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原理》笔记(四)
(2011-12-31 03:08:39)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前教育研究 |
第四章
【重点】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理解幼儿教育与幼儿发展的关系。
【难点】对儿童的正确理解,即儿童观问题。
l
第一节
幼儿作为一个生物个体,他(她)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些作为人的基本的生物构造特征和心理基础。幼儿作为独立的生物体,他(她)也有其自身的生理发展规律。这个规律是自然的、较稳定的,并非完全由成年人支使。因此,幼儿教育不应将幼儿看成与小动物无异的生物体,也不能期望幼儿像成年人,而应该尊重幼儿的天性和生长的自然规律。
作为一个自然人,幼儿必须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衣食、照料和安慰。幼儿对周围世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要反对任何剥夺幼儿的生存要素以及损害幼儿生存发展规律的行为。
幼儿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理当享有基本的人权和社会地位。不论什么种族、性别、地位和家庭的孩子,也不论孩子的智力和个性如何,他们的权利是相同的。正如成年人有劳动的权利一样,学习和发展是幼儿不可剥夺的权利。
幼儿有生存权、发展权,也有参与权。幼儿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与同龄人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学会交流、合作和谦让,要让幼儿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自己。
幼儿身心的发展速度极快,变化很大,因而具有未定型性。幼儿身心的各方面都是可以改变的。幼儿教师不能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幼儿现有的身心特点和水平,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幼儿的身心发展尽管很快,但他们毕竟还处在人生发展的初期,因此具有幼稚性。幼儿身心的各个方面都非常不完善,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幼儿教师应努力地呵护、照料和关心他们。
八、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每一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速度都各不相同,其身心素质的组合特征也不同。每一个幼儿都有多种独特的吸收外界影响、表达自身感受的方式。他们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时间、方式、风格等各异。每一个幼儿都有自身的智力优势领域和劣势领域,其智力特点带有一定的文化和家庭的背景,还有一定的个性特点。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特点,如体貌、身体的内部构造、神经类型等方面。遗传素质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生理基础和物质前提。
1.遗传素质决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遗传素质决定了幼儿的体态、生理结构与机能的主要特征。幼儿接受父母的遗传,出生之后就有的“人”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从而有别于其他生物体。另外,幼儿初生时的孱弱性和素质的非特殊化也为幼儿出生后的身心发展留下了极大的空间和余地。与其他动物的幼体相比,初生婴儿是极其孱弱的。人类幼体的这种孱弱性和素质的非特殊性使人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出生后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2.遗传素质决定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基本过程
幼儿,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其身心发展的阶段和速度基本一致。每一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也都有其共同的普遍的身心特征,即年龄特征。幼儿在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儿期和幼儿期,都有其独特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也决定了幼儿的某些个别差异
遗传素质决定了幼儿体貌、生理机能等方面的细微差异。这些差异影响幼儿的心理,使幼儿的心理也出现一定的差异性。如神经类型方面,天生敏感的孩子就可能对周围的一切变化反应较灵敏和迅速,而神经活动较迟钝的孩子,其心理反应力就可能要慢一些。
环境是指幼儿接触到的周围人和物的总和。广义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幼儿教育环境三大类。一般把托幼机构对孩子的一切影响称为“教育”,而将家庭和社会对孩子的影响称为“环境”。影响幼儿发展的因素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大类型。
1.物质环境是幼儿生存的物质基础
幼儿作为一个生物体,首先必须与外界进行物质的交换。幼儿必须吃饭喝水,吸收营养,通过新陈代谢,使机体正常发育。另外,幼儿还需要拉、撒、住、行、玩等方面的物品,以维持其基本的生活。
2.精神环境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精神食粮
幼儿不仅要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还要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换。幼儿需要不断地与环境相互作用,不断地从环境中吸取有关物体特性及发展规律的信息,以及人类社会的基本生活规则。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形成健康的“人”的心理。为此,成年人要为孩子提供丰富、适宜的环境刺激,以利于幼儿心理的发展。
幼儿教育是指托幼机构对幼儿施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它包括托幼环境和专门开展的教育活动两个方面。
幼儿教育也是一种环境,但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幼儿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幼儿教育有专职教师
幼儿教师一般具有较丰富的知识、较全面的才能和较熟练的教育技能。幼儿教师通常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特定的审查方能任教。幼儿教师还必须依从于一定的组织原则和安排。幼儿教师集体是一种有组织有分工的集体。这在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难以见到。
另外,幼儿教师的专职就是教育幼儿。为此,幼儿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教育工作中去。
2.幼儿教育有明确的目标
托幼机构是为教育幼儿而专门设立的社会机构。托幼机构的专职和社会作用就是教育幼儿。托幼机构中的教育,能集中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方面的客观要求,能按明确的教育目标选择教材、实施教学和评价教学。幼儿教育目标是幼儿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与整个幼儿教育工作的始终。
3.幼儿教育是一种最系统、最简捷的影响幼儿的方式
由于幼儿教育有专职教师和明确的目的,幼儿教育给孩子施加的影响一般比较全面、系统和准确,针对性也较强。在幼儿教育中,要反复地筛选和提炼教学内容,对内容进行科学的组织编排;要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应要由专职教师引导幼儿学习。因此,幼儿教育的效率远远高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幼儿教育成为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最简捷有效的一种方式。
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是指幼儿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吸收和融化的主动反映能力,也包括幼儿对外界所做的创造性反映能力。
首先,幼儿对外界信息具有主动反映的能力。如新生儿对母亲说话的反应要强于对铃声的反映;新生儿能回避另人不愉快的气味,更喜欢注视曲线和母亲的脸。
幼儿的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增强,也使幼儿对外界环境的反映能力得到提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注意等心理活动的能力和有意性不断加强,这使幼儿能更加有效地、有目的地加工处理来自环境的各种信息。
另外,幼儿也会对外界做出一些创造性的反映。如幼儿进行创造性想象,将已知的人和物组合改编成故事,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思维,创造性地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总之,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是幼儿进行学习的心理基础。外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均要通过幼儿的主动选择、吸收和融化,才能转化为幼儿的身心素质。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对幼儿的身心发展也能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和调控作用。
为了保证幼儿教育的顺利进行,幼儿教育必须适应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必须以幼儿的发展为其现实依据。
1.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制约幼儿教育的难易程度
各级幼儿教育的目标要求有高低之分,内容有难易之别,形式方法也有繁有简。那么,是什么制约这些因素呢?是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2.幼儿身心发展的速度制约幼儿教育要求递进的坡度
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不均衡性,时间有先有后,速度有快有慢,这就使得幼儿教育要求提高的跨度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速度相符。
3.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教育的阶段性
幼儿身心发展过程虽然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但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的身心发展表现出了较一致的、共同的规律,这就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使得幼儿教育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
4.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使幼儿教育具有多样性
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第一,在同一方面,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速度不相同。第二,不同幼儿的身心素质结构和关系不一样。第三,每个孩子的情感、意志和个性也相异。
1.幼儿教育(包括早期经验)能改变脑组织和保证人体的正常发育
早期实验证明早期经验对动物脑的积极生物作用。如18世纪,意大利解剖学家在解剖动物时发现,受过训练的动物的脑皱裂较多,小脑也比较发达。
幼儿教育和早期经验不仅能影响人的大脑的胜利结构,而且具有保证人体正常发育的功能。如印度发现的狼孩,她们上肢较长,耳朵能动,下巴比正常人的长,下颚关节有弹性,嘴很大,牙齿锋利,眼睛敏锐,嗅觉发达,还能发出狼叫声。生活经验已使她们的身体特征更接近狼的生理结构特征。这说明人身体的正常发育也需要人类环境中的早期经验和幼儿教育的激发。
2.幼儿教育(包括早期经验)能诱发幼儿能力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的幼体具有发展“人”的各种能力的潜在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还需要后天环境和教育的诱发与催生。幼儿期是人生发展最快的时期,因而环境和教育的不足所造成的损失将比人生的其他任何一个时期都大。
3.幼儿教育能发觉并培养天才儿童
首先,幼儿教育能发现天才儿童。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少数孩子在某些方面具有特殊才能。托幼机构也可通过调查、测试和比较,评定出优秀的幼儿。
另外,幼儿教育能培养天才儿童。天才儿童尽管生来就可能具有超乎正常儿童的身心基础和潜能,但良好的基础和潜能也需要后天的培养和教育。否则,这些先天的优势就可能丧失。
4.幼儿教育能早期发现并有效减轻缺陷儿的残疾程度,实施纠偏和补偿教育
托幼机构的系统教育,可以对孩子进行长期系统的追踪观察和对比观察,或通过测试尽早发现缺陷儿童。托幼机构还可以对这些缺陷儿进行矫治和特殊教育,如听力训练、视力训练、盲文哑语教育、智力恢复教育等。幼儿期是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因而教育效果也最好。
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儿童观是教育观的基础,也是影响教师观的重要因素。正确看待儿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当好幼儿教师的观念前提。
儿童观的结构可以分为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三个层面,即承认儿童是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存在。
价值,即客体的特性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价值本位,则指价值关系中的主体。依价值主体划分,儿童观可分为三类:国家本位儿童观、家族本位儿童观和个人本位儿童观。
1.国家本位的儿童观
国家本位的儿童观,即从国家利益出发,以国家需要为中心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以国家作为价值关系中的主体,从儿童与国家关系的角度来看待儿童的价值和童年的意义,以国家为中心确定儿童的权益和地位。
国家本位的儿童观将儿童与国家联系起来,重视儿童对国家的意义。在这种儿童观的影响下,国家比较关注儿童的生存与发展。但这种儿童观并不把儿童当作独立的个体、社会群体中的正式成员加以尊重,而是从国家利益和需要出发考虑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儿童的社会权益和地位难以保障,儿童的个性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2.家族本位的儿童观
家族本位的儿童观,即从家族利益出发,以家族需要为中心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以家庭作为价值关系中的主体,从儿童与家族关系的角度来分析儿童的价值和童年的意义,以家族为中心确定儿童的权益和地位。
家族本位的儿童观重视儿童与家族兴衰的密切关系。这种儿童观的积极方面是可能会增强家长的爱心和责任心。其消极方面是易将家族利益置于社会利益之上,从而忽视社会对儿童的要求;易将家庭利益置于儿童的个体利益之上,从而忽视儿童的权益、兴趣和需要,使儿童丧失作为一个“人”的地位和尊严。
3.个人本位的儿童观
个人本位的儿童观,即把儿童作为一个独立的、具有独特个体的个体来看待的儿童观。这种儿童观以儿童为价值主体,主张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均要符合儿童的天性,儿童利益至上。
三、《儿童权利公约》及我国的幼教改革
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对幼儿发展及教育具有特别的意义。它是国际社会第一部富有法律效力的儿童权利的法律文书。该《公约》指出:“关于儿童的一切行为,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缔约国应采取一切适当的立法、行政和其他手段以实现本公约所确认的权利。关于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缔约国应根据其现有资源所允许的最大限度并视需要在国际合作范围内采取此类措施”;“提供福利时应酌情考虑儿童及负有赡养儿童义务的人的经济情况和环境,以及与儿童提出或代其提出的福利申请有关的其他方面因素”;“缔约国确认每个儿童均有权享有足以促进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发展的说水平”。
1.《公约》较之一起法律文书所取得的进步
《公约》具备了宣言所没有的法律效力,要求承诺的国家要对其儿童负责,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尤其是物质和全社会的支持。
2.《公约》体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具体包括如下五方面:第一,儿童身心尚未成熟,他们需要社会的特殊保护和照料,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幼儿家庭,其责任尤其巨大。第二,指其生理、心理、精神、道德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这一发展需要健康、安全、充满幸福和谐谅解的气氛和不受任何歧视的环境。第三,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与儿童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第四,国际合作有利于保障儿童的发展,国家社会应联合起来共同维护儿童的权益。第五,受教育权是儿童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权利之一。
3.以《公约》精神为视点看幼教改革和儿童权利保护问题
依《公约》的精神,我国的幼儿教育改革应注意尊重儿童,保护儿童的权利,应有大的教育观,让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相结合,应尽可能考虑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和生活的主人。
在儿童权利保护方面,应注意:第一法与民众意识同步。第二,儿童是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这是现在儿童权利保护的基点。
四、我国制定和签署的其他法律文书
1954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01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年—2010年)》等对幼儿教育都有明确说明。
中国积极参加国家文化和教育交流活动,在国际社会也作出了许多有关政府支持幼儿教育的庄严承诺。如1989年,联合国通过的《儿童权利宣言》;1990年时间全民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满足基本学习需要的行动纲领》;1994年的世界特殊教育大会的《萨拉曼卡宣言——关于特殊需要教育的原则、方针和实践》以及《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等。
l
1.制约幼儿身心发展的因素有?
答:制约幼儿身心发展有四个因素:(1)遗传素质;(2)环境;(3)幼儿教育;(4)幼儿的主观能动性。
2.幼儿发展和幼儿教育的联系有哪些?
答:(1)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制约幼儿教育的难易程度;(2)幼儿身心发展的速度制约幼儿教育要求递进的坡度;(3)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决定幼儿教育的阶段性;(4)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使幼儿教育具有多样性。
3.幼儿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差异存在:(1)在同一方面,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和速度不相同(2)不同幼儿的身心素质结构和关系不一样(3)每个孩子的情感、意志和个性也相异。
4.什么是儿童观?
答: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儿童观是教育观的基础,也是影响教师观的重要因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