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景凤鸣】:“沉默”心理分析、历史与现实交叉手法的作用
(2022-05-06 05:37:33)猎 人
景凤鸣
他到白家堡子的舅家串门,这时鬼子进村了。
舅母对年青猎人说,怎么还不跑,快啊。年青猎人说,你们怎么办?舅母狠狠地说,快走。
舅父是存在机会的,可舅父不跑。他有舅母,还有两个孩子。
一个个被鬼子驱赶的人如羊群,杂乱无章,却方向大致地走着。
年青猎人钻进老林子了,爬向峰岭,看到村民们被鬼子驱赶着往村外走。被驱赶来的村民越来越多,都集中在警察公署的院子里。僵黄呆滞的人们,看着一拨拨的受刑,一次次杀鸡给猴看。
志愿者聚齐,开着半旧的车子直奔有名的幸存者李忠昌家。李忠昌去世一些年了,大家降格以求,寻找他的后人。作为“密接者”“次密接者”,他们自然过渡为重要的经历者与见证人。幸存者的血脉日益被稀释了,最终只存留一份记忆,一次想象,一片硬实而具体可感的墓碑。而年青猎人呢?若起初便不在其内,是调查与统计出了遗漏,还是执意要隐姓埋名?
鬼子头目叫中山八郎大尉,当着众人的面,他开始盘问,谁是抗联战士,谁是抗联家属。
四百多人的队伍,男女老少在内,没有人回答。
毒刑、审问、残杀再次开始了。
年青猎人几近于喊出声。想捞他两个,若非赤手空拳,他有充分的把握。但赤手空拳不行。
出了新白家堡子村,几个志愿者开着旧车疾驰,到了打死鬼子坎。站在坎的边上,几个人分别开始各自的踏查。许多年了,这片地域的往事离得那样近,隔得那样远,让人感到桩桩旧事的漫漶水淹。
山下的警察公署,在拷杀青壮年、驱离一群中青年妇女之后,鬼子们凶残的眼光投向老弱病残。
舅母怀里抱着两岁的,手里牵着五岁的,是年青猎人喜欢的两个小家伙。
鬼子将娘几个叫到前边,俯下身,戴白手套的手,丈量孩子的头,说,谁是抗联。
五岁的孩子挣开鬼子的手,朝舅母腿边躲。
鬼子恼怒,不说死了死了的。
舅母说,孩子懂得啥。
鬼子的枪刺指着孩子,狰狞地看着舅母,他的不说,大人替他说。
舅母不吭声。鬼子的枪刺抵到孩子的身体上,咬牙威胁道,说不说。
一阵窒息的沉默。
鬼子的刺刀,扑哧刺向孩子。一声凄厉嗥叫,发出凄惨声音的是舅母。
舅母扑过去抱孩子,眼里流血。她疯了一样,冲上前去撕挠鬼子。
亲人呐。
鬼子劈手夺过怀里的孩子,甩在旁边的大树干上。白色的脑浆顷刻迸溅。一缕柔软的发丝,被脑浆推动着迸射,向上挂在粗糙的树干上。
舅母拿身体往刺刀上撞。鬼子控制住她,不让她撞,而是让她一下一下地,等待着劈刺。
闷闷的一声枪响,人群中捆绑着的舅应声倒地。他搐动了几下腿,一动不动了。
一股血腥,从人们的心底深处往上涌,正在打破沉默。
鬼子有些惊惶不安,冲着空中放了一梭子弹。
怒涛的声音停了一下,但更加涌起。
大平地的山坳,左右都是山峰或者山脊。环形的走势,像一扇巨大的簸箕,无处逃匿。
村民们知道不行了,静静等待可能发生的一切。白家堡子的村民不怕死。有这个死兜着底,怕变成了一时一刻、倏忽而过。
青色的衣服,木然的身形。凌乱的头发,凝固枯槁的面容。归拢成堆的四百多人,阵势仍排出去很远。一些中年男子,挺起平时不曾挺起的胸膛。半百的老太太,抿抿鬓发,抻抻衣襟,让孩子们的脸,紧紧埋进带着碱灰味道的大襟里。
几只乌鸦觉出了深黑之气,嘎嘎叫着,在大平地的边缘盘飞。又姿态凝重地飞去了哪里。
鬼子哇啦哇啦的一串话,冲着黑压压的人群。有翻译对着众人扯破喉咙喊,还说不说,再不说没有机会了。
沉默。四百多人里,没有一个喊叫,要求跟鬼子对话。
一阵山风掠过,鬼子们动物似的耸起肩毛。
有人听到,山脊的树林中,一声隐约的喊声。像一只山鹰在扇动翅膀。
戴白手套的中山八郎大尉,一个手势落下,前边一排村民被刺倒。再一个手势落下,子弹呼啸而来,人群割草般成片倒下,横七竖八的尸首,从外层到里层。有割得潦草的,回头再遛上一遍。
腥血流淌遇土,凝结而黑。
全村的人呐,埋在九个大土坑里。几百人呐,没有一个吐露抗联行踪的。
那些机枪子弹,好像一齐涌进年青猎人的身体里,动起来哗啷响。
为他们守墓,陪他们说话,活在他们的堆里。每一个白天夜晚,跟着他们一起,接受从内到外的疼。霜雪来了,厚厚的大雪压顶,与他们相生相伴。这样的时光过了很多年,直到九坟归并那个叫李忠昌的幸存者老人主动过来守墓。年青猎人悄悄回撤,回撤到祭拜与谒思之后,回撤到村屯史的记忆之中,回撤到若干志愿者坚持不断的寻觅、寻访与查找中。
白家堡子惨案的公墓,几个志愿者在参天的大榆树下寻觅。空气中没有血腥味儿,有的只是森冷清泠的空气。不见乌鸦与山鹰的影子,几只麻雀飞到老榆树梢,又噗噜一下,声响很大地飞走。那动静,像起飞时故意拍屁股上的土。三百米外曾经的伪警察署,那里已被一片生意繁荣的商场代替。靠近公共墓地的地方,连排的木质画廊,正空白待画。肥硕的苞米又生长起来了,遮蔽着远近的视线,簇拥着方形的墓地、圆圆的公墓,像一枚长久的铜质印章,稳稳地戳在那里。
(节选自《猎人——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而作》,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家堡子惨案是中心事件,小说以“猎人”为题,意在歌颂白家堡子人具有猎人的气质,值得敬佩和铭记。
B.鬼子进村时舅母对年青猎人催促快走,舅父有机会跑却因孩子不跑,两相对比写出他们当时的处境与心态。
C.小说使用“志愿者”“密接者”“次密接者”等今天常用词语,拉近了时间距离,给读者真实亲近可视感。
D.文中的乌鸦、山鹰、麻雀等意象渲染气氛又含深意,如文末麻雀就既衬托出冷清之境,又表现了潇洒之气。
8. 白家堡子遭受屠村的过程,几次用到“沉默”这个词语,体现了村民的心理变化,请结合作品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
9.小说从“年青猎人”和“志愿者”的角度将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
|
7.(3分)D【解析】D项“表现了潇洒之气”错。结合原句“几只麻雀飞到老榆树梢,又噗噜一下,声响很大地飞走。那动静,像起飞时故意拍屁股上的土”,再联系上下文,可知文末写的麻雀衬托出白家堡子惨案公墓环境的宁静冷清,隐含当年英勇的“猎人”们现在已被人们淡忘之意。
8. (6分)
第一处“沉默”,是村民极度恐惧,达到窒息:眼看鬼子的枪刺抵孩子身上,孩子命悬一线,惨状即将发生。
第二处“沉默”,是村民无比愤怒,打破沉默:眼前的惨状激起了村民的怒涛,孩子被鬼子甩死,惨不忍睹;舅母舅父只有疯狂自杀,以死泄怒。
第三处“沉默”,是村民宁危不惧,淡定勇敢:他们知道了鬼子惨无人道,就以死兜着底,四百多人摆出英勇就义的阵势,无畏鬼子的血腥暴行。
【评分意见】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每点“心理”1分,“分析”1分。只要意思对即可。
9.(6分)
主题内蕴更深刻丰富:既能呼唤当代人对抗战英雄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抗战英雄精神的当下意义。
人物形象更立体可感:可以让读者跨越时空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抗战英雄的壮举,感受民心力量。
故事情节更真实可信:以“年青猎人”的观察及守墓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以“志愿者”的寻访表现了人们对英雄的追念,两者灵活交织穿插,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情节描写更真实。
【评分意见】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每点“好处”1分,“分析”1分。只要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也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