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相由心生
(2022-06-21 14:48:41)
关于我妈的原生家庭,从妈妈的姐弟那里听来的版本都不太一样。或许是因为两个外婆的原因,排行老大老二的姨妈和我妈是同父同母的亲姐妹,而下面的一个小姨和四个舅舅其实是同父异母,只是这个异母还不是那么异,是我妈的亲姨做的填房。作为长女的姨妈一定经历过家里最初也是最大的变迁,尽管作为老家最著名中学的校友,高中入学考试成绩那么好,却因为家里无钱只能早早离开学校加入下乡的队伍。从她后来无数多次像是自叙像是倾谈:公司合营后呀,那些就把家里的那些檀木箱子、桌子、妆奁子等等都搬走了,老爹(外公)把一些金器埋在隔壁三奶奶家地下。可以想象得出,自从自家的药铺(那时候的药铺除了卖药同时也兼看病)被改为国营,外公去了国营药店上班,家里的铺面据说就给了另外的人居住之后,曾经富足的大家庭就开始落败了,以至于缺衣短粮的地步。
小姨妈两岁的妈妈,考进了农校,就差一个学期就毕业了,可偏偏家里已经交不出最后一个学期的学费了。办退学的时候班主任握着妈妈的手很是难过,但也知道家里真的太穷了。妈妈说老师的原话是:这几年我就没有看见你穿过鞋来上课。
据说最困难的时候是外公不知道是哪场运动进去了,从未工作过的外婆去了不知道什么山卡拉的地方挑起了泥巴。妈妈和姨妈送东西给外公的时候,外公居然从稻草垫下面摸出两个稻草做的饼,那是里面的餐食,外公省下来让妈妈和姨妈带回家里给舅舅们吃。
无法想象的穷,在妈妈也工作之后,偌大的家里多了姨妈和妈妈两份工资,家里好像终于能够缓口气了。大舅曾经跟我说过,每次当收到姨妈的汇款单后,他和小姨就会一路跑着去邮局兑钱然后去粮店买米,据说那一天可以不用吃稀饭饭。
姨妈和妈妈先后成家之后,舅舅们逐渐长大,尽管妈妈两姐妹分别拿出自己小家庭一半的收入全部贴回去,几个正在长身体的舅舅们依然吃不饱。以至于3岁之前我在外婆家生活,清晰地记得年幼的我跟仅仅比我大四岁的小舅争着去给外公送稀饭,因为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所以外公的稀饭会有一些蛋花,小小的我走在街边,小心翼翼地捧着碗,边走边舔着稀饭面上的蛋花,那里洒了一些些白糖,很甜很甜。
很多很多年以后,小舅又说起家里第三代里面只有我一个人真正的吃过苦,过过吃不饱的日子。女儿说之前听我自己说的时候总觉得有点玄乎,毕竟谁能够那么清晰地记住两岁时发生的事情,可是从我小舅嘴里带着感慨说出的时候,女儿说她真的震撼了一下。
妈妈在这样的家庭长大,遇到2岁就失去父母、出生成分甚至比她自己还高很多的爸爸,小家庭的日子自然过得也不轻松。妈妈自学做衣服打毛衣(尽管亲外婆做得一手好女红),甚至把厂里发的纱手套拆了织成纱衣,每年染不同的颜色,虽然粗陋,但至少让我穿得还算体面。
妈妈的生活充满了计算,弟弟曾经笑过妈妈:我妈出去买东西就算一毛钱也要讲价降到五分钱。可是如果没有节省那五分钱,也许我们某一餐就只能真的吃着白稀饭了,毕竟那个时候一块豆腐就五分钱。
后来我出去读大学,回来,弟弟出去读大学研究生,爸妈所在的单位效益有些好转,国家工资改革,家里条件貌似都在好转。可是妈妈还是习惯把一分钱分成两半花。直到后来我和弟弟被人认为混得还行,她也只舍得在一百元左右的范围大方,当然对四个孙辈那就不是这个样子。
闺蜜的妈妈出生在富裕的家庭,姥爷是伪满洲国时的一个火车站的站长,闺蜜妈妈说她小时候是穿裘皮袄子的,家里还有热水瓶等贵重物品,这从姥爷年轻时帅气的西装照可以推得出来。不太清楚为什么闺蜜妈妈家在之后么有像外婆家那样的经历。或许是跟闺蜜爸爸是解放前的军队干部有关,就如同《父母爱情》里的安心遇上江德福,成功躲过那一串串的不堪回首。闺蜜妈妈生完老大后,被闺蜜爸爸安排到北京疗养一年,然后又去读了五年夜大,从小儿科的护士到营养科的营养师,然后再剩下骄傲漂亮的闺蜜。生活一直顺风顺水,除了闺蜜爸爸和哥哥先后去世,一家四口余留八十有五的老太太和闺蜜略有唏嘘。
闺蜜妈妈一直跟着闺蜜住在广州,拿着比我爸妈两人还高的退休金,闲时去老年大学上课,唱歌,演出,日子过得比蜜还甜。老太太常常问我:你们有瞅过80多岁老太还穿高跟鞋?走道还蹬蹬的?确实没有。去年刚有疫苗的时候,老太太凌晨五点自己打车去到天河体育中心,排队三个小时打上了第一针疫苗,就这样,谁不服?独自去友谊商店看自己喜欢的品牌,告诉你:这衣服可便宜了才几百元,那件也不贵就三千多。可是要换成我妈妈连几百都舍不得花。
不同的经历成就了不同的人生,闺蜜妈妈像是不谙世事,我妈则是苦尽甘来,展现出来的笑容,闺蜜妈妈是平常,而我妈却是满足。同样,闺蜜和我几乎重复着两位妈妈的人生轨迹,于是她笑出了张扬和自信,而我永远都是内敛和含蓄,尽管两个都是工科机械女。有道理,女儿要富养!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