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小说《牛虻》译序(花城出版社出版)

(2019-12-18 10:23:17)
标签:

转载

分类: 诗说
唐代政治家魏征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因此要追根溯源,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精神就必须要多读经典。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那么几部家喻户晓的经典。经典向我们真实展示了它所处时代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是我们追寻历史文化遗迹的重要窗口。经典作品给后人留下了说不尽的话题,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时代的人们、不同的读者对经典都有不同的解读和诠释。对于经典的阅读往往是历久弥新,常读常新。比如一部《红楼梦》,鲁迅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再比如《西游记》,清朝学者张书绅点评:“以一人读之,则是一人为一部《西游记》;以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读之,各有一部《西游记》。”
 我重译的经典小说《牛虻》已于花城出版社出版。“阅读小说不同译本的译序或前言,可以看出不同时代文学运动的规律”。对比一下我的译序以及译林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序,当真可以看出时代的变迁和文学运动的规律。这大概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的文学“通变”观吧。

[转载]小说《牛虻》译序(花城出版社出版)



译者自序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翻译这部经典小说的时候,戴比尔斯钻石这句经典的广告词时常在脑海里萦绕。我想,经典的文学作品也和璀璨的珠宝一样,它的光芒跨越时空而永不磨灭。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我们为什么要重译、重读经典?经典是那些经受了岁月的打磨和荡涤,历经大浪淘沙而流芳千古的文学作品。它们的价值是永恒的。正如《三国演义》开篇所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无论是多么盖世的英雄,多么惊艳的美人,他们都有归于尘土的一刻,然而他们的传说却能伴随着经典,历经时间的洗礼和青山绿水一起万古长存。西方文学中也有类似的说法,青春美貌短暂易逝,然而美丽的容颜和传说却能伴随诗歌而不朽。莎士比亚在他著名的十四行诗中吟唱:“你的长夏永不会凋落,你皎洁的红芳永不会褪色。死神的阴影也带不走你的传说。你在这不朽的诗句里获得了永生,只要人们能呼吸,眼睛能看见。这诗就会不朽,让你千秋流芳。”经典能够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为人们世代传颂,深入到人们的心灵深处,是因为它的字里行间包含了对人性真、善、美的讴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以及对生与死等人类普世价值的深刻探讨。经典是一个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也是民族精神的源泉。唐代政治家魏征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因此要追根溯源,了解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精神就必须要多读经典。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那么几部家喻户晓的经典。经典向我们真实展示了它所处时代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风貌,是我们追寻历史文化遗迹的重要窗口。经典作品给后人留下了说不尽的话题,所谓“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时代的人们、不同的读者对经典都有不同的解读和诠释。对于经典的阅读往往是历久弥新,常读常新。比如一部《红楼梦》,鲁迅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再比如《西游记》,清朝学者张书绅点评:“以一人读之,则是一人为一部《西游记》;以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读之,各有一部《西游记》。”时代不同了,源于此,我们的经典重译工作也和上世纪五十年代有所不同,新时代是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时代,我们的翻译力图在还原经典本来面目的基础上,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

一、小说《牛虻》故事背景和作者简介

  《牛虻》由英国女作家埃塞尔•莉莲•伏尼契(Ethel Lilian Voynich1864-1960)创作于十九世纪末。故事背景发生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意大利。要读懂小说,有必要了解一下意大利当时的社会现状。

    18世纪末和19世纪上半叶是意大利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意大利先是被拿破仑入侵,接着1815年维也纳会议将意大利分割为八个小公国,国家分崩离析,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 意大利最富饶的北部伦巴第-威尼斯地区被奥地利帝国所占领。中部托斯卡纳公国,其首府佛罗伦萨。南部是那不勒斯王国,和它接壤的罗马是属于教皇管辖的教皇国,以罗马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是奥地利帝国公开的同盟者。其他几个小公国的统治者都和奥地利皇室沾亲带故,因此,奥地利人几乎成了整个意大利的主人。意大利革命家马志尼早期成立烧炭党”反抗法国侵略者。后又成立“青年意大利党”反击奥地利统治。故事主人公牛虻就是青年意大利党成员,马志尼党人的理想是赶走奥地利军队,废除教皇的世俗权力,建立统一、独立和自由的意大利共和国。牛虻生活的年代可以说是黎明前的黑暗。经过革命党人和意大利人民世代的努力,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侵略者被赶跑,意大利获得了民族独立和统一。

      埃塞尔•伏尼契是英国著名数学家乔治·布尔的女儿,出生于爱尔兰,所以也有人称其为爱尔兰作家。她幼年丧父,少女时期在德国留学,就读于柏林音乐学院。音乐学院毕业后,她回到伦敦,在伦敦结识了多国革命的流亡者。她的丈夫是流亡伦敦的波兰革命活动家。她因为丈夫的关系结识了很多意大利革命党人。这些对她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897年她创作小说《牛虻》相继在美国和英国发表。伏尼契晚年移居美国,在美国去世。

 二、“牛虻”姓名的寓意和性格分析

    《牛虻》最早的中文译本出现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于特殊的年代,译本都渲染强调革命的色彩,牛虻是一个无畏的革命斗士形象。书中有关宗教的内容以及人性弱点的描写都被删除。近年来,经典翻译逐渐还原其本来面目,这部小说中的冲突不仅有革命的冲突、爱情的冲突、还有宗教和人性的冲突,因此我在翻译中尽量保持了作品的原貌,塑造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牛虻,相关宗教的描写是理解人物性格和心理的组成部分。牛虻不是一个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他有着高尚的品德和优点,但也有着一些缺点和人性的弱点,比如个性过于倔强甚至可以说固执,对吉普赛女郎的态度显示了他男权主义思想等。在阅读过程中保持评判性思维和思辨的能力,这才是我们阅读经典的正确态度。

    关于“牛虻”的寓意和原型意象问题,译林出版社古绪满译本的译序中最先提到,牛虻一典出自于古希腊神话伊娥的故事。小说《牛虻》暗含着和古希腊神话故事中一样的“嫉妒和复仇”的意味。随后媒体和网络广为流传的说法就是牛虻是一个复仇者形象。译者却以为这是一种误读。译者的博士论文研究的就是古希腊神话,对古希腊神话有所了解。“牛虻一典”出自古希腊神话故事是不假。在古希腊神话中,希腊国王伊那科斯的女儿伊娥因为青春貌美,被好色的宙斯看中并狂热追求,但宙斯惧怕天后妻子赫拉的报复,将伊娥变成了一头美丽的小白牛。嫉妒成性的赫拉假装不知情,向宙斯索要小白牛,宙斯无奈,只得送给赫拉,赫拉伊娥派了长有一百只眼睛的怪兽阿耳戈斯看守折磨小白牛,使得宙斯不得靠近。后来宙斯派儿子信使神赫耳墨斯用计杀了阿耳戈斯,救出伊娥。赫拉一计不成又另施一计折磨情敌,她化身一只牛虻,疯狂攻击叮咬可爱的小白牛,咬得小白牛惊恐万分,四处奔逃。最后,她绝望地逃到了埃及。宙斯见状于心不忍,向妻子发誓,他将放弃对姑娘的爱情,不再追求她了。赫拉才允许宙斯恢复伊娥的人形。相对于美丽无辜的伊娥来说,赫拉无疑是充满嫉妒、攻击和复仇之心的暗黑天后。但因此就说《牛虻》含有和古希腊神话故事一样的“嫉妒和复仇”的情节却是不妥。

    译者在刚开始翻译这部小说的时候也曾认同上述观点。因为书里的确出现了情敌之间嫉妒的乔段。青年大学生亚瑟爱上青梅竹马的小伙伴琼玛,但是在革命战壕里却出现了情敌、同为战友的保拉。他嫉妒保拉,在向神父卡尔迪忏悔时,单纯的亚瑟被神父诱骗泄露了革命党人的秘密导致自己和保拉被捕。他在监狱受尽凌辱被释放出来后又遭到一连串打击,意外得知竟被最崇拜爱戴的神父蒙泰尼里所蒙蔽,自己竟是蒙泰尼里偷情所生的私生子。爱人琼玛误会他是叛徒,狠狠打了他一耳光。亚瑟伤心绝望之下离家出走,十三年后化为面目狰狞破相的神秘人物牛虻现身,从感情上折磨昔日的爱人琼玛和生父蒙泰尼里。翻译到这里,我差点也相信了这就是一个嫉妒复仇的故事。我甚至认为这个故事和法国作家大仲马笔下的《基督山伯爵》也有着某种原型上的关联。《基督山伯爵》也是一个关于复仇的故事。年轻的大副邓蒂斯因为和美丽的姑娘梅塞苔丝相爱,受到情敌费尔南的嫉妒和陷害而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受尽折磨,十四年后归来,化身银行家基督山伯爵向情敌和昔日的恋人复仇。

     但是当我翻译到小说第三部牛虻狱中和生父蒙泰尼里相会的那一幕,我的看法转变了,在狱中牛虻亲口对父亲痛述自己回来并不是为了报复,他有着更远大的理想。牛虻和父亲狱中相认,蒙泰尼里答应助他逃走,却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儿子一起离开。父子俩有这样一段对话:“亚瑟,我会尽最大努力救你。我会安排你逃走,等你逃到安全的地方,我就一个人跑到山里去,我也不想活了。说不定到时候,我发生一起意外事故,或者误服了过量的安眠药——反正怎么都行。这样你总该满意了吧?我能做的就这么多了……”牛虻失声痛哭反驳父亲误解自己:“噢,我究竟做了什么呀,你竟然这样看待我?你怎么能这样——竟然以为我是来向你讨债复仇的!难道你看不出来,我只是想拯救你吗?我爱你,你难道就不明白吗?跟我们一起走吧!这个黑暗的世界充斥着教士和偶像,已是死气沉沉,你还有什么好留恋的呢?这个教会布满了尘埃,它们已经腐朽没落;处处是污秽和阴谋诡计!快点脱离这个瘟疫肆虐的教会吧——跟我们一起走向光明吧!我们才代表了活力和青春;我们才是永恒的春天;我们才是光明和未来!神父,曙光就在前方——你不想和我们一起共同迎接朝霞喷薄、旭日东升吗?醒醒吧,让我们忘却那可怕的梦魇,——醒醒吧,让我们翻开一页,开始崭新的生活!”

    从父子俩的对话可看出,他们是不同的信仰之争。牛虻深爱父亲,他并不是为了多年前被欺骗而复仇,他认为教会已腐烂没落,希望能拯救父亲走出泥沼。

要理解“牛虻”一词的寓意还是得从小说结尾牛虻写给爱人琼玛的那首小诗入手:

不论我活着,

还是死去,

我都是一只,

快乐的飞虻。

    这是男、女主人公儿时常常背诵的小诗。《飞虻》The Fly这首诗其实并不是伏尼契的原创。它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的作品。我们可以在威廉•布莱克的诗集《天真与经验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and of Experience中找到这首小诗。伏尼契在小说中引用了这首诗的最后一节,并将牛虻作为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布莱克原诗全文如下:

Little Fly,           小飞虻,

Thy summer's play,   你夏天的游戏,

My thoughtless hand   被我的手

Has brush'd away.     不经意地抹去。

  Am not I              我岂不像你

A fly like thee?      一只小小的飞虻?

Or art not thou       你岂不像我,

A man like me?        一介苍生?

For I dance,          我跳舞,

And drink, & sing;    我痛饮,我欢唱,

Till some blind hand  然而一只鲁莽的手,

Shall brush my wing.  抹去了我的飞翼。

If thought is life      倘若思想是生命,

And strength & breath,  是力量,是呼吸。

And the want            那么没有了思想,

Of thought is death;    就等于死亡。

Then am I                不论我活着

A happy fly,             还是死去, 

If I live                我永远是一只,

Or if I die.             快乐的飞虻。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众生平等的理念,飞虻虽小,它也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性灵。不知我是飞虻,还是飞虻如我,虻我互换,很有些庄周梦蝶的意境。诗人同情为争取平等自由而奋斗的底层人民,柔弱无助的飞虻就像贫苦的人民,然而他们的思想却是乐观的。飞虻带着平等自由的思想,飞向天堂也飞向地狱。生命可贵,但是为了思想的自由飞翔却可以舍弃生命。

   伏尼契显然是受到英国前辈诗人的影响,主人公牛虻的名字和寓意出自于这首小诗,牛虻这个形象表达的就是一种追求众生平等自由的理念。伏尼契在书中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

(未完待续,请看原著)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