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
执教:蒋军晶
地点:泰顺县育才小学
时间:
2010-11-7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
师:今天同学们辛苦了,休息日还要上课。我们一起聊聊天好不好?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祖父的园子》
生:齐读——祖父的园子(课题提前板书好)
师:看老师再写两个字,师:猜猜这两个字和课文的关系(板书:萧红)
生:是课文的作者
师:能换一种说法吗?
生:《祖父的园子》作者是萧红
师:看文章一定要记住作者,这是对作者的尊重。在台湾,我看到他们在学习一篇文章时,会在课题旁边附上作者的名字和照片,是古人的话会附上一张画像。
师:老师再写几个字(板书《呼兰河传》),这几个字有书名号,说明是一本书的名字,你猜想:这本书和今天的课文有什么关系呢?
生:《祖父的菜园》选自《呼兰河传》
师:对,是其中的一个片段。再写两个字(板书:回忆),谁用自己的话说“回忆”什么意思?
生:(略)
师:《呼兰河传》就是萧红长大后回忆自己经历的、看到的一些事。
课文里都回忆了些什么呢?我们该读书了。
(二)初读感知
师:我有一个习惯,请同学们站着读书,要按照自己的速度来读,如果谁读完了,发现还有站着的同学,说明你还有时间,可以把自己觉得难读的地方再读一读,不浪费时间。好不好?
生:自由读(陆陆续续读完,有速度快的先坐下也仍在读着)
【观课:蒋老师聪明!好的文章值得大声读,站着读更便于全体学生专注读。这种形式还利于教师了解孩子们自由读的进程,体现差异性、针对性读书要求。】
师:文章很长,每个人都从头到尾一字不落地、认认真真地读完了。萧红想起了什么呢?
生:童年
师:很概括,再具体点!
生:童年时光;和祖父在一起的美好生活……
师:童年,他和祖父一起都干什么了?
生:种菜、拔草、浇菜、铲地、浇花
师:老师把你们说的梳理一下,做个记录(板书:栽花
拔草),“拔”字老师一时想不起来,谁能帮我?(学生们自告奋勇)你来写,“拔”字很难写的哦!
生:自信地走上讲台,写“拔”字。
师:字写得挺大(教师接着板书:铲地
浇菜)除了这些,她在院子里没看到什么吗?
生:(自由说一些黄瓜、玉米……)
师:祖父的园子如果都是果子那叫——(生:果园);如果都是蔬菜那就叫——(生:菜园);如果都是花那就叫“花园”。那么祖父的园子到底是果园?是花园?(生:犹豫一下说“叫园子”)
【观课:体会用语准确】
师:园子里有那些菜让萧红有深刻印象呢?你发现没有?
生:黄瓜、玉米、倭瓜、青菜…..(学生按读书和联想回答)
师:我按照重要的记录一下。(板书:倭瓜、黄瓜、玉米(师介绍:东北把南瓜叫倭瓜)
师:园子里还有什么?(板书:蜜蜂
蝴蝶
蜻蜓)这一组词语让你发现了什么?(“虫”字旁)还有哪些的动物名字是带“虫”字旁的?(生:蝈蝈
蟋蟀……)
师:他想起了园子里的很多物、事,还有有一个人,是谁?
(板书:祖父)萧红想起了园子里的“物”、“事”和“人”
师生:随板书,师生共同简要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再读体会
师:默读,请找一段特别的话(找信息),这段话乍一看罗里啰嗦,但细看又很有特点。
生:默读(师巡视,发现大多数人找的是一个段落“花开段”)
师:(屏幕打出一段话)自由读读,有特点的段落我们要记下来,请你读读、记一记。
(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生:自由读并有意识记忆。
师生:一句一句接力读;看着屏幕一句一句接力背读);
师:看大屏幕——什么也没有(屏幕文字取消,变白板)
生:集体尝试背诵。
师:这段话好记忆,因为这段话比较规律。什么规律?
生:是排比
师:还不是排比。但是“愿意干嘛就干嘛,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重复,不是排比。萧红在《火烧云》中也有这样的句子,“…..的啦”。她这样重复地写,我们就这样重复地读。
师:快速读前半句、学生接后半句(师生用快慢两种速度练习接力读,之后请学生读前半句,带着老师读)
【观课:老师带学生,学生带老师,这种变换接力读既直观、形象地让学生体会“重复”这种表达方法的特点,也自然的引导学生熟读、积累。设计巧、妙】
师:在反反复复读中,你感觉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生:自由的;无忧无虑的;无拘无束的……
师:你感觉他们的心情呢?
生:愉快、高兴、快乐、、、、、
师:我选两个词记录一下(板书:自由、快乐)
【观课:至此,蒋老师所有的随机板书都采用“我选两个词记录一下”的方式,尊重学生的意见,又体现教师的梳理归纳】
师:特别的表达,表现特别的情感。这段是表现了“快乐”的情绪。文中还有这样特别的段落,再找一找。
生:默读,划找(师:巡视并随机进行积极评价:“我和你感觉一样”;“对,明显那就是重复吗!”;“这里明显不是。。。。)
【观课:有目的的自主读书、获取信息能力训练与个别指导,同时发现问题供集体交流指导】
师:谁把找到的段落读一读。
生:“栽花我就栽花”、“
铲地我就铲地”、
“拔草就拔草”
“
浇菜就浇菜”…..
师生:(看着板书,体会重复表达……)
“祖父栽花我就——(
)
祖父拔草我就——(
)
……“祖父在劳动,我就(在劳动)
师:“——劳动吗?”
生:(笑)是捣乱
、
是帮倒忙。。
师:说话要要有理有据,请在课文中找到这样句子,用自己的话整理一下
生:默读,找并思考
教师巡视
【观课:教师循着课文特点,充分体会“重复“写法的妙处,戛然而止的转换与老师要求的“有理有据”,又让孩子们的思维一下子沉静。】
师生交流:
第一例子:把菜桶踢飞了…..
第二例子:乱勾一阵子而已了……
第二例子:下雨了下雨了…..
师:典型的人工下雨,我读着这都笑了。找到这段,再读读。
生:齐读
师:到目前为止,“闹得最厉害的一次”还没人说。
生:把谷穗当成狗尾巴草
师:祖父心疼吗?于是有了“祖孙俩的对话”
附: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师:听蒋老师读这段对话,你要评价我读的怎样。先请再浏览一下,一会好有评价的依据。
生:在默读一边“对话”段落
师:范读“对话”段落(祖父和我的语气角度有破绽)
生:(听并思考)教师把两个人语气搞反了
师:这段话里有几个“笑”——这是什么样的祖父?
生:慈祥的、可亲可敬….
师:老师不是打击报复,你是第一个批评我的,你来读一读。不过说说容易做做难难的(请第一个提意见评价的人读读)
【观课:老师故意卖个破绽,这样引导学生有理有据地评价老师读,使其体会角色性格特点、体验人物快乐的心境。挑战性的读书要求也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孩子在挑战中更专注的以读表达自己对故事及人物的理解】
生:朗读(老师提示读对话)
师:你没把“我”的“理直气壮”读出来,请第二个给老师提意见读读。
【观课:直接评价式指导也体现出自然和适切。】
师:关于这个“笑”,呼兰河传还有一段,听老师读读,要求:想笑就别憋着!
附:
别的一切都玩厌了的时候,我就想起来去摘玫瑰花,摘了一大堆把草帽脱下来用帽兜子盛着。在摘那花的时候,有两种恐惧,一种是怕蜂子的钩刺人,另一种是怕玫瑰的刺刺手。好不容易摘了一大堆,摘完了可又不知道做什么了。忽然异想天开,这花若给祖父戴起来该多好看。
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我一边插着一边笑,当我听到祖父说:
“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开得这么香。二里路也怕闻得到的。”
就把我笑得哆嗦起来。我几乎没有支持的能力再插上去。等我插完了,祖父还是安然的不晓得。他还照样地拔着垄上的草。我跑得很远的站着,我不敢往祖父那边看,一看就想笑。所以我借机进屋去找一点吃的来,还没有等我回到园中,祖父也进屋来了。
那满头红通通的花朵,一进来祖母就看见了。她看见什么也没说,就大笑了起来。父亲母亲也笑了起来,而以我笑得最厉害,我在炕上打着滚笑。
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那玫瑰的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那花就顶在他的头上。
他把帽子放下,笑了十多分钟还停不住,过一会儿一想起来,又笑了。
祖父刚有点忘记了,我就在旁边提着说:
“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
生:(老师读大屏幕上的“给祖父插花”一段)一阵阵发自内心的笑……
【观课:教师即延伸了孩子们阅读课文的快乐感受,又自然引发孩子们阅读原作的心理。】
师:看大家这么开心,我也很开心。就是因为有这样的祖父,我的生活是怎样?请别加考虑,凭感觉说。
生:快乐的;自由自在的;幸福的;就像园子里的植物一样自由…..
师:(板书:自由、快乐)这样的快乐小说中还有很多,
有兴趣可以找来《呼兰河传》读一读。《呼兰河传》实际上是萧红在借回忆写自己快乐、自由的童年。
师:(话锋一转)萧红自己的快乐她知道,但玉米、倭瓜什么的快乐她是怎么知道的?它们告诉她了?
生:是因为她很快乐,所以觉得…..
师:这是“通感”,人的心情好,所以看什么都开心,于是就——借景抒情。猜测一下,长大的萧红会是什么样子?已经查过查资料同学先别说。
【观课:话锋一转,是体会语言,了解作者表达的特点;“猜测大萧红的状态”为了解文章中人物的复杂的情绪做铺垫,同时唤起学生更深刻的体验,同时对学生有“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渗透。】
生:(长大后)她会更快乐;她会成为作家,写作很累,她会……(师:她会时时流露一种忧伤)
她也许会在郊外也开辟一个这样的园子。。。。
师:了解一个作者生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简介萧红坎坷生平)萧红长大以后的生活与你们的猜测正相反…..她随第三任丈夫到香港,后来开始写《呼兰河传》。我经常想:萧红当时是笑着写的、还是流着泪写的呢?你们有兴趣回去再读读她的作品……体会有什么不同。
师:再读读文中最后一段话,感受一下里面的情绪。
附:《呼兰河传》这本书的尾声部分这样写道: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
以前住着我的祖父,
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那园里的蝴蝶、蚂蚱、蜻蜓,
也许还是年年仍旧,
也许现在已完全荒凉了。
小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地种着,
也许现在根本没有了……
曾经的一切是萧红难以忘却的,随着年龄的增加,相信你们会体会得更深。
师:记在哪里(小说里)
也是记在(心里)。
板书设计:
祖父的园子
萧红
回忆
《呼兰河传》
人
祖父
物
蜜蜂
蝴蝶
蜻蜓
蚂蚱
自由
快乐
倭瓜
黄瓜
玉米
事
栽花
拔草
铲地
浇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