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月,美国天文学家汤保发现了太阳系的第9颗行星——冥王星。旋即有人提出,太阳系有没有第10颗行星呢?由于冥王星发现不久,观测数据还不精确,预测第十颗行星的努力接连遭到了失败。当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只有27岁的中国人刘子华,下定决心要别开生面,不依靠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去预测太阳系的第10颗行星。
刘子华并不是凭空设想,他发现太阳系的各星体与八卦的卦位,存在着对应关系。他依据这个关系,利用天文参数进行计算,证明出每一对应卦位所属星体的平均轨道速度和密度均分别为一个密值。经过反复运算,刘子华终于第1个算出了这第10颗行星的平均轨道运行速度为每秒2公里,密度为每立方厘米
0.424克,离太阳的平均距离为74亿公里,按照希腊神话命名原则,在冥王星后面的叫做“木王星”。
1939年,刘子华把自己的预测,写成了题为《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日月之胎时地位》的论文,交给了法国巴黎大学,作为考取博士学位的论文。
1940年,巴黎大学博士评审委员会确认该论文有资格取得博士学位,法国教育部鉴于该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影响破例资助3000法郎,将该论文在巴黎正式编辑出版。这部博士论文在1940至1943年的3年公示辩论期间无人能够提出否定性意见,1943年刘子华被法国巴黎大学正式授予博士学位。《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文是刘子华先生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易经”的基本原理与西方现代科学相结合取得的研究成果,其理论和对太阳系存在第10大行星的预测,是天文学上一种新的理论假设。这是中国科学家在现代运用太极八卦图,做出的震动世界的伟大贡献。中国古老的太极八卦图,对现代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在刘子华博士论文发表后第65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教授迈克·布朗等3人于2005年7月29日宣布,他们借助巨型天文望远镜发现了第10颗行星,命名为2003UB313。随后中国媒体报道称,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李力知研究员声称:早在65年前(就2005年而言),第10大行星就被天文学家刘子华运用《易经》八卦推测出来了!
=====================================================================
易经文化是我国独有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几千年中,无数圣人先贤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读懂易经,对于思考问题、思考人生便多了一种本源、结论式的思维方式。
更多精彩内容点击 http://t.cn/RyAfXHt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