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陪郑驸马韦曲杜甫】:“小乌巾”注释抒发感情探究、【梁红】素质翻译
(2020-07-03 15:59:42)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B.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C.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D.家贫而尚节介/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学毕/乃牧豕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它舍/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校尉是中国古代中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
C.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
D.《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乐》《春秋》并为儒家“五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鸿年幼丧父,且又遭逢乱世。他是扶风平陵人,父亲担任城门校尉,寓居在北方并死在那,年幼的他用席子把父亲卷着埋葬,后到太学就读。
B.梁鸿拒绝势家,礼聘孟氏之女。孟氏则先梳妆打扮,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再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
C.梁鸿志在隐居,婚后不久实现。他对妻子非常满意,给她取了字和名,在妻子对他隐居有所质疑后携妻一起进入霸陵山中,耕田纺织,读书弹琴。
D.梁鸿气节高尚,备受妻子敬重。孟光为他准备吃的,不在梁鸿面前仰视,而把盛食物的托盘举得跟眉毛一样高,而伯通这才感到他不是一般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邻家耆老见鸿非恒人,乃共责让主人,而称鸿长者。(5分)
(2)有顷,又去适吴,依大家皋伯通,居庑下,为人赁舂。(5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¹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²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2)禁:消受。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诗一二句用反语以形容佳胜:曰无赖,正见其有趣;曰恼煞人,正见其爱煞人。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借酒释怀,消受春光。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致描写,状写韦曲美好的春日景色。
D.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发物是人非之感。
15.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宋荣子面对世人的称赞或非难能做到宠辱不惊,是因为他达到了“
(2)《蜀道难》中李白从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蜀道中水流湍急势猛的诗句“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中通过描写“马”“弓”,表现战场壮观景象的两个名句是“
10.B
11.D 【解析】《乐》应为《易》
12.B 【解析】先请求制作粗布衣服等,再梳妆打扮
13.(1)邻居家的老人们看到梁鸿不是平常人,就都责备那家主人,而称赞梁鸿是道德高尚的人。(5分,“耆老”1分,“恒人”1分,“责让”1分,句意2分)
(2)不久,又离开(霸陵山中)到吴地去,依附世家望族皋伯通,住在厢房,给人做雇工舂米。(5分,“适”1分,“大家”1分,“赁舂”1分,句意2分)
14.D
15.(1)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金,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
(2)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
(4)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16.(6 分)
(1)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2)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3)马作的卢飞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