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8/bmiddle/48392a612b68459a66aa7
======================================================================
前些年,我写了一些文字,有几位博友对我厚爱有加,写了文章对我进行评价、鼓励。其中有香山红叶老师、武汉陈夫子、黎燕大姐,可以说一浪高过一浪。最近作家听雪女子又以洋洋万言予我赏析,令我感触不已。就在这时,又一个人跳将出来,写下下面这篇文字,所有矛头直接指向我。如果说听雪女子是在诸位博友基础上推波助澜,引吭高歌,而下面这位感觉是兴风作浪,唯恐老子阵脚不乱。而且加并且加甚至,这恰恰偏不是别人,而是我的儿子,一个太了解自己父亲的儿子。临末了,还给我来个廉颇。读罢此文再读,作为他的老爹,我只能用东北话北京发音说:你说,气人不?
中年动感车
2018.10.30
于格鲁吉亚第比利斯
===========================================================
致我那中年动感的爹
中国作家协会
.丛子钰
知父莫如子。
按说应该反过来才对,但奈何父亲是一个老小孩儿,记得很早以前他就告诉我,在我从产房里发出对他第一次呼叫的时候,他从座位上蹦起来,觉得“自己被重新生出来了”似的。我和我爹“纠缠”已久,时常令我娘感到嫉妒,偶尔来点热嘲参杂冷讽,意为老子和小子都有些不太着调。这不,老爹忽然冒出来,说他过些天要从万里之外的格鲁吉亚跑回北京找我打羽毛球。我心想:好嘛,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小时候打球坑爹,长大后打球坑儿子。他那已经跑得不如从前那么快的大长腿只能由我来补救咯!在被他坑之前,我先坑坑他,给他上点“眼药”,对他的文章说两句又爱又恨的话。
就两句。两句的两句的两句。
在中国人眼里,即便评价文章也总像是评价一个人,孟子曰“知人论世”是也。可我偏不,今天我们偏要“大义灭亲”,给他来点“以意逆志”尝尝。江浙人喜甜,湘鄂嗜辣。动感车同志在湖北上过学,就给他来点带劲的吧。蒜泥狠,有比蒜泥更狠的。
博友“听雪女子”所言甚是,“在博苑,爱好文学者比比皆是,但对文学到痴迷程度的,不多见;做了企业高管,对文学依然痴心不改的,更不多见。”动感车确实是个文学痴汉,他痴到什么程度呢?我读小学时,明明是个普通作业作文,他看了不满意,非要给我改。他改得龙飞凤舞、诗意盎然,我站在旁边读得惊心动魄、将信将疑。第二天,我遭了殃,他受了气。看着作文本上的老师大红笔连珠炮的“差”,不知道他更难过还是我更难过。中学时,半夜看球的人不少,半夜看稿子的人可不多,至少对于非作家而言,是少之又少。何况,他自己有了灵感,却把我也从床上拽了起来讨论。他谈得是龙飞凤舞、诗意盎然,我听得是昏天暗地、满眼金星。第二天,我在数学课上睡了最漫长也最短暂的一觉。徐志摩怎么说的,“最是那一点头的温柔”,没有比上课睡觉更能领会到形而上学的时刻了。大学时,我周末喜欢通宵打游戏聊qq,他也不睡,就窝在书房的小床上,话说那张小床是我小时候用的,费劲巴拉地啃读张炜的《你在高原》。书读完了,他的眼镜度数也涨了。有几次遇见张炜老师,我都十分想去质问他:为什么要把书写这么长?一点不为近视眼读者考虑考虑吗?尤其是非要夜里躺着读书的动感车这样的读者?
文字文字,文和字。可惜,对文学如此痴迷之人,写了一手丑字,丑到不忍直视乃至斜视,这件事充分地表现了辩证法的魅力。他的媳妇,也就是我的妈,有一次看到路边一个没手用脚指头夹着粉笔写字的残疾人,就郑重其事地说:就这字,写的比你强N倍。为此,我要强烈谴责动感车的老师们对于其不肯练字的习惯过于宽容,从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到大学老师,幼儿园老师就免了,因为我这老爹压根儿就没上过幼儿园,那个年龄段,五岁的他已经随父母,也就是我的爷爷奶奶走“五七道路”在广阔的农村玩的大有作为了。你不能仗着自己能读懂就惜才啊,什么打手心啊,什么体罚啊,一遭儿上啊,反正动感车是练过功夫里的排打功的,可劲儿罚,他肯定还当成是玩偷着乐呢。
说了半天,好像还是在说动感车这个人,没说他的文章。好吧,回到主题。动——感,这两个字已经说明了他的行文风格,既然他给自己的博客起了个这么个名字。
动,是灵动的动。话一不小心就说得好听了点,其实就是坐不住的意思。动感车在写文章时,喜欢出其不意,喜欢“语不惊人死不休”,你让他老老实实写个稳妥的东西,就跟让《亮剑》里的李云龙去绣花一样难,太难,难上加难。而且,这家伙总是变来变去,除了在不同文章里玩上不同套路打法,常常在一篇文章里也想把几种风格玩个遍。当然,我要爆料,这很可能一部分是因为他文章写到一半就跑了,打球去了,喝酒去了,扯犊子去了,等再回来看时,嚯,字根本就看不懂。索性,后半段重写,这风格就算是接不上了。其实呢,也接上了,混搭?嫁接?串烧?推拿?那种接法只有他自己明白咋回事,就像醉拳,真醉的一堆烂泥吗?你要是那么认为就是你醉成烂泥了。顺手再扯出一点料出来给大伙:我那老爹小时候跟着他那个连赤脚医生都不是的乡野土医到处跑,错位接骨等杂什嘛,他看过猪跑的。还有啊,他在乡下那八年真像抗战,什么都吃,杂食动物,移花接木自学成材。再有啊,他当年被《少林寺》里那些武僧们迷了,要不是我那更狠的爷爷半路杀出用菜刀拦住,说不定他就混到练家子的行当里去了。但这丝毫没有耽误他再去练打羽毛球、游泳,跟“动”有瓜葛的事他没少干。他的“动”有初心,有掌故,有私藏,有挪用。经常晚上写了扔在那里,早上起来一挥而就。谁说隔夜的东西都不好?隔夜茶、隔夜饭是不太好,隔夜的柠檬水就行,隔夜的焖猪蹄也行,吃了肯定要对“男人都是大猪蹄子”这话皱皱眉头。
感,是动感情的感,说到底,还是情。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动情即是文章之根本。每种情感又不自觉地对应着它自己的表达方式,在动感车这里是有韵的散文。有韵曰文,无韵曰笔,动感车在动用文采方面从不吝惜,胆大心细。“听雪女子”所说,动感车的诗意就在于韵律的使用上,当然,韵律只是广义诗意的一部分。诗是广义的,《毛诗序》里就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自古中华文化就给了诗歌很高的地位和评价,到了现代,诗已经不必拘泥于诗歌文体(分行和对仗),而是进入了一切文体之中。在动感车的散文中,从本来无所拘束的情感出发,他用或明快、或哀伤的笔调去约束把控情感,把情感融于景物和人物的语言与行动中。在情景方面,他确实做到了“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在他的文字中,没有无情的景,也没有无景的情,一肚子的情,满脑子的感,流了一地,淌到田野小河边。他当初本想进大学中文系,阴差阳错被录到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四年下来,语言是有的,文学呢,似乎也顺手牵羊了。毕业后选过美,参加了几届国际时装节,跟模特、艺术家们混得水火相容,再后来一巴掌拍碎政府官员铁饭碗,下海到企业去国外常驻,在俄罗斯、中亚当了十几年“洋知青”、“洋民工头”,建筑、修船、种菜啥都折腾,跟毛子(国人戏称俄国人)、二毛子(中俄混血儿)、黑毛子(中亚人)一起八小时内干工作,八小时外聊大天,现在还跟斯大林的格鲁吉亚乡党们在一起就着葡萄喝葡萄酒。他的情已经出了国门,他的感已经跨了边界。所以他有时候人和情感就五湖四海了。他为你勾勒出的情感图腾,除了本土,还有异域。除了东方,还有西方。除了船头船尾,还有他伸出去的长线、斜杆。这是他的长项、强项,就像颀长的大腿和强壮的臂膀。
但他也有弱项、短板。例如,在人物塑造方面,似乎一直是他的心病。他的人物太像自己心中的样子,就往往不像他们本来的样子。固然从主观上是极自然的,从客观上却不够自然,这是因为他的情感炽烈,所以在散文和诗的语言中可见其长处,但在小说叙事方面则暴露了短处,没法实现“兴在有意无意之间,比亦不容雕刻”。所以我们在读他那些越是情感浓烈的文章时越是容易感到共鸣,但在平淡处却总是难以真正平静。用动感车所钟爱的苏东坡来打个比方,他是那种“大江东去浪淘尽”式的作者,虽然他也满心承望着“也无风雨也无晴”,但稍不留神就又“左牵黄,右擎苍,射天狼”,所以,至少得给他一个“料峭春风吹酒醒”的状态。从内心深处,他还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文字上的风流人物,而不希望自己是姑苏城边寂寞客,不为千古,哪怕今生。
动感车有点老矣,饭还吃得很香。
2018年10月30日
于北京
=================================================================================================
http://s6/mw690/002LQ4Orzy6O1pInSnja5&690
小丛子钰和他爸
http://s6/mw690/002LQ4Orzy6O1pINeeN25&690
大丛子钰和他老爸
http://s11/mw690/002LQ4Orzy6JAdhf158ba&690
那时的爸爸和树和他
http://s12/mw690/97589557tx6BrQM7Ferab&690
这时的爸爸和树和他
================================================================
http://s3/mw690/003KXMk8zy7otgqmlBEa2&690
崔梦钧先生书法,道出我心底声音。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最推崇的苏轼,其言善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