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档案:第四集 硬笔的启示
(2016-01-14 07:17:20)
第四集 向硬笔学书写(上)
■于钟华
也许有些人听到这种说法会觉得奇怪,因为一般来说,都是硬笔向毛笔学习书写,不可能反过来。而且,硬笔在中国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毛笔的历史要长得多,就算保守估计,至少也有三千年。当代很多有名的硬笔书法家,他们的硬笔书法多是从毛笔书法中借鉴而来。有时候,为了显示自己身份的正统性,这些硬笔书法家还会写一些毛笔字来证实这一点。所以,当初当我对别人讲,我的书法是借鉴硬笔书法并从中得到启示时,就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与责难。
在读大学时,我就萌发了向硬笔学书写的念头。而且不仅仅如此,我还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此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我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修读的都是书法专业,同专业的老师、同学在观摩了我的作品后,都觉得我有进步。后来我的一个专业老师还说,你是不是可以给我们开一个经验介绍会,把你最近取得进步的写字经验,尤其是你如何奋发图强、勤学苦练的精神给大家宣扬一下?
那天,我坐在讲台上说,其实我在写字的时候还真没有勤学苦练,只不过是最近突然明白了,原来毛笔和硬笔之间有相通的地方,如果能在写毛笔字的同时,从硬笔书法中有所借鉴的话,你的书法就会好起来了。我话音未落,老师已经火冒三丈,他像张旭一样勃然而起,说,停下来,不要再讲了。
他说,你这整个就是胡说八道,没有把自己真正取得进步的经验告诉你的同学。如果你认为,你所谓的启示真的是从硬笔里面获得的,那我告诉你,必须马上停止这种不可行的做法。
老师的批评让我很尴尬,同学们也议论纷纷。老师的批评,让我觉得很委屈,因为我之所以能从硬笔书法里获得启示,还就是源于这个老师。当时,正好有一个月连续四周的专业课都是由他来讲的,在课堂上他提出了一些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我们记笔记,而且他还会批改我们的笔记。另外,他还要求我们用五指执钢笔,他说,你是书法专业的学生,你的钢笔应该是直起来的。可是,这样的要求却给我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本来我写字的速度挺快的,老师讲课时记笔记也能跟得上,可一旦拿钢笔像毛笔那样直起来以后,就写不快了。我原本还怀疑是不是那支钢笔有问题,但后来等我把水笔、圆珠笔以及一支古董式的蘸水笔都试过之后,才发现就没有适用于这种执笔方式的硬笔。
唐代鸡距笔(仿制)
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为什么毛笔能直着书写,而钢笔就不能呢?大家会发现,用钢笔书写是斜执笔法写起来方便,而毛笔是直着写起来方便。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通过两者之间的对比就会看到,笔管的直和斜其实是与工具的软和硬有关系的。于是我就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笔毫是软的,是软笔,那就需要直着书写。而如果笔毫是硬的,或者说笔头是硬的,那么你只能斜管书写。
我在之前讲过,晋唐时期的书写者是斜执笔的,同时也讲过,晋唐时期的书法,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峰。正如欧阳修在《集古录跋尾·唐安公美政颂》所说:“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宋元以来的书法一落千丈,甚至到清代的时候还有人说“唐后无书”。既然唐代以后就没有书法,那会不会在执笔的变化中藏有书法一千年以来衰落的原因呢?
之前我们说过,苏东坡执毛笔是像现在执钢笔一样,是斜着的,因此在当时被大家嘲笑为另类。而我的兴趣就集中在了这一点上:晋唐时期的书法家与苏东坡,他们的毛笔是可以斜着书写的,但我们今天的毛笔却只能是直着书写,其原因何在?难道是他们所用的毛笔和我们今天所用的毛笔之间有区别吗?
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我发现苏东坡使用的毛笔,即所谓旧法制作的毛笔,与宋代所时兴的笔以及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毛笔是不一样的。苏东坡的弟子黄庭坚在《山谷题跋·跋东坡论笔》中说道:“东坡平生喜用宣城诸葛家笔,以为诸葛之下者犹胜他处工者。平生书字每得诸葛笔则宛转可意,自以谓笔论穷于此。”苏东坡最亲近的学生说,苏东坡喜欢并且只用当时安徽宣城诸葛氏所制的毛笔,他觉得这家的毛笔要比其他地方做的毛笔好很多,用这家的笔写字,他就觉得宛转可意。历史中有记载,曾言苏东坡被发配到岭南,归来之时,有人赠他礼物,其中就有他喜欢的诸葛笔,苏东坡欣喜之至,把它当作喜事之一。
诸葛家的毛笔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了。
宋人叶梦得在其著作《避暑录话》上卷里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记载:“笔盖出于宣州,自唐惟诸葛一姓世传其业。治平、嘉祐前有得诸葛笔者率以为珍玩,云一枝可敌它笔数枝。熙宁后,世始用无心散卓笔,其风一变。”
从叶梦得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诸葛家从唐代就开始制毛笔了。但到了宋代,这种毛笔已经很少了。所以只要能够拿到这种毛笔的人,都是把它作为珍玩。另外,宋神宗在位的熙宁年间(1068—1077),毛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诸葛家的毛笔变成了“无心散卓”笔。这也就解释了我们前面所质疑的,之所以晋唐人和苏东坡使用的毛笔能够斜执,而我们今天的毛笔却只能直执,就在于他们所使用的毛笔确实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毛笔在熙宁前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之前是诸葛家的毛笔,在这之后是“无心散卓”笔。那么,苏东坡甚是喜爱的诸葛笔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明代方以智所著的《通雅》中记录了古代毛笔的制作情况。他说一支毛笔的笔头要具备“笔有柱、有被、有心、有腹”四方面。我觉得这很奇怪,首先,如果以我们现在的眼光评价毛笔的话,大概会想到笔头、笔杆以及笔杆上所雕刻的字或花纹的优劣,而方以智所说的好毛笔的关键不在于其他,就在于笔头。更为奇怪的是,现在的毛笔头打开之后就是一撮毛,并没有那么复杂,但在方以智看来,笔头很复杂,其具体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一,笔柱,像柱子一样的东西。
第二,笔被,包裹在外边、像被子一样的部分。
第三,笔心,位于笔柱中间的部分。
第四,笔腹,笔头要有腹,而且笔腹要好。
这四个部分的制作工艺远比我们现在“制一撮毛,再插进去”要复杂得多。
后来我还发现,曾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被称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的潘天寿先生对于毛笔制作也有研究。我当时读过他所写的《毛笔的常识》后,觉得有意思。潘先生在这本书的前言中有这样的表述,“我是一个画家,画画的人,为什么我要研究这个毛笔,写一本关于毛笔制造的书呢?原因是在我看来,要想真正地把书法或者绘画练好,首先对工具要有所了解”。于是,潘先生就专门研究了一段时间并撰写了这本书。我觉得他在前言中所表述的看法与我有契合之处。我想如果是想把字写好,最重要的目标其实不是集中在已经被分析或分解得很琐碎、很细,以至于都有些支离破碎的字帖上,而应当是考察工器之本源,回到毛笔上去。研究我们所使用的毛笔,尤其是要熟悉它的性能,这才是关键所在。潘先生说古代的毛笔有一个笔心,笔心是怎么做的呢?他说,笔心用的是软而有弹性的毛。也就是说笔心的毛不仅要软,还要有弹性,但仅仅满足这一方面还是不行的,他还谈到,在笔心的外面还要像盖被子一样,覆裹上毳毫或截断的毫料,同时,在其外面还要裹一层稍微短一点的毛。这样的组毛过程造就的极致之笔就是唐代的“鸡距毫”。“鸡距”就是鸡爪子,而“鸡距毫”就是笔头像鸡爪子一样的毛笔。所以,在笔心外面裹一层毛并将其围合起支撑之用,称为“笔柱”。笔柱外层再裹以薄薄的上毫,以与笔毫圆齐,名叫“被毫”。如果静下来想一想就可以发现,一支由笔心、笔柱、笔被以及笔腹这四部分所构成的毛笔是相当复杂与丰富的,这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钢笔很相似,却比我们的钢笔还要高级。笔腹是可以蓄墨的,同时又有笔柱可以支撑毛笔,其构造与钢笔类同。但是这样的笔现在已经失传了。如果真有这样匠心独运的毛笔,我相信书法也可能会因此而复兴。
由此可见,苏东坡所使用的遵循旧法而制的诸葛笔,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硬毫。叶梦得说,在熙宁之后,诸葛笔就开始被“无心散卓”笔取代了。潘天寿先生当年在研究毛笔的时候,还没有搞清楚“无心散卓”的含义,于是他就专门跑到杭州至今犹存的百年老店——邵芝岩笔庄,去向他们店里资深的制笔师傅请教“散卓”的意思,但那些老师傅也讲不清楚。所以潘先生在《毛笔的常识》这本书中将其当作一个谜。
有一门学问叫做词源学,如果你知道事物之名,就大概可以推断这个东西的组成或者构成,甚至包括它的使用。其实,现在西方传来的词源学,在中国古代就四个字即“循名责实”。就是依照其名而获得其实际的内涵以及内制。于是,我就按这样的方式来探究“无心散卓”。对毛笔来讲,“无心”肯定就是没有笔心了,就拿我们现在的毛笔看,中间的确没有笔心了。“散”,肯定是解散的意思,而“卓”即为“桌”的本字,“卓”又有高而直立之义,所以我们只要讲桌子,一般指的是高桌,就是桌是耸直起来的。在毛笔里面就有一个耸起来的部分即为笔柱,这样,所谓的“散卓”,其实就是把笔柱给解散了。另外,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毛笔头里的确没有一个硬的、耸起来的笔柱子,因而笔头撑不牢,如果用手一按,它就会塌下去。所以,自宋代以来,准确地说,是从宋代熙宁年间到今天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我们所用的毛笔在制作方面没有太大的变化,基本上都是“无心散卓”笔。
两种毛笔,一个是有柱、有心、有被、有腹,另一个则是“无心散卓”,也就是无心、无柱。这两种笔之间的区别就在于前者比较硬,富有弹性,而后者比较软。我们曾在前面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如果这支笔的笔头比较软的话,笔杆只能直着书写;如果这支笔的笔头比较硬,那么笔杆就应该是斜着书写的,而这也就是苏东坡以及晋人、唐人能够斜管书写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让他们拿一支很软的“无心散卓”毛笔去写字,估计也是有困难的。据说,曾有人好心好意地跟苏东坡说,你所喜用的古法制的毛笔,让我们用起来就太难受了,所以我们想要给你换一支“无心散卓”笔。于是,这个人就拿来“无心散卓”的毛笔让苏东坡试用,结果,苏东坡拿起那笔没写几下就搁置了。这是为什么呢?他说使用“无心散卓”毛笔写字,就像一条鳝鱼用盐腌过的一样,在上面写起来歪歪扭扭地很难用。大家一想就会明白,苏东坡弃置“无心散卓”笔的原因就在于它的笔头太软,而他喜欢的斜管执笔需要的是硬笔头。大家可以思考这么一个问题,我们说晋唐和宋元是中国书法一古一今两大法的代表时期,晋唐时期是古法,宋元以来的是今法。而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一方面是我们前面所讲的,由于家居环境的改变所带来的工具转换;另一方面,毛笔的转换虽然保留了其写字的功能,但事实上却使与书法本身协调的古法也丧失了,使得中国的书法一落千丈。
我找了很多笔头略硬的毛笔练习书写,但还是感觉不满意。后来我就向一个跟我比较熟,又专门给我制笔的师傅询问“鸡距笔”。他说,你讲的这个东西像什么呢?像勾线笔。后来,我们在一起寻找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用来在画工笔画时专门勾线的毛笔,肚子大大的,上面露出来一个笔心,里面还有个笔柱子。我拿起来反复试了几下,手感似乎有点接近传闻中的“鸡距笔”,但还不是很理想。当时我就想,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就在这个时候,硬笔给了我启示。
(待续)
后一篇:书法档案:第五集 颜真卿的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