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持“水源的清洁”读后感
(2015-01-16 13:42:12)
标签:
育儿教育 |
分类: 书香校园 |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要保持“水源的清洁”》,心中颇有感触。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比之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年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个个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与体验。特别有感于他对教师工作的定义:“教师的工作是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工作。”我们的心,似乎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颜色单调,并且习惯运用成人的心理去思考一些孩子们的问题。当我们一意孤行地把自己过重的期望强加在孩子们身上时,我们忽视了孩子们那紧锁的眉头、看不到那沉甸甸的书包,忘记了走入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聆听那些发自内心的声音!
陶行知先生就曾经告诫我们:“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确实,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往往是出于一片好心的逆耳忠言却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一些恨铁不成钢的老师情绪激动时说出的话,甚至于伤害到孩子们的自尊!陶行知告诫我们“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出发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这一理论与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想法不谋而合。苏霍姆林斯基在《要保持“水源的清洁”》一文中写道:“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一些情况,只要一句冷酷无情的话,一个漠不关心的眼光,就足以扯断一根纤细的生命之线。”而教师的工作是“以一个人的心灵去精细地接触另一个人的心灵的工作。”当教师在面对形形色色、性格窘异的学生时,往往需要我们以心灵对话的方式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心聆听,细心发现,理解并解决。
一堂课、一次对话也许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对待学习的态度,但是它却为师生沟通打开了一扇窗户,由此能通向一个更加快乐而充满希望的成长乐园。而正是我对待学生的真心,使我从心底出发的关爱能打到学生的内心深处,真正做到与学生的心灵对话,真正做到给予的就是孩子需要的!
孩子的心,是色彩斑斓、趣意盎然的。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这本书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爱去探索,需要我们给予尊重、理解和信任。因此,让我们带着教师的童心,走入孩子的童心世界,进行心灵的对话。这既能使我们思考的详密与阅历的成熟引领孩子们走向快乐与成功,又能使我们自己在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交流活动的过程中保有未泯的童心,体味生活的色彩斑斓。更能使我们细微周到的教育、教学事半功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