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蔡邕《隶势》
时间:2011-11-12
16:55:48 作者:海艺 来源:海峡书画艺术网 查看:139 评论:0
内容摘要:【导读】
有人认为该篇作者是钟繇,也有人认为是蔡邕,然都无据可证。现暂且将其归于蔡邕名下。《隶势》说:“厥用既宏,体象有度。焕若星陈,郁若云布。”说的是隶书的形式美。在许慎提出“象形”和崔瑗提出&...
【导读】
有人认为该篇作者是钟繇,也有人认为是蔡邕,然都无据可证。现暂且将其归于蔡邕名下。
《隶势》说:“厥用既宏,体象有度。焕若星陈,郁若云布。”说的是隶书的形式美。在许慎提出“象形”和崔瑗提出“法象”的基础上,文章将这样的美学思想作了进一步发挥。
《隶势》
鸟迹之变,乃惟佐隶。蠲彼繁文,崇此简易。厥用既宏,体象有度。焕若星陈,郁若云布。其大径寻,细不容发,随事从宜,靡有常制。或穹窿恢廓,或栉比针裂。或砥平绳直,或蜿蜒缪戾。或长邪角趣,或规旋矩折。修短相副,异体同势,奋笔轻举,离而不绝。纤波浓点,错落其间。若钟虡设张,庭燎飞烟。崭嵓巀嵯,高下属连。似崇台重宇,层云冠山。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奇姿谲诞,不可胜原。研桑所不能计,辛赐所不能言。何草篆之足算,而斯文之未宣?岂体大之难睹?将秘奥之不传?聊伫思而详观,举大较而论旃。
【译文】
篆书的变通,是由于隶书,它减损繁文,从此就简单易行。它的用途既然很大,摹写物象又有法度,鲜明如星辰陈空,明盛如彩云布天。它的大字一字一寻见方,小字细如毫发,字体的大小要根据事情的情况来决定,没有一陈不变的常制。有的高大宽宏,有的笔画栉比排列如针划裂痕,有的坦平笔直,有的曲折错杂,有的长斜撇掠如犀角一样劲利,有的笔势又回旋屈折。笔画长短相称,字的形体不同而同样有气势。有的重磔轻提,笔画相离而笔势不绝。小波多点,排列在字中,像悬钟的格架已经张设,像庭中照明的火炬已经点燃。有的像那峻岩坎坷不平又高下相连,像那高台连着重叠屋宇,又像那积聚的云气笼罩在山头。远远看去,像是飞龙在天;就近察看,就感到心乱目眩,因为那笔画奇姿变幻,叫人不能穷尽其笔势的源头。计研、桑弘羊这样善计数的人也不能算出它的曲折
,宰予、端木赐这样善于辞令的人也说不清那莫测变幻的笔势。为什么草书篆书就足可称道,而隶书就不予宣扬?是不是规模宏大难以看清,或者是奥秘不能传播?我愉快地沉思详尽地观察,略举大概论说罢了。
【汉】蔡邕《九势》
时间:2011-11-12
16:51:00 作者:海艺 来源:海峡书画艺术网 查看:174 评论:0
内容摘要:【导读】
《九势》主要论述书法的“势”和“力”。“势”,它与汉字的特殊构造有关系。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可以观感的空间艺术,汉字独特的构造方式为形势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与书法...
【导读】
《九势》主要论述书法的“势”和“力”。“势”,它与汉字的特殊构造有关系。书法是以汉字为载体的可以观感的空间艺术,汉字独特的构造方式为形势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与书法物象论是紧密相连的。书法之势自然就从字形体上表现出来。《九势》先阐述形势的来源:“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自然哲学的核心,自夏商周产生以来,逐渐演化为中国哲学的坚实内核。它主张阴阳二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阴阳相克相生,便产生天地万物。文字肇始于自然事物,自然事物体现了阴阳关系,书写时,阴阳的形势自然也就随文字而体现。因此,书法强调形势就顺理成章。
《九势》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宇,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疾势,出于啄磔之中,又在竖笔紧趯之内。
掠笔,在于趱锋峻趯用之。
涩势,在于紧駃战行之法。
横鳞,竖勒之规。
此名九势,得之虽无师授,亦能妙合古人,须翰墨功多,即造妙境耳。
【译文】
这字体发端于自然,自然在字体中确立后,阴阳也就产生了,而阴阳产生后,字体的形势也就出现了。作书起笔和收笔要藏锋,使力在字中,下笔用力,字体才会有如人的肌肤一样美丽。所以说:势来不可组织,势去不可遏制,惟有这笔毫柔软才出现的奇异现象呢。
凡下笔结构字体,都要使上部覆盖下部,下部承接上部,使字体形递相照应关联,不要使形式相背离。
转笔,应使笔毫左右圆转间断又注意相连续,不要使间断处孤立地显露出来。
藏锋,表现在笔画的起笔和收笔的笔迹上,笔画欲左行先要右,到笔画运至左尽头亦向右回笔。
藏头,笔毫逆落藏锋后顺势按捺下去,平铺纸上,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运行。
护尾,点画笔势尽时,用力回收笔锋。
疾势,出于短撇和波画之中,又在那竖画的紧趯之内。
掠笔,在长撇的趱锋和峻趯中用它。
涩势,在于紧张快速战斗向前推进的办法中。
横画如现鱼鳞平而实不平,竖画如勒马缰放松中又时时紧勒,这就是横画、竖画的规则。
这些名叫九势,得到它虽无尊师传授,也能与古人相妙合。必须笔墨功夫深厚,就可进入妙境了。
【汉】蔡邕《笔论》
时间:2011-11-12
16:46:26 作者:海艺 来源:海峡书画艺术网 查看:96 评论:0
内容摘要:【导读】
蔡邕在《笔论》中提出“为书之道,须入其形”,然后一系列的描述,“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并结论“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导读】
蔡邕在《笔论》中提出“为书之道,须入其形”,然后一系列的描述,“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并结论“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他直接把自然物象和书法从形象上和本质上联系起来,自然万物不仅是书法的物象之源,而且从从视觉审美上也是书法取法的对象,自然之“象”也是书法之“象”,甚至都能化而为书法。
《笔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译文】
作书,是闲散的事。要作书先散心,放纵情性,然后作书。如果迫于事务,虽有中山兔毫这样的好笔,也是写不好的。大凡作书,先要默坐静静地思考,任情适意,不要与人交谈,心气平和,神情专注,如面对皇上,这样就无不善了。
作书的准则,必须心里有书的形象。像坐像行,像飞像动,像往像来,像卧像起,像愁像喜,想充斥输液,像利剑长戈,像强弓硬矢,像水火,像云雾,像日月。纵横都有物可象征的,才能称之为书法呢。
【汉】蔡邕《篆势》
内容摘要:【导读】
蔡邕在《篆势》中指出篆书应“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用一系列生动的自然形象来比喻篆书“法象”、“象形”的美。 《篆势...
【导读】
蔡邕在《篆势》中指出篆书应“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用一系列生动的自然形象来比喻篆书“法象”、“象形”的美。
《篆势》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邪趣,不方不圆,若行若飞,蚑蚑翾翾。
远而望之,若鸿鹄群游,络绎迁延。迫而视之,湍漈不可得见,指撝不可胜原。研桑不能数其诘屈,离娄不能睹其隙间。般倕揖让而辞巧。籀诵拱手而韬翰。处篇籍之首目,粲粲彬彬其可观。摛华艳于纨素,为学艺之范闲。嘉文德之弘蕴,懿作者之莫刊。思字体之俯仰,举大略而论旃。
【译文】
文字笔画的开始,起因于鸟兽足迹。苍颉遵循皇帝的旨意,制定规则创造文字。体式有六篆,都精妙入神。有的像龟背纹彩,有的类似龙鳞。屈体放尾,长垂的翅翼短短的躯身。落下如黍稷之穗下垂,积聚如虫蛇错综盘旋。像是扬起波涛震动激荡,像鹰耸立身子鸟出现惊惶,伸长头颈协调以翅膀,是必要凌空飞翔。有的笔画轻捷地举起向内投去,如交接与树干,枝梢很浓艳;那交接似断若连,笔画似露珠缘线路旋曲下流,最后静静地垂在下端。。直的笔画好像吊挂着,纵的笔画如同连绵的。有的笔画飘逸斜趣,不方也不圆;它们若行若飞,行的徐缓,飞的迟慢。
对它们远远望去,像是一群鸿鹄在天空往来不绝,优游倘佯;迫近看看,那圆转的笔势又如湍急冲击的流水,想指出它的来源已不能穷尽源头。研桑这样有名善计数的人也不能数出那笔势的曲折,离娄这样有名的明目者也看不出那字结体的间隙。般倕这样有名的巧匠对之要推让而辞去巧名,籀诵这样有名的创造文字的大师对之也要拱手而搁笔。我安排书籍的篇目,感到鲜明美好极可观赏。铺陈华艳的字体在那洁白精致的细绢上,是学习书写书艺的典范。我要嘉许礼乐教化的丰富蕴含,赞美这篆书创制者的莫大手笔。念文字形体的情形,这里只举其大略说说而已。
蔡邕简介
蔡邕(公元132-192年),东汉辞赋家、书法家。字伯喈。开封杞县人。少时博学,师事太傅胡广。汉献帝时曾拜左中郎将,故后人也称他“蔡中郎”。喜爱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以俗儒芽凿附会,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遂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等人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得灵帝允许。蔡邕写经于碑,使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碑凡46块,这些碑称《鸿都石经》,世称“熹平石经”。碑始立时,观瞻者、模写者每日车乘1000余辆,堵塞街巷。
灵帝命工修理鸿部门(东汉时称皇家藏书之所为鸿都),工匠用扫白粉的帚在墙上写字,蔡邕从中受到启发而创造了“飞白书”。这种书体,笔画中丝丝露白,似用枯笔写成,为一种独特的书体,唐张怀瓘《书断》评论蔡邕飞白书时说“飞白妙有绝伦,动合神功”。后世榜书多效之。
光和元年(178)上书论朝政阙失,遭陷害,流放朔方。初平三年(192),董卓被诛,王允疑蔡邕有“怀卓”之意,将其囚死狱中。明代张溥辑有《蔡中郎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