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进行足球专项运动,有可能对幼儿产生的不利影响
(2019-10-31 14:00:50)
标签:
育儿一杰早期教育幼儿足球 |
分类: 今日分享 |
- 幼儿进行足球专项运动不利于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有可能会导致运动损伤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进行足球专项训练以及比赛时较激烈,通常运动量较大与强度较大。这对幼儿心脏的负荷会较大,而且运动过程会出现无氧运动状态。幼儿阶段心脏正处于发育的过程中,心肺系统的发育还不够完善。若幼儿经常参与这种激烈的运动,有可能超出幼儿心脏的承受范围,易导致心肌增厚,影响其心脏的正常发育。而且激烈的运动会使幼儿机体进入到无氧代谢状态,造成机体的氧亏负。幼儿负氧债的能力较差,并且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迅速和重要时期,新陈代谢十分旺盛,机体(尤其是大脑)对氧的需要量较大。幼儿若经常进行超负荷的运动,很容易损伤其大脑的机能,使幼儿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健忘甚至缺氧等现象,对机体的生长发育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幼儿阶段骨骼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于其骨组织中的有机物比例较成人高,因此骨的弹性较大而硬度较小,骨的可塑性较大,易发生弯曲和变形。在骨骼的生长过程中,骺软骨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出现骨化,在骺软骨完全骨化前,若该身体部位承受过大的负荷就有可能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足球运动主要是以下肢运动为主,所采用的练习形式主要是以动力性的爆发性力量练习为主,若下肢部位练习时间过长、练习时间过多,易导致下肢负荷过重,影响下肢部位的正常发育,引起腿的变形,足弓下降,造成扁平足,甚至会促进下肢骨化早期完成。幼儿阶段,正是长骨发育的重要阶段,若下肢负荷过重,很可能影响身高的正常增长。
幼教界老前辈上海闫璞老师曾说过这样一个实例:上海某所幼儿园请足球教练对一些幼儿进行专门的足球教学,后来幼儿在大班临毕业前进行的体检中,大夫说这几个孩子再也长不高了。永远是小短腿、小粗腿和哈拔腿。原因是下肢肌纤维太粗壮有力,限制了长骨发育。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儿童少年时期就参与足球训练的人,长大后会有一种职业病的缘故,即罗圈腿、外八字脚。
幼儿膝关节和踝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等的发育不够完善,非常脆弱,关节的牢固性也较差。在足球运动中,需要经常带球跑、踢球射门,这对下肢部位的负荷会过重,运动中受到强烈震动时容易造成下肢扭伤、碰伤,膝关节和踝关节也容易受伤。
足球运动中若使用头部顶球的动作,很容易导致幼儿头部和颈部的损伤。若使用胸部来接球,则会影响胸部和肺部的发育,有可能导致机体损伤,尤其是女孩,则会产生严重的危害。
此外,幼儿足球专项训练及比赛具有极强的对抗性和竞争性,幼儿需要做传球、抢球、踢球等动作,幼儿骨骼发育不完善,身体的灵敏性和协调性不够强,耐力较差,动作技术不够熟练,而且容易盲目和冲动,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而,幼儿很容易在足球运动中出现碰伤、摔伤、撞伤等意外伤害。
从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过多或过度的运动训练有可能会增加一个人的消极情绪或心境。原本一些幼儿(尤其是男幼儿)对足球是很感兴趣的,但在足球训练的过程中多半是重复、枯燥、高强度、专门性的动作技能训练,这不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过多、过度的训练会使幼儿身心产生疲惫,失去兴趣,甚至造成心理耗竭,最终有可能反而会造成幼儿对足球运动的不喜欢、不参与。
有些幼儿园在开展小足球比赛时发现,有的幼儿好胜心很强,在比赛中失败后情绪严重失控。幼儿的年龄较小,心理素质还很脆弱。
运动是一把双刃剑,只有科学的、适合于幼儿年龄特点的运动,才能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相反,不适宜的运动则会对发育中的幼儿造成伤害,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
-
幼儿阶段进行足球专项运动是拔苗助长
幼儿阶段是基本动作学习和发展的阶段,不是专项技能训练的阶段。他们需要学习和发展的是基本动作,如走、跑、跳跃、投掷、钻、爬、攀登等,是发展基本的身体素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还不具备学习专项运动技能的能力,而且其身体素质的发展水平也十分有限,较难胜任足球这一难度较大、综合素质要求较高的专项运动技能。
儿童运动生理学专家David L. Gallahue和John C . Ozmun(2006)对儿童早期动作发展阶段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他们认为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反射性动作阶段(出生前—12个月)、前动作阶段(出生---2岁)、基本动作发展阶段(2岁-7岁)和特殊技能发展阶段(7岁-14岁以上)。很显然,3-6岁幼儿正处于基本动作的学习与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基本动作的发展和逐渐成熟是下一个阶段学习和掌握较为复杂的特殊动作技能(如篮球、足球)的基础。而且,幼儿在基本动作的发展上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有些幼儿可以用几个月就能掌握某些基本动作,而有的幼儿则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掌握。
此外,从动作技能发展的特点上看,幼儿阶段如果做某一项动作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动作定型。若幼儿阶段进行足球动作的训练,不仅缺乏较成熟的基本动作做基础,而且也缺乏必要的身体素质做支持,因而其足球运动的专项动作技能不一定能掌握的准确,再加上教师不一定能进行正确的动作指导,其结果是,不规范的动作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后逐渐会定型下来,以后再纠正就非常困难,甚至一辈子都改不过来,这对未来有潜力进行足球专业发展的人来说反而是一种损失。
- 幼儿足球专项运动和地区性足球竞赛,不符合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幼儿体育的本质
3-6岁幼儿阶段是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和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只有科学的、全面的身体锻炼才能促进幼儿正常的生长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只有开展丰富多样、适宜的体育活动,才能激发幼儿的运动兴趣。丰富幼儿的运动体验、满足幼儿的运动需要、培养幼儿的运动习惯,提高基本的基本动作和身体素质。以实现增强幼儿体质、促使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并为终身体育和健康奠定良好的基础。
从目前国内状况来看,有一些体育界人士认为在幼儿园开展的幼儿足球是游戏,但实际情况是:在幼儿园开展的足球运动其本质还是训练,即:不断重复地进行专项的、高强度的动作技能训练,如传球、踢球入门、颠球、抢球或进行足球比赛等。重点放在足球动作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上。有不少开展幼儿足球运动的幼儿园专门聘请足球教练或运动员到幼儿园教足球,采用的就是青少年足球的训练方法,他们既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也缺乏幼儿教育的专业背景,往往是缩小版的小学化,或简化版的运动员式培养。
甚至目前有一些城市还开展几人组的幼儿足球竞赛(如:北京),参与这项竞赛的幼儿园都是以拿成绩,争名次为目的。聘请足球教练进入幼儿园,选拔少数具有此方面潜力的幼儿进行专项技能的高强度训练。有难度、有强度、有运动负荷量的要求。据调查,有的幼儿园为了拿名次,要求参加比赛的幼儿每天进行1-2小时高强度的足球专项训练。有些幼儿最初很愿意参加足球训练,觉得好玩、有兴趣!但是这种高强度和枯燥的反复训练,很快就导致部分幼儿的厌倦和抵触情绪,身体也有疲惫的感觉。这时幼儿园领导和教练就不停地向幼儿强调要为幼儿园争光、要拿名次、要赢等观念。幼儿在此过程中,身心备受煎熬!
我们认为幼儿足球专项运动以及地区性竞技足球比赛是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也是违背幼儿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幼儿体育的本质的。
/版权说明/
作者:刘馨“一杰早期教育”经授权发布。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编辑:一杰劳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