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庄园”(《吴树:《谁在收藏中国》之“寻梦潘家园”3)

标签:
中国文物黑皮书谁在收藏中国吴树收藏潘家园 |
分类: 纪实文学 |
“国宝庄园”
(《谁在收藏中国》连载5)
吴 树
https://upload.api.weibo.com/2/mss/msget?source=209678993&fid=4316498845753009
《谁在收藏中国》三种版本封面
http://s12/mw690/002LMcQWzy7pVX8QiLN1b&690
来潘家园“淘宝”的,不只是衣食无忧的小资产者,在记者的藏友中,不乏一些中小型私营或国营企业的老总。这部分中产阶级的特点是:即便在潘家园的地摊上“淘”了东西也不张扬,说成是在香港或国外买的,保全面子。记者到过这部分朋友的家,看过他们的藏品,不管他们怎样虚构出处,但大部分也都是一些自欺欺人的东西罢了。当然,他们的投资心态与“成化宝贝”不尽相同。
河北某地有一位企业家,前些年听人说香港巨富李嘉诚等人都比赛似地收藏古董,以示企业文化或个人品位,就想学样儿。他先是在一些拍卖公司的小型拍卖会上买回一些价格不贵的“古瓷器”摆在办公室里装潢门面,后来觉得自己上了路,有点玩上了瘾,碰上到北京办事,少不了去潘家园“捡漏儿”。赶上后几年股市惨淡、房地产低迷、文物市场跑火,加上这主儿已痴迷古瓷,便有倾向性地将资金转战艺术品市场,大量买进各个朝代的“精品”瓷器。渐渐地,这些宝贝儿没地方搁了,这位企业家又斥资千万,盖了一幢四层楼、占地一千多平米的房子,专门存放文物。后来,他听人说北京的藏家马未都开办了一家私人博物馆,便亲自进京参观考察了一番,回到河北后也放出风来要办一家私人博物馆。有人提醒他:“您那些个宝贝锁在自个儿家里光是自己看看、朋友们赏赏没问题,可真要办博物馆了,您最好要找几个专家给鉴定鉴定,别闹出笑话来,再说要想通过文物部门批准,也省不下这趟手脚呵!”
于是,那位有钱的主儿亲自开车再次来到北京,找到一位资深文物鉴赏家,请他过府鉴宝。碰巧那位教授是我的朋友,一个电话,听说有很多宝贝可赏,我邀了其他两位朋友陪教授一起,随那位企业家去了河北。
要说那主儿的气魄真大,那地方高墙深院、保安密布、警卫森严,打开两道自动电子防盗门,主人把我们领进院子。与高墙外的气氛相比,院子里显得异常轻松静逸,这里几乎每一处细节都显露出主人不俗的文化品位:小桥流水、九曲回廊、奇石巧布、绿荫遮蔽。至于那幢藏宝的楼房,更是匠心独到,别具一格:上半截飞檐峭壁、雕龙画凤,下半截青石坚墙,固若金汤,恐怕用美国佬的飞弹也难以摧毁。走近看,只见门头上悬着一块书法名人书写的匾额,题有“悦心楼”三个描金大字,两旁挂着一幅对联:
左联:鉴史官哥汝钧定。
右联:品茶唐宋元明清。
横批:大雅大珍
不怕人笑话,只看完外皮,我的仰慕之情已油然而生,待上得楼去,更是心里怦怦乱跳。这里的藏品跟别处不一样,不是按朝代划分摆放,而是按釉色和器型陈列,色彩斑斓,显得特漂亮。至于这里的藏品数量和品种,更是让我大开眼界:历朝历代的名瓷精品琳琅满目,单色釉、彩釉要有尽有。可以这么说吧,故宫和国家博物馆有的这里都有,它们没有的,这里也有。什么北宋汝窑天蓝镂空瓶、钧窑带字号的红釉洗;南宋官窑贯耳瓶、哥窑炉;还有几十件元青花、明五彩、清官窑器,就连搜世难觅的后周“柴窑器”都有十几件,真是令人瞠目。置身其中,好似进了一个“国宝”庄园!
主人一面向我们介绍藏品的来历,一面告诉我们其中一些大件的买价。他说,不算院子和房子的投资,光是这一屋子东西他就花了七八千万。我的教授朋友一边看一边听,一面点头一面想,不时赞许两句:“嗯,不错、不错......”专家一夸奖,我们几个跟班的藏友自然是忙得屁颠屁颠儿,胎、釉、型、口、底、工,眼看、手摸、鼻闻。你要知道,像这样的珍品,搁博物馆里头别说上手摸,你想隔着厚厚的玻璃多看几眼,人家都防你防贼似的。不过看了一阵我也懒得看了,这些东西怎么越看越不靠谱?可是专家却还在心不在焉地叫好,我低声问他:“真的不错?”他没回答我,只顾继续跟着滔滔不绝的主人往前看。
折腾了大半天,终于看完了东西、听完了故事,然后饱餐一顿。回京前,我那位专家朋友跟那位河北的企业家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这么好的房子搁这些瓶瓶罐罐多可惜,租出去一年怎么也能赚十几万。”主人连声说:“值值值,能藏到这些国宝是我的缘分啊!再说喽,我这一屋子东西怎么也值几十个亿吧?”专家接着又说了第二句话:“东西再好,有人认才行啊!买了这么多东西足够了,你就别再买了,空出钱来把生意做得更大吧!”可主人对此全然不在意,引经据典说:“现在生意难做,利润越来越低,美国人做过统计,做艺术品投资的回报率是25%,远远超过房地产的回报,风险嘛要比股市低得多!”
“可是人家不认你这些东西也卖不出去呵!”我实在忍不住插话说。那主子不屑一顾地瞥了我一眼:“常人怎么会认得这些国宝,专家认得就行!”
怎么办?人中邪了,你救他他骂娘!
“嗨,我说,这主子的东西怎么越看越不靠谱呵?”路上,我问专家朋友。
“几乎全假,一千多件东西,真品不上十件!”
“那你为什么不实话实说?”
“真实话实说不就要了他的命吗?连房子一个亿的投资呵!搁谁谁受不了。再说就算我不认他还会去找别人,别人再不认他再找别人,最后指定能找到一个认的人,我好歹还暗示他别买了,换上个火上浇油的,那他还不再买一屋子东西?”
谁说不是呢?凡是搞过收藏的人,谁都难免会“打眼”买到过假货,可即便人家把话挑明了,告诉他买回的是赝品,不少人还会找几本书翻一翻,按照书里的“要点”反复对照,一直找出买对了的理由为止。说是自我安慰也好,自欺欺人也行,反正都这德行。其实谁不知道,那些古玩造假者全都是照一些专家著作里的文字和图片“按图造骥”。还有一种买错不认错的人不光是为了面子和自我安慰,他们把手里错买的赝品说得比真品还真,目的只有一个:为赝品找到下一家买主,嫁祸于人。
这也是潘家园大多数淘宝者的逻辑,一个极其非理性、极具欺骗性的赌徒逻辑。正是在这个逻辑的鼓动下,那些荒诞不经的故事还在口口相传、呈几何数字复制上演,并且早已冲破了潘家园短浅的围墙,洪水猛兽般地流散,瘟疫般地蔓延......更为可怕的是,这个逻辑的炮制者不是一个或一群人,而是一个时代、一批强有力的准国家机器。
中国古玩市场集锦(3)
http://s5/bmiddle/002LMcQWzy7pVXrp43y34&690
山西张兰古玩市场
http://s14/bmiddle/002LMcQWzy7pVXrFrpb4d&690
河南郑州古玩城
http://s14/mw690/002LMcQWzy7pVXrbRFPad&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