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寄侍读苏尚书【宋】陈师道】:劝谏之妙辨析

(2024-01-20 14:12:14)

寄侍读苏尚书   【宋】陈师道

六月西湖早得秋,二年归思与迟留。

一时宾客余枚叟,在处儿童说细侯

经国向来须老手,有怀何必到壶头

遥知丹地开黄卷,解记清波没白鸥。

【注】苏尚书:苏轼。宋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苏轼任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为礼部尚书。枚叟:西汉辞赋家枚乘。细侯:郭伋字,据《后汉书》记载,郭伋为官颇有德政。壶头:今湖南沅陵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开篇直接点明时间和地点,写出了自己两年来都想回京却一直未能如愿的遗憾。

B. 诗人在颔联说自己和苏轼离别之后,还能听到对苏轼为百姓实事的赞誉,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C. 颈联说治理国家需要老成之人,有报效国家的胸怀但是也不用一定要到壶头,牺牲自己。

D. 诗人想象苏轼在朝廷的工作状态,也希望他记得往日的心志,回归清波白鸥的生活。

16. 诗歌有劝谏意味,作为晚辈的陈师道对苏尚书的劝谏颇为高妙,请赏析其劝谏的高妙之处


15. A “写出了自己两年来都想回京却一直未能如愿的遗憾”错误。

16. 诗人在对苏轼的劝谏的过程中,首先表达了苏轼的思念以及对苏轼政绩的赞美,能够让劝谏的发展建立在一个适宜接受的心理基础之上。

诗人的劝谏引用典故,纵然有远大的抱负,也不必牺牲自己。虽是劝谏,但是却在劝谏中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深厚的情感

诗人的劝谏最后直接指向苏轼当年的志向,不改初心,归向清波层层递进,情感深厚却又充满力量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拾遗——朝廷谏官,负责规劝天子改正过失。杜拾遗即杜甫;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错误的项

A诗人铺写“丹陛”“紫薇”“天仗”“御香”,似是炫耀朝官的荣华富贵,实则暗示朝官生活死板

B颔联写朝堂活动只用“人”与“归”,透露出朝堂公务的空虚无聊,令立志建功的诗人感到厌倦

C“青云”“鸟飞”隐喻飞黄腾达,诗人感慨朝中奸佞小人像鸟飞青云一样轻易取得高官厚禄

D本诗对仗极其工整:中间两联对仗,首联也对仗;联中不仅词性相同,颜色词也相应

有人评价此诗“曲折隐晦,绵里藏针,有寻思不尽之妙”,请赏析

 

C【比喻错误,羡慕青云、飞鸟的自由】

表面上说皇帝圣明,国无弊端,我们谏官已经无事可干,似乎是在赞扬盛世清明

实际是讽刺皇帝自诩英明,拒绝纳谏,以致群臣缄口,万马齐喑

体现对朝政的隐忧与自身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