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岱庙之仁安门
(2012-04-28 15:09:58)
标签:
文化 |
仁安门
明代《岱史》记载:“由岱庙门而上,重门为配天,次为仁安”,其后一直沿用此名。据《东岳别殿重修堂庑碑》及相关资料分析,仁安门创建于元至元年间,内曾设天聋、地哑之神,后多有重修。从有关文字记述看,由于火灾与地震,仁安门有过两次大规模重修,一次在明代的嘉靖年间,一次在清代的康熙年间,均源于火灾与震灾。
康熙七年(1668)发生大地震,“彼时,周围城墙俱已坍塌,惟前面城上仅存五凤楼三座。后载门一座,只存梁柱。东华门、西华门并城上门楼、四角楼仅存基址。”而仁安门等建筑损毁更加惨重“后寝宫三座、钟鼓楼、御碑楼、仁安门、配天门、三灵侯殿、太尉殿十一处,瓦片、墙垣俱已坍塌,椽板俱已残毁,其梁柱檩枋堪用者十分之三。”上述建筑维修时“俱将瓦片、木料并墙拆卸到地,俱换新者。”整个大修工程始于康熙八年(1669年)春二月,竣工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五月,历时9年,以后也经历过多次的维修。
东、西神门
1968年神门被拆除后在原址上建起了现代式混凝土结构的平顶建筑作为政治思想展览馆,后改为科技馆。1997年底拆除水泥建筑并对遗址进行了遗址发掘,找出了原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相对位置关系。1998年6月,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依据现场资料、历史图片及有关文字资料,制定了复原方案,10月13日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同意批复,进行了复建工程。2001年10月10日至12月23日彩画,采用的墨线小点金,除旋花、栀花心贴金外,其余各处均无金饰,枋心画夔龙,盒子画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