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山兄弟】:反套路解答——怎样叙事、发表在哪个栏目
(2024-01-27 07:40:13)
古山兄弟
天生一个小可怜。貌似张乐平笔下的三毛,但头顶光光,一毛不生。眼皮奔拉,遮住瞳仁,仅仅露出一条缝,乡人形容是用芦柴篾子划的。个头矮小,六七岁了,看上去只有三四岁,走路倒蛮快,落地无声,穿檐过屋如风,状如小老鼠。衣服嘛,衫不像衫,裤不像裤,是他娘捡邻家孩子穿剩的破烂。老家是阜宁陈良,三岁时,也就是1953年,随父母搬来合德。都说这是新兴的镇子,有奔头,有发展,没承想四岁那年,父亲患食管癌病逝,撇下他和十二岁的哥哥、三十出头的娘。
政府济弱扶倾,每月无偿划拨五斤白砂糖,供小山的娘制成糖球销售,赚点糊口钱,哥哥四处打小工。他稍微长大点,便每天挎个竹篮,上街捡煤渣,捡烟头。早饭是没得吃的,中饭、晚饭有一顿没一顿地凑合着。
“小山,你来。”西邻大妈叫他。
他嗖嗖地跑过来了,他知道准有好事。
“今天煮鱼,帮我上街买五分钱糖色酱。听清,三分钱酱,两分钱糖色。”大妈递过来一角钱。
那多出来的五分,就是跑腿费了。
小山的娘去码头洗衣服,西邻大妈随即跟过来,洗青菜、萝卜、山芋,临了,总会往小山娘的洗衣盆里塞点儿杂七杂八的东西。
小山捡的煤渣,一斤卖二分钱,捡的烟头,剥出烟丝,晒干,一包卖五毛钱。他常把煤渣分给西邻大妈,烟丝分给西邻老爹,不要钱。
后来,娘改嫁。再后来,他与娘随继父下放陈洋镇开洋村。临走那天,向西邻告别,细细的眼角噙着豆大的泪珠。
这是我童年的往事。西邻大妈是我的母亲,西邻老爹是我的祖父。记得祖父曾把小山叫过来,在纸上写下他的名字“刘古山”,一字一字地教他认,末了叮嘱:“记住了小山,你的名字,就是你的脸面。”
过了一年,我也离开合德,北上京城求学。从此尘海茫茫,音断信绝,然内心深处,始终晃动着那个羸形垢面的“小可怜”。
小山后来怎样了?
后来,他还有后来吗?
“后来”来了,癸卯三月返乡,一天晚上,我和从前的邻居张长庚兄弟小聚,提起刘古山,长庚说,他已搬回合德,就住在我家后边。我拉了长庚,冒雨前去寻找。
二层小楼,临街。敲门,无人应。街坊大嫂热情,帮忙拨打他的手机,终于接通电话,下楼开门。
我先发制人,一把拉住他的手,问:“你还认得我吗?”
他愣了一下,定睛,左瞧,右瞧,惊呼:“卞三哥!卞毓方!”
笑容和热泪霎时涌出,他是,我也是。
屈指算来,这一别,整整一个甲子。
他能认出我,证明我变化不大。
我却无论如何也认不出他。你怎么看,都看不出他是昔日那个“小可怜”。灯光下,他如霜的白发,宽阔的前额,轩昂的鼻梁,方挺的下巴,衬上酡红的脸庞,透出一股神气、福气。
坐定,环顾室内,这是一家汽车出租公司,装潢考究,四壁挂满了锦旗。我顾不上寒暄,单刀直入,问:“古山兄弟,看来你后福不浅,你是如何走到今天这一步的?”
“三哥,不瞒你说,刚到农村那会儿,苦哇!”古山讲,“娘和我,属于弱劳力,干一天活儿,工分值很低。过年,连块豆腐也买不起。亏得古才哥哥从合德带来两斤茨热,勉强过个春节。”
“你是如何转运的?”我问。
“人家怕苦,我偏找苦。我人瘦,但身子结棍;我块头小,但脑瓜聪明。第二年,我专挑重活、难活,别人不干的,我上。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大伙儿评我为劳动积极分子。”
劳动,这是实打实,硬碰硬。看不出他精头细爪,骨瘦如柴,竟有金刚之魄,罗汉之魂。赞!
“学习‘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我没念过书,不识字,但记性好,人家读,我听,三篇文章,听几遍,就背上了。我又加背了一篇《反对自由主义》。村里轰动,树我为典型,我成了市里的学习标兵,后来又加入村里的文娱宣传队。”
“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听你谈话,肚里已有些墨水。”我满怀兴味,“你是怎样摘掉文盲帽子的?”
“我能背,自然就会照着‘老三篇’一字一字认。‘老三篇’认完了,再认《反对自由主义》。四篇认全了,文化就有了基础。”
高,这是“曲终收拨当心画”,这最后的一“画”落在了文化。
“当到市里标兵,领导培养我入党,让我抓队里生产,抓财务管理。我不懂账务,就跟县里一位专业会计学习借贷记账法。后来村里考会计,一百分的卷子,实践部分占四十分,借贷部分占六十分,几位老会计拿了前面四十分,我拿了后面六十分,我得了第一,当了总账会计。”
总账会计,这是真本事!
老话说“富不过三代”,今话则要说“穷不过二代”。古山十八岁结婚,妻子是老家陈良人。岳母嫌他眼睛小,他就去医院动了手术,改变了因不良发育而被掩盖的明眸,开始睁大眼睛看世界。生两子,随时代的节拍,出息成了商界精英,一个在盐城,一个在合德。孙辈有四,大孙子本科毕业后去国外读硕士,两个孙女,都已大学毕业,参加了工作,最小的孙子在读初中。如今,老两口退休无事,在镇上帮二儿子照应门市。
曾经,看“山”是“山”;如今,看“山”不是“山”;站远一步,站高一步,看“山”又是“山”。
(摘自《光明日报》2023年9月8日,有删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的描写,不仅刻画出古山兄弟骨瘦精干的特点,也交代了他年少时的偃蹇困顿。
B.古山兄弟把煤渣和烟丝分给西邻大妈和西邻老爹,体现了邻里友睦和古山兄弟知恩图报。
C.拉着长庚冒雨前去寻找古山兄弟,体现了“我”急切地想知道古山兄弟后福不浅的原因。
D.看到古山兄弟儿孙满堂,事业有成,平淡无华的言语中饱含着对古山兄弟的赞美与欣慰。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容上收束全文,古山兄弟的人生,就是记忆中的苦孩子和眼前幸福老汉的无缝对接。
B.结构上戛然而止,余味绵长,给读者留下了空白,激发了对古山兄弟命途多舛的伤慨。
C.语言上一语双关,几个“山”字,既可看作人生认识的三重境界,也饱含深沉的情感。
D.情感上卒章显志,深化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古山兄弟的赞美,及对时代和社会的颂赞。
8.作者是怎样叙述古山兄弟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9.假如《上海文学》的“短篇小说栏目”和“心香之瓣栏目”都希望刊发这篇《古山兄弟》,作为这篇小说的作者,你将选择把这篇小说发表到哪个栏目?简要陈述理由。(6分)
6.C 解析:在见到古山兄弟之前,文中并未有相关文字交代古山兄弟 “ 后福不浅 ” 的内容。
7.B 解析:应该是激发了读者对古山兄弟的命运的感慨以及对古山兄弟通过自身努力改变自身命运的赞美,而非 “ 伤慨 ” 。
8.采用对话的形式,以“我”与古山兄弟之间的对话叙述其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紧凑。
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事,使得古山兄弟的故事显得更加真实。
现实与回忆交织,拉开时间距离,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立体可感。
对比,文章把古山兄弟的过去与现在,把他曾经的困顿窘迫与如今的幸福美满形成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主题表达更为深刻。(任答两点即可,但务必进行分析。其他角度如果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
理由:
人物刻画上,文章重在真实体现自己与古山兄弟之间的深情厚谊,并非虚构;
环境表现上,文中多次写道“下放”“工分”“老三篇”等带有时代印迹的内容,使得故事发生的背景更加贴近真实的生活,展现了时代风貌。
主题表达上,文中既有“劳动,这是实打实,硬碰硬”这样的文字的支撑,也有对古山兄弟命运轨迹的呈现,情真意切地表达了对劳动改变命运的讴歌,具有较强的抒情性。表达效果上,本文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以内容的真实求表达的真实,使读者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示例二:选择发表到“短篇小说栏目”。
理由:
人物刻画上,文章采用了外貌、语言、动作与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使古山兄弟这一人物更加形象可感。
情节设计上,文章以古山兄弟的命运轨迹为主线,前后对比,巧妙紧凑,凸显出极强的故事艺术性。
主题表达上,文章主要依托事件叙述和人物刻画,着重突出古山兄弟这一主体人物,借以表现主体。
表达效果上,文章整体上采用对比的手法,使主体人物前后的命运在读者心理上形成强烈反差,自然引发读者的思考。(本题主要考查小说与散文的文体特征,本文更多倾向于散文的写法,故可优先从散文角度分析。如果有学生从小说的角度选择分析,言之成理亦可正常判分。任答三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