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听听那冷雨》赏析
(2016-02-01 11:58:36)
标签:
分析评论 |
分类: 浅评分析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的作品中,随处可见的便是那满怀哀思的乡愁情节,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从大陆到台湾,从台湾到香港,再从香港到美国……是空间的转换,更是时间的延展。散文以“雨”为主要线索贯穿全文,随着时空的交错一步步呈现作者乡愁的心绪。忽而
第一部分的乡愁是散文的第一段到第三段,也正是这一部分通过“雨”将作者引入对故乡的思恋,续而展开后文对雨的描写以及作者内心的独白。在这一部分中,作者从雨中归家从而引伸到了归乡,从雨的音韵美和情境美来铺垫了乡愁的情绪。“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其中“料料峭峭”、“淋淋漓漓”、“淅淅沥沥”、“潮潮”、和“湿湿”五个叠音词语的连续使用,使读者感受到湿漉漉的寒意似乎已从字里行间扩散了出来,渲染了雨中归家时的凄清感和孤独感。同时,这五个词又营造了一种听觉上的音韵美,颇具节奏感,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并且这五个词分别生动形象地惊蛰的风、雨水的节奏、和湿润的气息,点明春寒料峭的季节特点,把“冷雨”之状,天地混沌之态,简笔勾勒而出。“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空间的移动,从金门街到厦门街,使散文意境更为绵长悠远,并且“金门”和“厦门”都具有中国地理特色,再结合归家的背景——台湾,更凸显了怀旧的情怀,和作者思想的情感。同时,把“雨”写作“霏霏”更具画面感,惊蛰春雨的形象随即跃然纸上。并且,“霏霏”与“非非”同音,读来音韵和谐,且具有古典诗韵。同时,从“霏霏”到“非非”也是从外界到心灵的转移,由景到情,作者把自然界的雨境和他的内心思绪联系在一起,使散文自然而然过度到下文对渺远的历史、遥远的故土和绵长不绝的乡愁的抒写。“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把二十五年写作“四分之一的世纪”提现了时候的延展,以及岁月的漫长,给读者一种“度日如年”般的即视感,抒发了身在他乡的无奈和对故乡的思念。此外,“山”和“伞”相谐,从“千山万山”到“千伞万伞”有着一种扩张延伸的感觉,使得此刻凄凉的气氛在读者心中不断放大,而更具震撼,诉说着无尽的忧思与遗憾。
第二部分的乡愁可谓是从第四段一直到第三段,抒写了作者对冷雨的情思和感慨。这一部分分别写包含了冷雨视觉上的美感;作者嗅雨、观雨、听雨的感受;以及在旧式古物里听雨的情境。作者从中华文化、和同感等角度对于进行了抒写。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其中“点点滴滴”、“滂滂沱沱”、和“淅淅沥沥”三个叠字的连绵,生动而简洁地概括了雨的动态、形态、和声响,使得一个简单的“雨”字变得具象化和生动化,跃然纸上。听觉上来讲,读起来也颇有韵味,不禁产出一连串家乡冷雨的遐想。“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这一句话运用了排比的句式,三句短句加上一句长句,造成一种回环往复、连绵不绝的气势。结构上也颇具新意。其中“听听”、“看看”、“嗅嗅闻闻”、和“舔舔”几个词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分别体现了各个不同的感官——听觉、视觉、嗅觉和味觉,可谓是五感俱全。并且,随着感官的递增,对雨的感情也越来越强烈,同时也表达出急于亲近故土、亲近中国传统文化的心情。
此后,散文在空间上骤然转向了美国,使散文多了几分西洋的气息,同散文古典雅致的语言相比较,中西结合,是两种文化在时间、空间、和地理上碰撞而擦出的火花。在铺陈中国文学之美的基础上,还增强了乡愁的情思。紧接着散文又回到了“雨”身上,“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别有一种“梦觉灯生晕,残宵雨送凉。如何连晓语,只说是故乡”的凄凉孤寂之意思,是游子凄切无助的心情。其中“凄凉”到“凄清”再到“凄楚”,作者的感情是层层深入。凄迷于寂寞冷落苦楚之外,更多了一层凄凉迷蒙和惆怅。而后,便是在古屋听雨的所感所思,“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寻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来,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蜗壳上哗哗泻过。” 其中“盲奏”,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风雨的杂乱,表达了作者心绪的激动和强烈的思想。“掀翻整个太平洋”运用夸张,为夏季的大雨增添了一层壮阔的联想,显得有声有色,气势滂沱。“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濑泻过,秋意便弥漫日式的庭院了。”以听觉的角度从各个方面描写了雨的声音,以此滂体现了雨的滂沛,以及作者倾听雨势而随之起伏的心绪。其中 “忐忐忑忑忐忑忑”呈现“平平仄仄平仄仄”的韵律,是文章更赋音韵之美,令人回味无穷,似乎那雨声能余音绕梁。紧接着,“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甜甜吧那冷雨。”运用通感的手法描写对大陆雨的回忆、古典诗画的意境与现实生活的感受融为一体,突出了他的故国之思,家乡之恋。
第三部分的乡愁即是十四段到十六段,作者随着冷雨而起伏、澎湃、凄楚的心绪渐渐归于平静,随着高潮的消逝而接近尾声。“正如马车的时代去后,三轮车的时代也去了”岁月的流逝和时间的流转,从过去到现在,空间也从心绪回到了现实。从台湾不失古典韵味的雨季,到法国的新潮片,最后落叶归根于前尘隔海的大陆……即是空间的变换,也似作者的成长历程。“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与散文开篇的“四分之一的世纪”相互呼应,结构上完整缜密,内容上更是体现了时间的流转和乡愁无限的延展。落叶萧萧江水长,故园归路更茫茫,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