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价标准分析解读
(2015-10-12 23:06:5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数学教育 | 
我对全国中学青年数学教师优秀课评价标准分析解读
 
一、教学内容解析(15分)
 
 
 
 
解读:知识范围的依据,是教材和课标,数学知识有定义、概念、公理、定理、公式等类型之分,不同类型的知识决定着教学方式的不同。数学是最讲究逻辑的,因此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知道:知识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去干什么?追求知识的来龙去脉是数学课程特征的体现。任何知识都有其内涵和核心,准确把握这一点进行教学是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对于教学重点教师不一定都能找准,抓准重点进行教学是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基本要求。
 
二、教学目标设置(10分)
 
 
 
 
解读:这里的变化是再也没有强调“三维目标”,而是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指向是学生学习的结果,事实上没有好的结果,过程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就会被架空。每堂数学课,都有好的结果,对学生而言,就是他们完成学业好的过程。对于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特点,而不同的特点应有不同的目标定位。教学目标不仅要清晰,更要切实可行,有一种现象普遍存在着,那就是老师们在设置教学目标时,把目标夸得太大,常常是知识目标若干,能力目标很多,外加更多的情感价值观目标,对于这种情况我要说的是:老师别忘了,你只是在上一堂课,如果真的能完成这么多目标,岂不是听君一堂课胜读十年书?
 
三、学生学情分析(10分)
 
 
 
 
解读:认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对学生学情分析是教学科学的体现。对于学生的起始能力的分析,这是因材施教的体现,这种起始能力的分析要客观,即不要高看,也不要低估。对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分析,不仅要考虑到本学段知识,还要考虑到以前学段知识。对于认知距离与障碍的消除方式,一定要科学有效,这里的科学指的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至于教学难点,我认为首先是要找准难点,其次是有效合理的分解难点。
 
 
 
 
 
 
 
 
 
 
解读:就一般的教学模式只要不加以说明,都要体现“讲、学、练、评、结”的步骤,对于使用特殊教学模式的教学,这需要老师们课前要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如“目标教学”在教学中途有一个中继性评价,不少老师就少了,少了就不是“目标教学”了。又如:布鲁纳的“认知发现法”许多老师都喜欢用,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它有六个步骤,结果是“四不象”,自然教学步骤也就不完整了。教学材料的选择,我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设情境的材料,二是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取一些题组。对于前者,我一直强调创设情境的四个底限不能破,即“熟悉、贴切、科学、有度”,在我所听的公开课里,有许多老师没有注意这四点,结果闹出了很多笑话,至于后者要注意题组的适切性。问题是一堂课的心脏,问题的价值有两点:一是引起学生的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二是导向学生的学习方向和进程。“问题串”的设计应环环相扣,既要有梯度又要有深度和广度。对于学生的活动要真实自然,活动应成为学生表达思想的需要,不要为了活动而活动,为了探究而探究,评委细则特别强调“合作交流是否有必要?探究问题是否适切?”,我想这正是回归后的理性思考。动态的调整教学节奏、教学策略是促进课堂“生成”的重要途径,需要老师有很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善于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亮点,又要客观的指出缺点,更多的是帮助他们找出产生缺点的原因,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方式。教学媒体的适切性应体现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原则,数学是一门展现思维的学科,而常常展现这种思维的最好方式是板书,不能完全用多媒体上课,多媒体要用在刀刃上。
 
五、教师专业素养(15分)
 
 
 
 
 
 
 
解读: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这六点标准都是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素养传统意义上的要求。表面上看毫无新意,重要的是:正是这些传统的评价标准,又回到了新优质课的评价标准中,这是我们要引起注意的,关于这六点,因为很直白我就不全做解读了。不过前三点我还是想讲一讲。有人曾开玩笑的说:“数学这门学科一部分内容老师不讲学生也会,一部分内容老师一点学生就会,还一部分内容老师怎么讲学生也不会。”尽管是玩笑话,但不无一定道理,那么老师该怎样教呢?我想老师教学的着力点应放在学生看不到的层面上,这就涉及到老师对数学理解水平的问题,我们的老师对课程的理解,一要高站位,二要能深入,居高才能临下,深入才能浅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体现和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数学课对教师的教学语言要求是严格的,不仅要通俗、生动,更要精炼、准确,这需要我们青年教师平时上课,就要炼就这方面的功夫,养成好的习惯。至于课堂组织,我想老师们应把着力点放在“导教、导学、导测评”上。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