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弄(唐)李贺】【寻西山隐者不遇丘为】【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刘禹锡】
(2020-04-23 13:21:39)
江南弄
江中绿雾起凉波,天上叠巘红嵯峨。
水风浦云生老竹,渚暝蒲帆如一幅。
鲈鱼千头酒百斛,酒中倒卧南山绿。
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贴寒玉。
注释:吴歈:吴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天上叠巘红嵯峨”一句以“巘”比喻云霞,“叠”、“红”、“嵯峨”三个词从数量、色彩和形状方面对“巘”作了描绘。
B.颔联写水上的微风、岸边的云霭等仿佛从竹林中“生”出,既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又表现 了自然景物的变化。
C.颈联的前一句化用晋朝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莼羹、鲈鱼脍”的典故,表达了诗人也想弃官归隐的念头。
D.全诗以时间为序,描绘了江边的诸多景物,暗示气温下降、光线变弱的过程,表现了大自然昼夜转换之际的奇妙景观。
15.赏析诗歌尾联的表现手法及诗人的思想感情。(6 分)
14. (3分) C (没有“想弃官归隐的念头")
15. (6分)以景结情或比喻(2分)。写诗人趁着酒兴不禁唱起了吴越的歌曲,吟唱未终;像玉一 样皎洁的月亮已从江面升起。贴寒玉,喻初升之月映在江面上。(2 分)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江南美 景的喜爱之情。(2 分) .
寻西山隐者不遇
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关无僮仆,窥室唯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注释:黾勉:勉力,尽力。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以“寻西山隐者不遇”为题,到山中专程去寻访隐者,是出于对这位隐者的友情或景仰,而竟然“不遇”,作者由此抒发了自己的无限失望、惆怅之情。
B.开首两句写隐者独居于深山绝顶之上的“一茅茨”之中,离山下有“三十里”之遥。这两句似在叙事,但实际上意在写这位隐者的远离尘嚣之心,兼写寻访者的不惮艰劳、殷勤远访之意。
C.“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这两句是写寻访者停在户前的踟蹰想象之词:主人既然不在,到哪儿去了呢?若不是乘着柴车出游,必是临渊垂钓去了吧?这里不是正面去写隐逸之士闲适雅趣的生活,而是借寻访者的推断写出,比直接对隐者的生活做铺排描写反觉灵活有致。
D.“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由访人而变成问景,由失望而变得满足,由景仰隐者,而变成自己来领略隐者的情趣和生活,表明了作者是一位胸怀旷达,习静喜幽,任性所之的高雅之士。
15.本诗最后两句“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很有深意,请赏析这两句的精妙之处。14、A
【点睛】诗歌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以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15、“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玩到兴尽就满意地下山去,何必非要和这位隐者相聚(2分)。暗用了著名的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1分)诗人采用这一典故,来自抒旷怀。访友而意不在友,在于满足自己的佳趣雅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的幽情雅趣和旷达的胸怀。(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调动知识储备,判断出用典的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用典的作用。
晋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故事出于《世说新语·任诞篇》,记王子猷居山阴,逢雪夜,忽忆起隐居在剡溪的好友戴安道,便立时登舟往访,经夜始至,及至门口又即便返回,人问其故,王子猷回答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6分)
酬元九侍御赠壁竹鞭长句
碧玉孤根生在林,美人四相赠比双金。
初开郢客缄封后,想见巴山冰雪深。
多节本怀端直性,露青犹有岁寒心。
何时策马同归去,关树扶疏敲经吟。
[注]此诗写于“永贞革新”失败后,作者被贬为朗州司马之时。元九,即诗人元稹。 行九,是作者好友,曾任侍御之职,当时因抗礼当权宦官被贬江陵(今湖北荆州,古称郢)。壁竹鞭:唐代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所产之竹制作的马鞭。美人:古诗中常代指俊才或友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同处贬请的境地,友人从千里外给诗人寄来壁州竹鞭,饱含牵挂、慰藉、鞭策、互勉之意。
B.强调“美人”诚挚相赠和“郢客”细心封装,字行间流露着对友人的酬赞、对竹鞭的珍重。
C.诗歌虚实结合,从色泽、状貌、适宜的产地环境等方面描绘烘托,凸是了壁州竹鞭的名贵。
D. 尾联悬想他日和友人并辔同京时以竹鞭策马敲镫的逸兴,展现了诗人一贯的乐观豪健之风。
15.诗的领联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注】此词作于熙宁七年(1074)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时杭州太守陈襄(字述古)调任,宴僚佐于杭州城中吴山上的有美堂。应陈襄之请,苏轼即席写下了本词。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片前两句极写有美堂美丽壮观的胜景,大处落墨,境界阔大,气势不凡。
B. 上片后两句运用设问,询问友人,期待与述古有朝一日能再次相会,把酒痛饮。
C. 下片前两句化用杜牧“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词句,直抒内心痛别之情。
D. 上片以乐景写忧思,寓情干景;下片因景寓情,由忧而乐:情感表现极有层次。
15. 词的最后两句如何理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
C
15. 夜深风静扶醉欲归时,夜景如画:一轮明月映照下,钱塘江水澄明如镜(玻璃);词人以明澈、温静的江月,象征述古为人高洁耿介,也象征二人友情的纯洁深挚;以景结情,既表达了对朋友人格的赞美,也表达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深情。
赠彭州权别驾
双流脉脉锦城开,追饯年年往复回。
只道歌谣迎半刺,徒闻礼数揖中台。
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
莫怆分飞岐路别,还当奏最掖垣来。
[注]半刺:指州郡长官下属的官吏,如长史、别驾、通判等。中台:中书省。掖桓:意为朝廷的中央部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句中“脉脉”一叠词,既写出了两条河默默无声地流过锦城,又写出诗人绵远深挚的送别之情。
B.颔联“只道”与“徒闻”对举,一迎一揖,本以为受到人们的夹道欢迎,却只听说友人拜见中书省的消息。
C.诗中“分飞”“岐路”都暗喻诗人与友人的离别,“莫怆”则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
D.诗人最后希望他那位往别处任职的朋友能够考绩列为优等,寄盼友人能带着政绩重返京城。
15.请简要赏析“黄莺急啭春风尽,斑马长嘶落景催”。(6 分)
14.C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情感、语言、技巧的能力。C项,“强调了诗人对友人出京任职而离别的悲伤之情”错误,“莫”是“不要”的意思,是劝慰友人不要因为离别而悲伤。故选C。)
15.以动写静,以黄莺的急切鸣叫与斑马的长鸣写分别之时晚春落日的静态之美。情景交融(衬托),黄莺急切的鸣叫,斑马的长嘶,落日渲染(烘托)出了与友人分别之时内心的不宁(难于平静)。拟人,“落景催”一“催”字,以拟人化的动作写落日,
离别似乎是落日催促的,烘托出不舍之情,(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情感与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先确定手法,然后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该句是一句写景句,“黄莺急啭”“
斑马长嘶”是动态,“春风尽”“落景”是静态之景;“急啭”“长嘶”都渲染了离别之时内心的不宁(难于平静);“落日催”写出了诗人与友人离别似乎是落日在催促,既渲染气氛,又写出离别的不舍之情。)
竹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喜。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注】李贺是唐代诗人,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属“王孙”,但系远支,与皇族关系已很疏远,而且一生郁郁不得志,英年早逝。三梁:古人帽中横的硬村,用竹制成。汉唐冠帽有五梁、三梁、两梁的制度。天子戴五梁进贤冠,太子诸王戴三梁进贤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二句,俯看竹子倒映水中、水波荡漾,仰观竹影凌空而上,一片生机。
B.三、四句写竹林小径所见,笋尖上挂着露珠,竹根快被青苔遮住,环境十分幽雅。
C.诗的前四句写竹子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为后面诗人直抒其志作了充分铺垫。
D.后四句转换笔法,描写竹子的功用,寄寓作者的感慨,抒发了作者的怀抱与希望。
15.有人评价这首诗以一“喜”字贯穿全诗,你同意吗?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14.(3分) C(“直抒其志”错,这首诗是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
15.(6分)
(1)同意。首先,在诗人的眼中,无论是竹子水中倒影的姿态,还是挺拔向上的状态,都充满了生机,可爱的翠竹,幽雅的环境,给诗人情不自禁的喜悦之感。其次,诗人写竹,意在寄兴。诗人怀不世之才,自信中充满期许,渴望能像竹子一样被重用,济世报国,其情其志,于诗中时时可见,所以“喜”溢于诗中。
(2)不同意。竹子那潇洒的风度、劲直的气节,竹子的被重用,虽然令诗人歆羡和感慨,但终其一生,始终是郁郁不得施展,于吟物之中寄托自己的失意,所以是明“喜”实“愁”,以乐见衬悲情。(可以任选观点作答,意思相近即可酌情给分)
早人荥阳界注
泛舟入荥泽,兹邑乃雄藩。
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
因人见风俗,入境闻方言。
秋晚田畴盛,朝光市井喧。
渔商波上客,鸡犬岸旁村。
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
[注]本诗作于诗人贬官济州过荥阳之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在秋天早上就已经乘船驶人荥泽,可直到晚上还没有走出荥阳地界。
B.“河曲”一句与《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展现出的景象有相似之处。
C.最后一句借悠悠白云和一片孤帆,表达自己因贬官而产生的前途渺茫之感。
D.诗人对荥阳作了多方位描绘,声色结合、画面多变,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15.结合全诗,概括并分析诗人从哪些方面展现了荥阳的“雄藩”气象? (6 分)
14.
A
15. (1)户口众多:“河曲闾阎隘,川中烟火繁”
(2)物产丰富:“秋晚田畴盛”
(3)商业兴旺:“朝光市井喧"、“渔商波上客”
(4)人民生活富足:“鸡犬岸旁村”、“朝光市井喧”
(得分细则:答出1个方面2分:概括合理1分、有合理文本依据1分。三个方面共6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