家。这条“法脉”自魏晋钟王至唐宋元诸大家传承以来,至二十世纪初,基本上湮没失传,因沈尹默而得以恢复,实在是希有!所谓“法”即是书法之灵魂,最核心的技艺法则——笔法!沈先生毕生通过自学实践能透出此关,并将其科学笔法理论无私奉献于世人,实在是对中国书法史的重大贡献!
http://p2.pstatp.com/large/7594/515525013
自古以来,书法家与善书者是不易辨别的。前人虽有“古之善书,往往不知笔法”之语,对于一般学者仍是懵懂难晓。沈先生云:书家必须是“谨守笔法”者,而善书者虽能写出丰神逸趣的好字,但以笔法较之,多有未合,即是善书而非书家。说明前人能写一笔好字者未必属于书家眷属。所谓“合”指内在手法的一致性,规律性,不关形貌之远近,书史上诸大家虽然书风迥异,却有其永不变易的“共法”,这就是赵松雪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善书者的书法,如岳飞的《前后出师表》草书,激昂振迅,若与怀素《苦笋帖》相较,其用笔手法就显得粗糙了不少,情性多而法度不“合”,即属善书。
http://p3.pstatp.com/large/7589/6946529909
笔法之难,前人早有慨叹!王羲之云:“书法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所谓笔法的“玄奥”,不是指初步技艺,而是指“造极”的难度,“技进乎道”的高度。学者首先得具备一般基础,如永字八法等等,有了这种基础,再勤学苦练加资质通敏,才有可能触到关注“笔法”的层次。而要笔法“合”于前人,一般说来必须要寻找“得法”的师承。历史上某一时期的传承序列,如智永传虞世南,虞传褚遂良,褚传陆彦远,陆传张旭,张传颜真卿,颜传怀素等,所传的正是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所表述的点画书写“共法”的核心规律。其中张旭说:然,子言颇皆近之矣。工若精勤,悉自当为妙笔。等于说:你理解的已经很接近了,但要用功精勤,自然能达到妙笔的境界。如果寡于实践,还是不能得之。历史上的书法大家多数都有各自的师承传授(惟有极少数禀赋出众者能自力参究),应该说懂了笔法书写规律,自觉地会再铸根基,要消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铲除执用中不“合”于笔法的书写习惯,所以得笔难,在于此也。由此书迹渐与前人暗合,遂得攻书之妙。沈尹默一生实践,全凭自学,能自悟得“下”笔之法,在书法史上是很少见的。
http://p2.pstatp.com/large/7589/6946680583
前人很重视师承的传授,因为得笔法惟有来自口传手授,才能尽晓此中消息。自学虽因人而异,但基本上无有这种可能性,极难通晓。所以说沈尹默先生资质禀赋迥异于常人,他的科学笔法理论对学习书法者是莫大的贡献。如果能以其笔法理论为指导,切实从其执笔法入手,遵循其中锋用笔法则,痛改积习,自会事半功倍,省去不少自学探索的时日,渐渐得以“入帖”,即能不负宝贵年华。我们知道二王一系的笔法可以说自元代以后,几近湮没。清代帖学凋零以来,更无大书家出世,二王一系书迹存世有限,又深藏不出,世人无由得见,碑板久经翻刻面目皆非,所以清人由阮元至康有为等人力倡学碑,书学两汉及六朝新出碑志,取其体势,上求六朝以前古意,下救馆阁之偏,即所谓“碑学”。沈先生早岁正是身处清末这样的一个帖学式微、碑学兴盛的时代环境,早岁虽走过不少弯路,终能锲而不舍,于近花甲之年对二王以来的笔法正源得以真正领悟。
http://p2.pstatp.com/large/7595/239190587
沈老晚年对前人部分笔法经典著述作了精辟的阐释,如《执笔五字法》《二王法书管窥》《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等,均收入在《沈尹默论书丛稿》一书中。我一直认为《沈尹默论书丛稿》《学书有法》为近五十年来最好的、最有价值的书法理论著述,所论皆具真知灼见,始终围绕书法本体而谈,又能深入浅出,以行云流水般的通俗语言普被不同层次的读者。
笔者不揣浅陋,试着将沈老关于笔法的几个要点浅析如下:
一、执笔法
五字执笔法,是唐陆希声所传自二王的擫、押、钩、揭、抵五字法,是运腕法。拨镫法是推、拖、捻、拽,是转指法。历只上常将五字执法与拨镫法混为一谈,如南唐李煜《书述》云:所谓法者,擫、押、钩、揭、抵、导、送是也。依沈先生所说导送是李煜妄加上去的,因为导送二字是主运的,和执法无关,导送主运,属转指法,同五字执法意思相背,故沈先生特别拈出以正前人讹误。
http://p3.pstatp.com/large/7591/5220184983
沈先生云:拨镫法是晚唐卢肇依托韩吏部所传授而秘守着,后来才传给林蕴的。它是推,拖,捻,拽四字诀,实是转指法。沈先生认为卢肇所云为破坏向来的笔力之说,因为林蕴对于这位老师的传授“不能益其要妙”也就是事倍功半的意思,并未学习成功,所以不可信。沈先生反对转指,主张:指是专管执笔的,它须是常静的,腕是专管运笔的,它须是常动的,必须指静而腕动的配合着,才好随时随处将笔锋运用到每一点一画中间去。
由于近年来持续深化书法热潮,使相当数量的学书者急于事功,认为转笔是笔法“窍门”,一旦得之便可一蹴而就,这是普遍的错误观点。转指如果成为积习,就很难改正,很容易形成用笔流滑的毛病。前人说:下笔点画波撇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及多力丰筋者胜等等笔力之说,正合沈老主张的五字执笔法及以腕用笔,所以说沈尹默的笔法理论,对当下学书者正确理解前人法书,是极其重要的指示。
我们在理解沈先生五字执笔法时,还要对指实掌虚、掌竖腕平、腕肘并起、五指齐力这几点,下一番切实的实践工夫,因为这几点非常重要,同属于执笔范畴。
http://p3.pstatp.com/large/7593/982561862
沈老为柳曾符讲执笔
指实掌虚:必须名指格小指抵,手掌始空虚,五指向着齐力练习。
掌竖腕平:掌不竖,笔不圆正,锋亦不能正;腕不平,气力不能匀平,点画自不沉厚。
腕肘并起:手臂横撑,肘不悬,腕等于不悬;臂不横,无由得纵势运肘。
这些都是执笔关健内容,不能忽略。不知执笔,遑论用笔!张旭说:妙在执笔,勿使拘挛。世人有不信执笔有法者,大都受世间善书之言论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