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书法档案:第一集 皇帝书法班的失败(下)

(2016-01-08 22:15:38)
分类: 书法
 
第一集 皇帝书法班的失败(下)

  如果将我家的传承谱系也列下来形成一张表格,然后把书法史上的这张表格和陈氏太极拳的传承图放在一起的话,就会发现这三张表格有着很大的相形似。它们的相形似在于,中国古代的秘笈是传承有序的,不是古人故弄玄虚。我们要重新认识这个问题,而且只有重新认识了这个问题,才能触及晋唐时期真正的书法本相。

  如果仔细看陈氏太极拳传承图,就会发现它里面所特有的传承关系。陈王庭1674年悟道后创太极拳,然后将太极拳传给后人,之后继续向下传,而传承的关系无非有四个:第一,儿子,正宗嫡传;第二,侄子,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第三,外甥,这是中国古代传承中很有意思的事,实际上,之所以外甥能继承舅舅的所传,仍然是因为他们有血缘关系;第四,入室弟子,真正的、正宗的嫡传弟子。

  如果将笔法授受史的传承关系图放到中国书法史中来看,就会发现很多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王羲之、王献之,然后羊欣、王僧虔、智永、虞世南,后边还有欧阳询、褚遂良,包括陆柬之、陆彦远,再后面是张旭、颜真卿。对这个图表稍稍分析一下,就会看出:

  第一,王献之是王羲之的儿子,而羊欣是王献之的外甥,而王僧虔又是王羲之的五世孙。到智永呢?又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所以都是这样正宗嫡传的。而虞世南又是智永的外甥,因为智永出家做和尚了,所以就把笔法传给了他的外甥。虞世南又传给谁了呢?李世民肯定是没有疑问的,因为他是皇帝,不得不传。其实虞世南还把它传给了另一个人——陆柬之,陆柬之是他的外甥。陆柬之又传给他的儿子陆彦远,陆彦远又传给他的外甥张旭,张旭又传给他的弟子——颜真卿。

  从这张图表中会发现,书法秘笈的传承是“内传”,外人要想得到,尽管不是完全没有可能,但绝对是非常不容易。设若有人真想得到笔法真传,那么首先就要成为传承者的门人,如果不是门人的话,断无得到秘笈的可能。即便“进了门”还不行,还要“登堂入室”。“登堂”是成为弟子,是一般的学生,“入室”叫入室弟子,只有到这一步,师父才有可能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你。为什么叫“入室”呢?其实“室”在古代的时候指的是专门晚上休息的地方,不是自己的孩子当然不能够进父母的房间。如果让你入室的话,说明对待你就像他的孩子一样,那你就是他的入室弟子,所以他有可能把这个传给你。

  仅仅这样还不行,老师还要对弟子进行各方面的考核,比如对他的道德、品性、才智进行考核,然后判断是否要将笔法传给他,他是否能将书法发扬光大。只有通过这样一系列很复杂的条件要求,才能够保证秘笈不旁落到一个品行不端的人手中,不旁落到虽然喜欢书法,但是笔性不够以致最终无法传承发扬的人手中。比如说,《九阴真经》有九重境界,如果传给一个资质很差的人,即便这个人再刻苦训练,但按照他的资质也只能练到第五重,这样《九阴真经》这样神妙的东西最终就被浪费了。书法同样如此。

  以上所述绝非杜撰。颜真卿就记载过他向他的老师——张旭——怎样求笔法的过程。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比较详细地记述了他向张旭请教笔法的过程。故事在开头一段是这样讲的:“余罢秩醴泉,特诣东洛,访金吾长史张公旭,请师笔法。”什么意思呢?颜真卿当时住在京城长安,听说自己的师父张旭住在东都洛阳,就想到洛阳向张旭请教笔法。“长史于时在裴儆宅”,当时张旭住在裴儆家中,裴儆也是张旭的弟子,可以算作颜真卿的师兄。颜真卿很早就听说,张旭到裴儆家中已住了一年多,这一次总算有机会要见到他了。

  其实在颜真卿还没有见到张旭的这一年多时间中,他时常听到周围的人说张旭到洛阳去了,而且有很多人前去请教书法。但张旭见到这些前来请教书法的人后却是“皆大笑”,然后或三纸,或五纸,写了几张字送给他们。得到了张旭的字,大家当然很高兴,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得到他的一言半语。他只是写,不讲,这和我们现在讲书法不一样。现在如果有人找我请教书法,通常他最希望的事情是,在我写的时候用录像机把我的动作录下来,然后回去慢慢琢磨。但到现在为止,虽然已经录了很多东西,但没有人琢磨出来,没有人通过它而真正得到笔法。为什么呢?其实关键在于“解释”。张旭有没有绝活呢?真有。颜真卿也记载过:“众有师张公求笔法,或有得者,皆曰神妙。”这也让我猜想张旭当时可能觉得的确有些人资质很好,品行不错,但是还不足以成为自己的传法弟子,于是偶尔对他们讲了几句话。但这寥寥数语,凡是得到的人,皆曰神妙。神妙是什么感觉?超出一般,甚至超出言说,妙不可言。

  颜真卿到了洛阳,到了他师兄裴儆家中后,就问裴儆:“师兄,张老师在你们家里面住着,好吃好喝伺候着都一年多了,他有没有将笔法传授给你?”师兄弟俩一见面,肯定要问这件事。按道理,张旭肯定要传授裴儆笔法,比如我如果到学生家里住了一年多,好吃好喝,花着人家的钱,用着人家的房子,那肯定不好意思。结果裴儆说:“但得书绢素屏数本。”就是说,他只得到了张旭写的一些字而已。他也曾向张旭请教笔法,“亦尝论请笔法,惟言倍加工学临写,书法当自悟耳”。就是说,写字必须要勤奋刻苦地练习,大量地临写,最终就可以自己悟出其中道理了。现在我们知道裴儆是张旭的弟子,但是在笔法授受史传承谱系中却没有他,就是因为他没有得到张旭的笔法。由此可见,要得到笔法有多难。

  有一天,张旭、裴儆、颜真卿三人在一起聊天,聊完天以后,裴儆就回房间去了。当然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裴儆是一个比较憨厚,或者说不太有心眼的人。换句话说,就是人挺好的,但心思方面稍稍差了一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裴儆走后,张旭也准备回房间了,可正要走的时候,颜真卿却突然间问:“张老师,请问您能不能把笔法传授给我?”你看,颜真卿是有心思的,他等裴儆走后才问这个问题。结果,张旭看了一眼颜真卿后很不高兴。于是,颜真卿又开始说,如果老师能够把笔法传授给我,第一、我颜真卿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我会一辈子感恩戴德,好好伺候您老人家。这是在道德、品性方面。第二、如果您能把笔法传授给我,我一定会加倍练习,将这个笔法发扬光大。刚讲完,话音未落,张旭“怫然而起”。“怫然而起”是什么意思?非常不高兴,突然间沉着脸站起来了,而且还左右看了一眼,拂袖而去,背着手扭头就走了。我每次看到这一段就在想,如果我师父跟我这样一沉脸,别说根本不敢跟着去,很可能会吓得两腿发抖,心想这次肯定是闯祸了。可颜真卿不是这样,当他看到自己的老师走后,他竟然在后边相隔了三五步的距离,小碎步跟着老师就走过去了。这就是智慧的考核!不仅仅是道德品性了,有道德是第一位的,人要好,但还要有智慧,人要灵巧。

  结果两个人就来到了一个叫东竹小院的地方,然后就开始了中国书法史上一段关于笔法的伟大对话。颜真卿后来把这段对话详尽地记了下来,成为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理论著作。需要补充的是,在我们当代,对颜真卿的这些记述的关注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甚至缺乏深入研究其中内容的意向,可能是因为觉得这个故事过于故事化,但这样一来却恰恰错过了笔法的核心内容。

  其实这样的例子在古代还有很多,包括怀素向邬彤学习书法的过程等。从中可以看出,要想获得秘笈,都不是那么容易。它有几个很重要的条件:第一,人品要高。第二,天赋要高,心思要灵巧。可以憨厚,但不能憨直,憨直了,这些笔法的细微事情是无法传承的。

  所以回过头来,我们就可以找到为什么李世民在弘文馆办的高级书法研修班居然没有培养出一位书法家的原因。因为内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仅是它承载的内容,而且它的传承方式几乎是单线的,一对一的。一个班,二十多人,老师的讲授极容易变成一个公共知识的发散,这和内传的、秘传的、一对一的单线传承方式完全不同。

  但可能有人会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如果只有这种传承方式才能真正学好书法,那我们学习书法还有什么意义?除非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找到这个秘笈。对此有两点需要阐明:

  第一,我研究的切入点恰恰就是要寻找晋唐之后失传的秘笈。事实上,在中国书法史上,有一个人曾专门讲过这个问题——苏东坡。我们没有必要多介绍苏东坡,在中国文人史上,他可以算作第一号大才子。苏东坡说什么呢?“颜柳氏没,笔法衰绝”。意思是说,颜真卿、柳公权后,笔法就失传了。再加唐末战乱,人物凋零,有才华的人在战乱之中牺牲了,所以“文采风流扫地尽矣”。于是,从前面我们讲的王羲之、王献之一路传下来的笔法,到唐朝末期没有了。所以从宋代以来一直到今天,比如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元代的赵孟頫,明代的董其昌,这些中国书法史上的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追寻失落的古法。能找到一鳞半爪的人都是卓然大家。所以,我所做的第一个工作就是追寻他们的足迹以寻找失落的古法。

  第二,通过20多年的努力——从5岁学书法到现在,再加上20多年的闭门研究——最终我找到了这些失落的古法。可以肯定的是,尽管在完备性上很难说已悉数找出,但最为核心的东西已经确然找到。

  还必须要指出的是,晋唐时期的书法学习,和宋代以后直至现在的书法学习有一个很大的差距,比如在学习的具体方法上的不同。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从宋代以来,除了极少数的大家以外,基本上都是拿着一本字帖慢慢地临摹,我学颜真卿的书法,那么就临摹颜真卿的字帖,临了若干年以后,不知不觉似乎我会写字了,但能不能达到颜真卿的水平,压根也没想过,或许压根就没有这个期许。这样的状态,始终笼罩着整个书法界。

  在这之前的晋唐,他们学习书法的做法很高明。高明在哪里呢?学习书法并不是每天以临摹字帖为能事。我学习书法已经35年了,以前练字也是一味临摹,后来也是从太极拳中获得了一点启示。我有一段时间很迷恋太极拳,还买了一本太极拳的拳谱,每天比划练习。后来人家说,你这样练拳,哪怕练五十年,出去以后,招式还没摆好呢,就被人家给揍趴下了。我突然间在想,难道古人就是这样练的吗?不可能的。

  后来发现,其实这样的道理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庄子》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五十一岁时还没有悟道,于是去向老子问道,老子向前来问道的孔子说过这样一段话:“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就是说,六经的确是先王说的话,但是关键不在于他说什么,而是要知道他为什么说这样的话。就像地面上的鞋印一样,鞋印虽然是鞋子印出来的,但显然它们不是一回事,如果根据鞋印去学习走路的话,这不是笑话吗?    

  所以,如果认为书法没有秘传,只要非常刻苦勤奋地练习就可以学好它的话,这就像按照脚印去学走路一样,最终只能是无果而终。那么书法学习究竟要怎么学?关键是要找到那个失传的笔法。笔法在哪儿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