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让孩子上一中”的家长愿望和“我要上一中”的考生呼声愈来愈强;“学在一中,幸福一生”的社会共识愈来愈浓。吉林一中“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已经催生纷繁奇葩、结出累累硕果:
2003年吉林省理科高考状元李春晓说:“我在美国发展很快,是一中养成了我乐学与上进的品行。”
2008年考入香港理工大学的石翰,不到一年时间就成功地竞聘上了学生会主席。他说:“我很自信,一中培养了我充足的赢得成功的能力。”
2008年高一新生宋佳阳,学年入学名次854,现在名次稳定在前50名。他充满自信地说:“一中的学习氛围是浓郁的、互促的、合作的,我在这里找到了学习的感觉。”
2009年毕业生家长宋秀丽感慨地说:“我的双胞胎儿女,中考成绩相差无几,一个送到一中,另一个送去他校。三年下来,在一中读书的这个孩子无论是成绩还是能力都明显高于另一个孩子。一中的教育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 ……
一中教育的独到之处在哪里?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在解读吉林一中的办学特色——“幸福教育”中,来探究这源头活水。
一、由教育的本体功能来定义“幸福”
教育是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主导因素,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
1.幸福是一种人生的追求。从教育促进人主体意识发展的角度来定义:幸福是感受到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2.幸福是一种价值的评价。从教育促进人个体特征发展的角度来定义:幸福是人们在自我完善过程中,发挥潜能和创造力而体验和感受人生价值的存在。
3.幸福是一种能力。从教育促进人个体价值实现的角度来定义:幸福是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
4.幸福是一种体验。从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定义:幸福是一种基于使他人快乐和幸福之上的体验。
综上所述,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生存状态与存在方式,是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得到统一满足时的和谐感,是人的身心健康和谐与人格充盈的完美状态,是一种生活得以更好的能力体现,包括优越的幸福感、科学的幸福观及优秀的幸福品质和卓越的幸福能力四个方面。
二、 由教育的终极目标来定位“幸福教育”
教育的价值在哪里?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规定了给予学生各种知识,却没有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理想
的教育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教育应该追求的恒久性、终极性价值。”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观点“人是目
的,不是手段”是教育应遵循的原则。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最后达到人人都拥
有幸福人生为终极目标。
可见,教育以幸福为目的既是一种实然事实的存在,也是一种应然价值的追求。
2002年,吉林一中提出“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的办学理念。随后全面定位了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的内涵是:以人的终生幸福为目的,在教育中创造、生成丰富的幸福资源,培养出能够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人。
幸福教育的目标是:为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发展创造最佳的环境和条件,使在吉林一中接受教育的所有学生都有——理解幸福的思维、创造幸福的能力、体验幸福的境界、奉献幸福的人格。
幸福教育的核心是:把教育当做一件幸福的事情来做,“幸福地教、幸福地学”。
三、幸福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幸福教师,幸福地教。”
没有“幸福的教师”, 就没有“幸福的教育”。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激情迸发需要教师激情的激荡,学生的快乐拥有需要教师快乐的感染,学生的幸福体验需要教师幸福的传递,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托起学生幸福的人生。
是什么使一中教师成为了幸福的教师,享受到了教育的幸福?
其一,学校建立健全了教师业务培训的长效机制。分批选送骨干教师到国外学习交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考研读研;组织教师参与高中名校校际教研活动;聘请教育专家来校讲学……种种举措在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迅速提高的同时,也让教师有了优越的成长快乐感。
其二,近100%的高考升学率。每年近千名学子考入重点大学,奥赛获奖选手层出不穷,省、市级优秀学生不断涌现,给一中教师增添了崇高的职业幸福感。
其三,近十年来,吉林一中教师中有20多人次获得国家级荣誉称号,有近150人获得省级荣誉称号,有4位老教师被授予终身教师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让一中教师有了充盈的事业成就感。
其四,努力建设和谐校园,使学校成为教师之家。进入新世纪,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园环境堪称一流。学校实行民主化、精致化、人文化管理,教师地位和待遇不断提升,教职工的主人意识不断提高,走进校园无不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四、幸福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幸福课堂,幸福地学。”
没有“幸福的课堂”,就没有“幸福的教育”。 立足学生幸福地学,一中创设了幸福课堂。
1.“幸福课堂”的总体标准
在教育原则上,秉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尊重生命的独特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人文化的教学内容,发挥情感化的教学效能,采用发展观的评价方式,形成交往式的师生关系,实施自主探究式教学策略。
在教学效果上,生成幸福的效能。体现在四个关键词上:积极、和谐、高效、发展。积极,是以师生间的移情为中介,激情澎湃、乐教乐学,生成师生在幸福情感
上的相互感染。和谐,是以课堂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究、合作互促,生成师生在幸福成就上的相互分享。高效,是以解决问题为线索,面向素质、减压增效,生成师
生在幸福能力上的再创。发展,是以课堂文化为内容,敦品励行、热心向学,生成师生在幸福品质上的提升。
2.幸福课堂的教研支撑
没有实效教研的支撑,就没有完善的教育教学活动。
“课堂观察”教研活动的扎实开展,为幸福课堂的构建和完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慧支持。围绕“幸福地教”、“幸福地学”这一核心,“课堂观察”从教师教
学、学生学习、课堂性质、课堂文化四个维度组织教师团队合作:解剖教师的课堂技能活动,通过明确观察目的、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行为、记录观察情况、处
理观察数据、呈现观察结果等行为系统,时时完善幸福课堂建构,提升教师幸福教学能力,促进学生幸福地学习。
3.幸福课堂的终极目标
学生今天是什么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明天将会成为什么样。教育的一切结果就是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品性良好的人和合格的公民。
培植“幸福目标”,为“幸福地学”增添动力。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帮助学生培植远大理想之树,吉林一中有着肥沃的土壤。从这里走出的无数优秀学子榜样业绩
的昭示,让在校生自觉地把人生标杆抬高。学习活动充满活力,教育活动充满激情,同学之间“争自磨励”,让每一个学生自觉地完善对美好未来的设计。成熟的心
理课适时地为学生疏通现实目标与理想目标的障碍;特色的德育课、美育课准确地为学生协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培养“幸福能力”,为“幸福地学”提供保障。
幸福是一种能力,它包括理解、发现、创造幸福的能力。人的幸福观不同,对幸福的体验就会不同。
培养理解幸福的能力,幸福教育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幸福观,让学生时时理解和感受生命和生活的幸福感。生活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
培养发现幸福的能力,幸福教育要让学生有感恩的情怀、宽厚的胸怀,让他们处处感受到人生不同阶段别样的幸福。真正的幸福不是赐予的,要靠自己来创造。
培养创造幸福的能力,幸福教育要让学生在自主的创造性活动中实现人生的追求,让他们永远洋溢着倾听自己成长拔节之声的幸福。
百舸争流千帆竞,勇立潮头唱大风。吉林一中在进入新世纪学校发展的关键阶段,率先提出幸福教育的理念,让学生接受到幸福的教育,让教师享受到教育的幸
福。经过八年努力,从理论到实践,已走向全面成熟。如今,跨越百年沧桑的吉林一中,正以全新的姿态,在幸福教育办学理念引领下,沿着内涵式发展的道路,续
写幸福教育的特色之路。卢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