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材料作文——银杏树/中国文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鲁国国君孟孙进山打猎

(2015-09-25 09:11:21)
标签:

佛学

经典作文备考——银杏树      有趣的文化现象      鲁国国君打猎     王国维“六不”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校园里种了不少的树。

两年的样子,好多的树长得已经足够粗壮了,只有一排树,稀稀拉拉的,异常的枯瘦奇小。一样的阳光,一样的水土,甚至风,甚至呵护,都是一样的,为何它们偏偏长成那样的情形呢?

一打听,这种树的名字叫银杏。

要求:选准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原指缸、鼎一类的大容器要经过千锤百炼,回炉重造的过程,才方可铸成大器。银杏树,有很高的药用、观赏价值,可谁知道这种树在生长时经历多少,和别的树的成长过程不一样。或许十年二十年才会成为别的树一两年的样子。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成为最有价值的。

东汉时,有一个名叫马援的人,12岁他就失去了父母,靠哥哥抚养长大。马援少年有志,可天性并不聪明。当时,同村有个叫朱勃的人,与马援年纪相仿,却能口诵《诗经》《尚书》。马援见此,自愧不如,于是就向哥哥提出要去边疆放牧。哥哥十分了解弟弟,安慰他说:你是很有才干的人,只要奋发努力,克服自卑,时间久了,定成大器。马援听后,发奋学习,坚持不懈,终于在55岁时被封为伏波将军。在东汉建立的过程中,马援屡建奇功,成为了大器晚成的名将。

人都是一生,从小而大是自然生长的过程。有人是天才,从小就有天分,技惊四座;有人是普通人,没有什么独特之处,只是普通的活着。但同样作为普通人,却有些在耄耋之年取得了成就,证明了厚积薄发,大器晚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79岁才获此殊荣,成为不可超越的大师。他经历过贫困,经历过战争,在狱中还坚持完成自己的书。他不止一次被他的反对者谣传死亡的谣言,可他总是不放在心上。因为他知道,这本来就不必放在心上,困难总是会有的。终于,他成功了,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关于他的种种谣言也就随着不攻自破了。在颁奖典礼上,他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永远朝着还可以有所作为的方向前进。仅获得大奖对他来说不是终结,更是开始。

同样大器晚成的还有姜子牙。他年轻时只是商朝的一个小官,不堪忍受暴政,他辞官四处游历。他当然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只可惜生错了时候,只希望有明君独具慧眼。他等啊等,在磁泉边上以长杆短线,高肩直背的姿态钓鱼了多年,终被周武王发现,辅佐君主,讨伐商朝,那一年,他已经70岁。

人们总认为天才是好的,小小年纪就如此聪慧,聪明过人,往往都会忽略大器晚成的人。其实,这些人才是真正的大师,他们不聪慧,没有骄人的成绩。可是他们懂得静候机会,让时间去证明谁才是智者。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成功需要磨砺,坚韧创造奇迹。

 

 

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中国文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比方说: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又有大丈夫能屈能伸”“好汉不吃眼前亏;有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又有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有江山不移,又有随遇而安”……

读了上面的话,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用规范汉字书写。

 

【答案】      包容

有这样一则寓言,说的是两匹马同行,一匹将另一匹的脖劲咬伤了,结果被咬的反而主动安慰因咬伤自己而羞愧不安的那匹马。故事虽小,却揭示了大地间动人的品德,那便是包容。

寓言中动物的包容是以德抱怨,佛教中弥勒的包容是肚里能容天下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怎样来理解包容呢?其实,包容是一种境界。

包容如水。

通常的包容即原谅他人一时的过错,不耿耿于怀,和和气气地做个大方的人。包容如水的温柔,在遇到矛盾时往往比过激的报复更有效。它似一捧清泉,款款地抹去彼此一时的故视,使人们冷静下来,从而看清事情的本来缘由。同时,也看清了自己。寓言中那匹被咬的马理智地选择了包容,最终两者和好如初试想一下,倘若它针锋相对,以同样的的方法还击对方,那么除了两败俱伤,头破血流之外,还能带来什么呢?因此可以说,寓言中的国马其实是很明智的。它的明智在于以德抱怨

包容是诗。

包容是一首人生的诗。至高境界的包容,不仅仅表现在日常生活的某一事件的处理上,而是升华为一种对宇宙的胸襟,对人生如诗般的气度。包容的涵义也不仅限于人与人的理解与关爱,而是内心对于天地间一切生命产生的旷达与博爱,寓言中的马无法到达这种境界,而这种境界对于人类却是如此的真实和深刻。

为生活的平淡与多舛而心存积隙的人呵,请你选择包容吧。这丝毫无损于你的尊严,反而有助于人们在漫长的生命之河中穿越平庸。具有包容的思想境界,才会懂得人生的真谛,包容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

当然,包容同方以律己,圆以待人是不矛盾的。轻易原谅自己,那不是包容,而是懦夫。圆以待人,也得先看对象。包容不珍惜包容的人,是滥情;包容不值得包容的人,是姑息;包容不可饶恕的丧尽天良的人,则是放纵。所以,包容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门学问。

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发生的决不是两匹马这样简单的事。生活,往往纷繁,又常常平淡。正因为包容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正因为包容似火,使平淡通过锻烧日趋鲜明;更因为有这诗般的包容,才赋予人生以艺术,赋予生命以永恒。

 

3鲁国国君孟孙进山打猎,活捉了只小鹿,让臣子秦西巳先送回宫中,供日后玩赏。秦西巴在回宫的路上,发现一只大鹿紧跟其后哀号,叫声十分凄惨。秦西巴心中不忍,便放了小鹿,自己也因此被赶出宫门。

一年后,孟孙要为太子找老师。许多臣子都来向孟孙推荐,孟孙却单单请回了秦西巴。一个人能挺多直站多高,取决于品性的底色。使国君放心托付太子的,不正是秦西巴的慈悲之心?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人格的力量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这是讲诚信的巨大作用。记得有一家公司招聘人才,每个人都希望到这一家公司工作,因为这是一家有规模,效益好,工资高的公司。于是,在招聘的这一天,先后来了四位应聘者。其中有三位都说自己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但面对招聘者的拷问,他们很快就显示出对这一行的无知。最后来了一位男学生,他坦率地对招聘者说,自己不具备这方面的工作经验,但对这项工作很感兴趣。招聘者毫不犹豫地录用了他。当问他为何能以诚相对时,他说小时候有一次他捡了钱,奶奶问他时撒了谎。奶奶朝他屁股上重重地打了一下,然后告诫他说:"穷不可怕,只要你诚实,你就有救。"他说他永远记住奶奶的话。诚信比一切智谋都好,因为它是智谋的源泉。

诚信是做人和处事的一条基本原则。不仅仅现实中的人会因其真实而获得意料之外的惊喜,而且还会给后人留下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请信守诚信吧!因为诚信,我们才能取得别人的信赖和信任;因为诚信,我们才可以收获一份意外的惊喜;因为诚信,我们才可以走出人生的不如意;因为诚信,我们才可以成为真正的智者。

林则徐说:"观操守,在利害时。"古代有许多贤明之士,正是在个人利害攸关之际,表现出"财贿不以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的高尚情操。为维护人格的尊严而自重,为保持人格的纯正而自省,为防止人格下滑而自警,为追求人格的升华而自励。

当人们在感叹世风日下,天良渐泯时,人们不约而同地关注到社会人性美的另一面。假如我们碰到买彩票这件事,又该如何去做?我们会像那位业主那样做吗?互联网上的调查显示,大多人的态度是暧昧或相反的。"一粒沙里看世界",这就更加显示出业主行为的难能可贵,他的内心,存放着一个美好诚信的无形世界,映射出人性的纯净和伟大。

让我们向这位业主一样,树起理想的风帆期待诚信,让诚信像一根小小的火柴,燃亮一片心空;像一片小小的绿叶,倾倒一个季节;像一朵小小的浪花,飞溅起整个海洋,像一根长长的木棒,撬起整个地球……

让我们向这位业主一样,用充满生命的希望期待诚信,让诚信成为我们人生的准则,让自己对诚信的履践萌生出对心灵的感动,让生命因诚信而获得一次畅快的呼吸,为自己的人格涂上一层亮色。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任教时,要求他的学生要做到六不,即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短长、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王国维的这六不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花开无声,方显人生

花开遍野的时节,大多时候,我们未闻花语,却依旧可以嗅其清香,赏其姿态。花开如此,做学问,过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国学大师王国维任教于清华园时曾要求学生做到六不,总的来讲,便是不放言高论,不攻击古人,不议论他人长短、不吹嘘、不夸渊博,不抄袭他人言论。一言以结之,便是要安安静静搞学问,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方得《人间词语》的横空出世。可见,花开无声,方显人生最美色彩。

花开定然是悄无声息的,却可以绽放成最耀眼的星光,点燃灵魂最深处的火。诺贝尔文学奖的荣誉使得莫言享誉世界,可他依旧缄默,从不吹嘘;小金人的光芒散尽了人生的阴霾,可李安并没有像其他手捧小金人,目中无世人的导演那样议论他人长短,反而更加谦逊;中科大院士的美名高高在上,不曾夸耀拼搏,未曾放言高论,李小文依旧穿着他的草鞋,默默从事研究。或许是一直沉默,他们对人生方才思索得更加清楚,或许是从未吹嘘议论,底蕴反而沉淀得更加深厚。他们人生之花的开放,虽是无声,可香远益清,流芳千里。

花开必然是无声的,却也能在寂静中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我们总是敬佩杨绛那样,走在人生边上,隐于世事喧嚣外,陶陶然专心治学,就算是遭遇文革的劫难,也是无一句呼天抢地的怨诉,无一句沉郁深重的怨恨,只是心平气和地道来一个时代的荒谬和残酷。可是,倘若我们抛却了聆听自己寂寂心声的机会,偏是要将人生花朵的开放鸣响于世,那结果又是如何?

反观当下,我们不难看到无数畅销书的作家恃才傲物,放言高论,最后却身陷抄袭的旋窝,无法自拔;我们也不难看到无数当红名人,议论他人短长,吹嘘自己盛名,在媒体上掀起一场场骂战,最后沦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了笑话一场。他们的人生因过分渲染,虽是花开时节,却是落红遍地,再也找寻不到曾经那一抹沁人心脾的幽香了。

王国维先生的六不原则,在今天、在未来都有着制约人性道德的意义。唯其寂静,得其深远;唯有不过分渲染、不彰显、不闹腾,方显人生本色。

花开无声,香气氤氲;花开无声,方显人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