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我们缺失了什么?
标签:
理由吴树教育 |
分类: 纪实文学 |
三十年我们缺失了什么?
《中国教育启示录》序
理 由
http://s15/mw690/002LMcQWzy7iq4DIW0m0e&690
掩卷而思,这不愧为一部奇书——中国教育的话题被千千万万的家庭为之焦虑、为之困顿并寄予殷殷厚望,在这同时又被一大群专家与权威所热议、所剖析并言之凿凿地指明出路却未见成效;面对多元思辨的无解,在莫衷一是的窘困中,以及说起话来就激烈爆棚的语境,这本书究竟还有多少文章可做?这着实是一个令人担心的问题。但是本书作者做得非常出色,显然境高一界,艺高一筹。
大面积深入、专注、机智地调查,而且常常是锲而不舍地追踪式采访;一旦目标确定之后就随之一个足够的周期,不论是深受应试教育之害的学生,还是看似施害者的教师或家长,抑或是那些“超级考试工厂”的神话,作者都以职业的执着和极大的耐心关注着人物和事件发展的各个节点,呈现出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虎头豹尾的结构。如此竟然把一部非小说写得比当下许多小说都更精彩凝练,在一连串鲜活、可信、得之不易的故事中闪烁出灵性的芒辉,从而令读者手不释卷。
书中那些受害者与施害者犹如在同一沸腾的炼狱中互为因果也互相转换,每一真实的案例都展现一幅风情万种却撕心裂腹的画卷,顺乎情理又出乎意料。书中那个名叫麦麦的失踪少年,还有小小年纪就出国留学的龙凤胎,或是“天上人间”的刘彩霞,读来震撼之余,伴随着一种近似禅宗的彻悟。类似的例子在书中几乎可以信手拈来。于是,我们看到作者代价高昂的、艰辛茹苦的、义无反顾的付出,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直至海外,在调查现场敏锐地应对变化莫测的前沿格局,以期扑捉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也看到,这部书的精髓形于书内而修于书外。
从这个意义上,此书的可读性对于众多关心我国教育问题的人士来说是无可替代的。
全书上下两卷,上卷以基础教育领域为主要题材,下卷以高等教育领域为主要题材,话语的环境氛围似乎一张一弛。
在普及教育阶段,孩子们本应享受更多快乐和更加健康的时光,却在书山题海的高压下喘息着。故事的高潮是那些升学率很高的“名校”,一人就读,全家动员;一届高考,千人拜树,万人放灯,夹道送考,弥漫着巫术般的狂迷。人生的目标如此浅近,误把理想当做现实,错把现实等同理想,以致暑期后开学的大学校园,本应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的大好时光,我们看到却是另一派松弛凌乱的景象。
作者并不止于病态现象层面的精致描述,而是抽丝剥茧般地剖解着高等学府的外弛与内张——为项目经费的撕搏,为评职称的剽窃,以及依附于官僚体制的腐败和挥之不去的暴戾之气。通过一个个案例之后的链接、访谈和作者手记,从而将全书引向思辨的框架,向社会发出一声声叩问,并保持驾驭宏大话题应有的超然。
国人说起教育改革的宏论滔滔可谓罄竹难书。不过,毕竟言者易,行者难。在本书的下卷出现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三位践行者——被称作“三剑客”的大学校长。他们一样的襟怀抱负,不一样的机遇,略显差异的性格,天壤之别的成效,在比照的镜像中意趣盎然。作者又在中西教育文化比较的回廊中荡漾了一下,答案清晰明了,结论欲吐还含,构成本书又一组华彩的乐章。
众所周知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经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变迁,人们应该有了更清晰的观察。其实,任何人都可以一眼看穿,所谓的“钱学森之问”实乃钱学森之盼。
三十年来我们的教育事业拥有很多收获:普通教育取得傲人的成就,即使远在穷乡僻壤也播下知识的种子。高等教育更是辉煌显赫,每年从大学校园里走出令全世界为之眩晕的大批工程师,还有腹藏孔孟老庄又熟知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人文学者。他们身影的背景是亮丽的教学大楼、雄厚的师资和无边际扩展的校区······这一切都可量化为庞大的数字,那数字令人瞠目结舌。
但是,钱学森之盼依然悬浮于空中,可望未可及,现实与这位先贤的希望相距甚远。
三十年来我们显然缺失了什么?让我们重拾理想与现实这个并不新鲜又不可释怀的话题。三十年来,从成人到孩子的芸芸众生,人们的理想在一点点消磨、抽空、褪变,遂之把滚滚红尘的功名利禄当做毕生追求的渴望。
什么是理想?它的词义并不深奥,无非是比行尸走肉、沐猴而冠又多了一点精神的意涵,却足可使人回肠荡气、血脉贲张。一个有理想的民族,可以在一无所有的绝境中奋起;一个失却理想的民族,也可以在繁华似锦中枯萎凋零。
中国后顾有忧,其忧的作者在书中击节长叹,其忧令此书的读者抚卷沉思。
2016元宵,海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