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边城》,感悟教育
(2012-11-06 22:51:16)
标签:
杂谈 |
分类: 教育论文 |
第一次拜读从文先生的《边城》,还要追溯到大学时代。在图书馆的一隅,觅得这本小说,如获至宝——即使,扉页已有残损的沧桑。
文章是我所喜欢的风格,讲述着一个与等待有关的爱情,娓娓道来,只是时间以极缓慢的速度流逝,一去不复返。或许,生命里的等待与期盼,相聚与别离原本就是最永恒的话题。
因这部小说,令我与凤凰古城结下不解之缘。五年间,我去了三次。还能清晰记得,晨间的江畔,远处薄雾弥漫,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打破这里的寒意。漫步江沿,每一次呼吸,都有不同的清新;闭上双眼,细细品味,仿佛全身心都沉醉在轻松闲适的人间天堂,贪心得企图想把这松弛自然的氛围带回我的城市。沿江两岸有许多辛勤劳作的妇女,她们仍然发扬着中国古朴的传统精神,继承着中国古代妇女勤劳朴实的美好品质,为古城增添了更加传奇而古典的色彩。
在从文老先生的故居里,让我更一步走近了这位朴实的文坛大师。在纪念馆里买来《边城》,不为其他,只为求得那一枚带有从文故居字样的纪念印,以表对沈老先生的敬意。回程的列车上,伴着车子的轰鸣,我竟然平心静气地将这本书再次翻阅。先生笔下洒满了感情的浓汁,带着一种“乡土性”的抒情,在对读者喃喃诉说式的叙述风格中,从“淡淡的孤独悲哀”中感受到他对家乡人的深深悲悯。在他的散文长卷里,把历史回顾,现实观察同人世变故加以综合处理,由浓郁得化解不开的感情所纶住,摆脱了不少散文常有的市井气,闺秀气,学院气或闲适气。
《边城》中那一个个活色生香、个性鲜明的人物,或许会带给我们无限启迪或思考:翠翠无父无母,只有一个以摆渡为业的祖父,这样残缺的家庭是不利于翠翠的成长的,但正值豆蔻年华的她,心底洁白无瑕、天真乖巧、且又乐于助人。而天保和傩送兄弟,虽是有钱船总的儿子,却“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不倚势凌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首先,该联系社会环境。茶峒城是一座小山城,小城的一切永远那么安静和平,“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或莫不安分乐生”,恍如世外桃源般。在这种平和环境中休养生息的人们,得以保留了最淳朴无间的民风。那里的人与人之间保存着最古朴无华的单纯与善良。爷爷去世后,周围的邻居给了翠翠最坚实的依靠,船总顺顺像对待亲人一样为老人办丧事,并对翠翠说“你不要愁,一切有我”;杨马兵担心翠翠一时想不开会跳崖悬梁,处处尾随并安抚她;过渡的人,也必用同情的眼色瞧着翠翠,安慰她,鼓励她,给她活下去的勇气。这个充满温情的小山城抚慰着这个孤苦的小女孩。由此,我们也就不难悟出,翠翠作为一个私生女,没有受到歧视,反而快乐成长的根本原因了。在这种自由平等、亲如一家的环境中生活的茶峒儿女,在淳朴民风的熏陶下,自然显得善良热情、真诚坦荡。
再看家庭环境。翠翠自幼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就是她的启蒙老师。这位慈善的老人忠厚本分,重义轻财且乐善好施。他摆渡五十年如一日,送迎过往行人,风雨无阻,从不自私收取行人的摆渡钱。老人的美德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熏陶着翠翠。翠翠不仅对爷爷的乐善好施从无怨言,还很热情地协助爷爷。翠翠恪守爷爷做人的原则,不见利忘义的美德在处处细节中可见。
翠翠、傩送和天保的良好性格与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家中长辈的熏陶和教导,也离不开边地风情的影响,从这三个年青人身上我们不难看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至关重要。
再来看看这三位优秀青年的创造者——从文先生,谁能料想如此一位文坛巨匠,竟然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或许是湘西水土赋予了他独有的灵气,湘西的山水人情瑰丽又浪漫,中原文化鞭长难及。在这种文化环境中成长的沈从文,据说幼年贪玩逃学,对人生万象充满了好奇与求知欲。他觉得“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却不须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这句话,给了我深深的启发和思考。现行教育机制还存在着很多的缺憾,现代中国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吸取,让孩子封闭在原始而沉闷的课堂里,却忽视了社会这个大课堂。孩子的视野不够开阔,甚至与社会严重脱节,家长不重视孩子从生活中吸取的经验,学校未能给予孩子体验感受生活的空间,导致现代孩子的求知局限性,大概除了书本上的内容和老师家长口耳相传的经验,自身体验得来的是微乎其微。
沈老先生年轻时受到过“五四”新文化的启迪,他反省“我虽时时刻刻为人生现象自然现象所神往倾心,却不知道为新的人生智慧光辉而倾心”,他感到有一种新的、更理想的、通过“文学重造”达到“社会重造”的工作等着他去做。其实教育不也是如此么?老师、家长更应该在指导孩子学好课程基础知识夯实基础的同时,正确引导孩子如何把原有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成为自己真正拥有的知识财富。现代社会的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感知,怎能从生活中体验到更多呢?相信从文先生除了有一颗对文学敏感的心灵,之所以能有如此灵气,还得归功于他自身的好学自修,1925年他就提出了“潜意识“ ,学习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地方自治和宇宙论,向丁西林、许地山学习了民俗学、人类学、心理学、从周作人那里接受了性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观点,还吸收了西方变态心理学的某些主张,在他的诸多文章中,如《阿金》、《都市一妇人》等,都可以看出民俗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影响。可见,平时积累的重要性,积累多了,自身感悟深了,对生活的体验增加了,对知识自然也就运用自如,信心百倍了。
后记:时隔多年,依然清晰记得当年,信步走在青石板的街道上,左看是飞檐雕花、屋脊走龙的漂亮小楼,右看是竹木为墙、细瓦为楞、门分两截的苗式平房,房顶后面是葱茏的山峰。古城的古朴斯文,原来不仅仅在山、在水、在风物,其实更在淳厚朴实的民风。这里没有闪耀的霓虹,没有震耳欲聋的音响,甚至也没有汽车喇叭的喧嚣,在这样祥和、宁静的古城中,感觉生活的节奏倏然慢下来,复杂的人事瞬间变得简单。倘若,我们的教育也能如此,保有返璞归真的情怀,静看庭前花谢花开,也不失为一种知足和幸福!
201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