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鸡豚狗彘之畜”句中“之”的用法
(2016-05-05 08:36:49)分类: 教学资料 |
文言虚词中“之”的用法较多,也复杂,有代词、助词、动词等三大类。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文中有“鸡豚狗彘之畜,无夺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一句。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将其解释为助词,没有指出其具体意义。我认为这句中“之”的用法值得探讨。
要明确“之”的用法,先要确定“畜”的意思。“畜”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世纪出版社)中的解释有两种:
⑴xù,动词,饲养,畜养。
⑵chù,名词,家畜。
如果“畜”当名词“家畜”来讲,那么“鸡豚狗彘之畜”句中“之”可以解释为“这,这一类”,当代词使用。这句就可译为“鸡豚狗彘这些家畜”作句子的主语,后面的“无夺其时”作谓语,整个句子比较完整。
如果“畜”当动词来解释,那么“之”的用法意义可以分为两种:
其一,当助词“的”来解释,句子可译为“(对)鸡豚狗彘的饲养,不要错过它们繁殖的季节”,也非常通顺。
其二,当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让“鸡豚狗彘饲养”作句子的主语,整句翻译同上。不过“鸡豚狗彘饲养”中“饲养”这个动作不是“鸡豚狗彘”发出的,在前需加“对于”与“鸡豚狗彘饲养”结合作句子状语,前面省略了主语“我们”,句子主干是“我们不要错过它们繁殖的季节”也比较通顺。
那么,到底哪种解释更合适呢?
我想这就要联系孟子在文中的思想了。《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孟子主要向梁惠王阐释了自己的“仁政”主张和具体措施,其中“鸡豚狗彘之畜,无夺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就是要梁惠王注重养殖业,要求梁惠王能够遵循物之本性,维护生态平衡,满足老百姓的生活所需,这样百姓就可安居乐业,“寡人之民加多”,离实行“仁政”、“王道”之日也就不远了。
“畜”chù,即“六畜”,也就是家禽牲口的总称,即牛、马、羊、豕(猪)、鸡、犬。文中只列举了其中三种,我认为这只作为六畜的代表,当然鹅、鸭、驴、骡等其他家禽家畜也可以饲养,作者列举了其中的一些代表,因此,我认为这里的“畜”应读chù,当“家畜”讲,而“之”应当代词“这些、这一类”来讲,这样就比较好理解。另外,如果当动词“饲养”讲的话,那么后面的“无失其时”从句子的结构来讲,两个谓语不合适。全句可理解为“饲养,不要失去繁殖的时期”,显然“主宾”搭配不当,如果当“家畜”讲,与后面的“不失其时”组成一个完整的主谓句,“家畜”作主语搭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