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泰山岱庙之仁安门

(2012-04-28 15:09:58)
标签:

文化

仁安门

 

    仁安门位于配天门之后,是主体建筑天贶殿之前的最后一道门。配天门与仁安门间有甬道相连。仁安门面阔5间2440厘米,进深2间1026厘米,明间为510厘米,次间为476厘米,稍间为482厘米,九脊歇山顶。屋面较为陡直,举折为1:2.5,上覆黄色琉璃瓦。台明东西长2863厘米,南北宽1373厘米。

明代《岱史》记载:“由岱庙门而上,重门为配天,次为仁安”,其后一直沿用此名。据《东岳别殿重修堂庑碑》及相关资料分析,仁安门创建于元至元年间,内曾设天聋、地哑之神,后多有重修。从有关文字记述看,由于火灾与地震,仁安门有过两次大规模重修,一次在明代的嘉靖年间,一次在清代的康熙年间,均源于火灾与震灾。

    据《岱史》卷九所载《李钦东岳庙记略》云:“嘉靖丁未冬,岳庙灾,殿宇、廊庑以及宾馆、斋居、门闼、楼观,荡然一空,其仅存者,后寝三殿与炳灵、延禧二宫而已。”此次重修“经始于壬戌春,迄癸亥夏庙工告成。自殿堂而下,毁者以举,倾者以易,者以完”,历时近两年。(1562—1563)。

康熙七年(1668)发生大地震,“彼时,周围城墙俱已坍塌,惟前面城上仅存五凤楼三座。后载门一座,只存梁柱。东华门、西华门并城上门楼、四角楼仅存基址。”而仁安门等建筑损毁更加惨重“后寝宫三座、钟鼓楼、御碑楼、仁安门、配天门、三灵侯殿、太尉殿十一处,瓦片、墙垣俱已坍塌,椽板俱已残毁,其梁柱檩枋堪用者十分之三。”上述建筑维修时“俱将瓦片、木料并墙拆卸到地,俱换新者。”整个大修工程始于康熙八年(1669年)春二月,竣工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五月,历时9年,以后也经历过多次的维修。

 

东、西神门

 

    位于仁安门两侧,座落于高110厘米的石砌台基上。面阔三间1152厘米,进深两间640厘米,通高为796厘米,大式硬山黑瓦顶,屋面用2号耐火土黑瓦。垂脊中,垂兽前设四个走兽。檐下施斗拱,平身科斗拱为重昂五踩斗拱,采用八等斗口(8厘米),斗拱昂嘴厚,下皮线上弯成弧线,斗拱出踩48厘米,挑尖梁头宽28厘米,斗拱立面高度与柱高之比为22%,明间平身科斗拱为4攒,次间平身科斗拱为3攒。梁架结构为五架中柱式大木结构,采用一等落叶松,明间中柱间设门板,板门采用一等红松。次间为隔墙,明间檐柱高363厘米,檐柱径为36厘米,柱径与柱高之比为1:10,平板枋宽度大于额枋宽度,脊桁直径为26厘米,金桁正心      直径为24厘米,挑檐椽直径为18厘米。墙体腰线石以下为青砖,腰线石以上为乱砖石墙,所有木构件中与砖、石、灰、瓦相交出均刷防腐沥青两遍。神门梁架以上的山墙和门洞上部墙及墙体抹角部位均为红机制砖。

1968年神门被拆除后在原址上建起了现代式混凝土结构的平顶建筑作为政治思想展览馆,后改为科技馆。1997年底拆除水泥建筑并对遗址进行了遗址发掘,找出了原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相对位置关系。1998年6月,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依据现场资料、历史图片及有关文字资料,制定了复原方案,10月13日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同意批复,进行了复建工程。2001年10月10日至12月23日彩画,采用的墨线小点金,除旋花、栀花心贴金外,其余各处均无金饰,枋心画夔龙,盒子画栀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