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师有惩戒学生的权利】【文明与繁荣】
(2019-12-12 14:11:07)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
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
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这是2014年3月27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的重要演讲的一部分。读了上述材料,你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22.【范文】
有一种智慧叫包容
文明,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从浩瀚的大西洋一路向东,有高贵典雅的英伦贵妇,有浪漫多情的法国少女,有神秘遥远的埃及女郎,也有含蓄婉约,风情万种的东方女子。他们以不同的姿态,引领着本民族的美,也获得了世界的瞩目。花团锦簇,生机勃勃,万紫千红的文化构成了世界人文的美丽春色。
文明,因为包容而美丽。
依然清晰记得那个男子,一裘黑衣,雍容气度,一双眼淡然而坚定——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思想,展现了一个外交家,政治家包容天下的胸襟。英国贵族也许永远不能欣赏奔放的草裙舞,保守的中东女性也永远不会衣着暴露如美国女郎,文明的差异,往往意味着从生活习惯到宗教信仰,从思维方式到外在审美完全的不同。因此包容的文明需要开放的态度、乐于学习的精神与尊重、欣赏此种差异性的认知。文明因为包容而美丽,人因为包容而远离空洞。
文明,因为包容而永恒。
谁还记得庞贝古城曾经的繁华?谁还记得亚特兰蒂斯失落的秘密,谁还记得楼兰古国小河公主的美丽?没有,他们留下的,只是一具具枯骨,一层层断壁,一声声叹息。而希腊古城雅典,却将文化传至四方,斯人已去,美貌犹存;文明,与人民,与山川自然融为一体,与生命共存因而生生不息……
文明,因为包容而多姿。
唐朝中国文明达到了鼎盛的时代,成为影响国际内外的东方大国,而其根本原因归咎在于文明的开放程度,与中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唐朝的丝绸之路,鉴真东渡等与西方沟通密切,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才有了唐太宗李世民的‘开元盛世’。
还有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则仿效拜占庭帝国,现在我们站在新时代回望历史,看到这些国家都曾铸就了辉煌,使文明达到了顶峰,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被人们称颂,铭记。可见,文化在包容中前进。
文明旺盛的生命力与海纳百川的博大。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最初的那个梦想——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一枝独放非春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文明不是依靠几片残筏,几块古砖而传承。文明真实的活在世上,正亲自用双脚丈量土地。当不同的文明百川到海,汇聚包容时所放出的耀眼的光芒,那不是幻灭,那是关于爱和光荣的人类智慧之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教育惩戒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惩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其在培养规则意识、锻炼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材料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材料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荀子《荀子·大略》
关于“教育惩戒”,你有怎样的看法和思考?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从“刑赏忠厚之至论”谈教育惩戒的必要性。
行文结构安排: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然后开篇由国务院印发的文件引出话题。正文主体部分先借助古今对比印证赋予教育者适当的惩戒权的必要性,然后分析教育惩戒权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最后结合国外的事例和荀子的名言进行印证。结尾部分提出期望,回扣开头。
【例文】
赋予教师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教育惩戒权实有必要,也本应如此。中国古代教育中,惩戒权从来不是问题。《尚书》就记载了“朴作教刑”的教育理念,“朴”就是鞭打的意思。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也记载,老师有一条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虽不常用,但教育是有惩戒的,老师是有惩戒权的。教师管教学生本是天经地义之事,“严师出高徒”这句名言国人都不陌生,一直以来,国人也大体认同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相应的惩戒措施。
然而时移世易,教育惩戒一度缺失。
就连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也只规定班主任“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近年来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之间屡屡爆发矛盾,各种“校闹”事件常见诸报端。前不久,因为对学生实施教育惩戒,山东五莲县杨守梅老师的遭遇就令人触目惊心,虽然教体局后来撤销了对杨老师追加处理的决定,但对所有老师来讲,这也仅仅是一个差可告慰的消息。
所以从目前国内的教育现状看,赋予教育者适当的惩戒权,实有必要。
缺乏惩戒的教育是缺钙的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适当惩戒是教育者的义务。儿童心理学开创者皮亚杰认为,适当的惩戒可以让学生树立规范意识。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赏识教育,也离不开适当的批评和惩戒。教育要靠两条腿走路,既教给孩子们知识,也教给他们规则。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做错了事,说服、劝导无效,就要加以惩戒,这是所有社会的基本规则。学校教育没了惩戒,孩子就会对人、对事缺乏敬畏感,这是不健全的教育。没有惩戒权的教育是瘸腿的教育,只会培养出畸形的孩子。
从学生个体成长看,教育惩戒不仅是教育者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惩戒权不只是在国内愈演愈烈,为了培养优秀的人才,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惩戒权也得到广泛应用。新加坡小学教室后面的墙上,通常也会悬着一把戒尺来适当惩罚表现不好的学生。英国议院通过了一条法规:“允许教师在历经劝告无效的情况下,采取包括身体接触在内的必要手段,迫使不遵守纪律的学生遵守纪律。”英国伊顿公学甚至拥有关学生禁闭的权利。
从国外在教育上赋予教师惩戒权的成功实践来看,赋予教师适当的惩戒权是很有必要的。
荀子说:“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令人欣喜的是,已经有地方政府和学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前不久,江苏常州一所小学决定,把“戒尺”还给老师,出台制度惩戒“熊孩子”。
从意见到立法,从立法到实施,路还很漫长,但意见的出台毕竟是社会的进步,我们期待教育的良性回归。
磊(HG/span>20余人来到蛤蟆村,帮助特困户吴矬子收割麦子。王书记一边挥镰割麦,一边详细询问了特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积极组织广大干部职工,抓住近期晴朗无雨的有利时机,帮助农民群众特别是军烈属和贫困户抢收抢打抢晒麦子,做到颗粒归仓,丰产丰收。同时,要认真解决好“三夏”中群众遇到的实际问题,做好麦场防火宣传和各项服务,确保“三夏”工作顺利进行。王书记两眼瞅着田田,露出一脸惊诧之色,鼓着掌连连称赞说:好记性,好记性,真是神通啊!就看这么一小会儿,竟能将几百字的文章一字不差背出来,不简单,不简单!又扭头对吴矬子说:你可得好好供养孩子上学,将来准是个清华大学的苗子。
田田被夸得不知好歹,说:这我早就会背了,爷爷每年都让我读几十遍呢。王书记“噢──”了一声,疑惑地问:这报纸刚刚印出来,你咋能年年都读几十遍呢?吴矬子连忙回屋,将珍藏在箱底的另几张报纸和一叠照片拿出来。报纸已经泛黄。王书记一张张摊开,仔细一看,差点背过气去。原来,田田刚才背的,竟是一篇5年前的报道!每年的报纸除日期和领导的名字不一样、标题横排竖排不一样外,内文居然一字不差,且都是头题。如果不是吴矬子把历年来的报纸拿出来炫耀,别说他王磊,怕是谁也难以觉察。再看照片,三位前任都像自己一样站在那棵弯腰槐旁与吴矬子合影,面上带着劳动之余幸福的笑意。
王书记抬起目光,环顾了一周吴矬子破败不堪的院落,心里如坠石般沉重。他又重新审视那几张照片,发现吴矬子张张都是那件黑蓝褂子。王书记无奈地摇了摇头,苦笑着说:这真是一处好风景啊!
吴矬子脑袋像点豆一样附和着说:对对,满山也就这一处风景!
田田对这些照片和报纸已看过多次,没了点兴趣,缠着吴矬子说:爷爷,你啥时候才给我买新衣服啊?
吴矬子说:去去,出去玩去!
(摘编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连用“脏”“累”“困”等六个形容词,表现麦天让人生厌的特点,与吴建子最爱过麦天形成反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B. 小说通过神态、语言等细节刻画,塑造了一位贫穷落后、好逸恶劳的特困户形象,对于这一人物,作者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C. 小说标题“特困户的荣耀”,既指特困户吴矬子以能与县委书记合影登报而感到无比荣耀,又隐含着对县委书记等人的讽刺,意味丰富。
D. 小说多用口语,“巴望”“沾光”“脏不拉叽”“割光薅净”等一系列词语,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平实质朴,颇有表现力。
8.小说用一整段文字,写了田田从头到尾背诵报道的内容,请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谈谈读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6分)
9.如何理解小说结尾处王书记“苦笑着说:这真是一处好风景啊!”一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7.B
8.情节方面:与上文“ 吴矬子没事时就让田田给他读那一篇篇报道”形成呼应,同时引出下文王书记的“惊诧”与“疑惑”,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主题方面:吴矬子角度:通过田田读报道,侧面表现吴矬子的炫耀心理,揭露了他的愚昧和落后。领导干部角度:报道内容与三任县委书记实际工作效果形成反差,批判了一些领导干部只走过场,令行不一的虚浮作风。媒体角度:“五年如一”的报道,也有对相关媒体不负责任发声的讽刺之意。
9.“好风景”是反语,指不良工作作风。话里有批判有愤慨。批判前三任不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无所作为的形式主义作风。话里有反思有自嘲。反思自己工作不细致,自嘲险些步人后尘。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