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质量评价-观察
(2017-11-24 11:49:59)
标签:
育儿 |
一、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一)结构式观察
结构式观察是对观察对象和行为进行严格界定和分类,有严密的观察和记录计划,根据界定和分类预先编制观察表格,并按照表格要求进行实地观察和记录,然后对观察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果。结构式观察主要包括事件取样观察法、时间取样观察法、等级评定观察法。
1.事件取样观察法
事件取样观察法是预先选择和规定所要观察的行为或事件,观察时一旦事件出现,就加以记录。观察前,观察者要预先编制观察量表,包括将要出现的行为内容及次数或行为持续时间等项目。事件取样观察对于经常与幼儿相处的观察者更为有用。例如“表3-1
幼儿教师课堂与幼儿互动行为观察记录表”
2.时间取样观察法
时间取样观察法是指在确定的一段观察时间内,只对某些预定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在观察之前同样要编制观察量表,量表中要包括预期出现的行为项目、样本数量及时间间隔规定等。事件取样观察法一般以特定的行为或事件为取样标准,而时间取样观察法则以相同的时间间隔为取样标准。例如“表3-2 幼儿合作游戏观察表”
3.等级评定观察法
等级评定观察法是根据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的优劣按照某种等级加以评定的一种记录方法。它需要观察者事先编制观察量表,量表包括预先观察的行为项目、行为表现的等级界定等。比如,观察幼儿园教师在指导幼儿积木活动是否能很好发挥作用的情况,可采用等级评定考察法。例如“表3-3 幼儿游戏行为等级评价”
(二)非结构式观察
非结构式观察是指采用文字、声音或影像等手段将自然状态下发生的活动和现象忠实而全面地记录下来的方法。非结构式观察无需事先设计观察表格,也不限制观察的范围和焦点,是一种自由、松散、弹性的观察。但这种观察与通常意义的录音、录像不同,观察者根据评价目的在客观记录活动和现象的同时,还要综合、归纳、解释、分析所记录的资料。例如“表3-4 大班儿童在建构区的行为观察表”
二、参与式观察和非参与式观察
参与式观察是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和观看被观察者的言行。
非参与式观察是观察者置身于被观察的活动之外,作为旁观者了解事件的发展动态。
非参与式观察是观察者置身于被观察的活动之外,作为旁观者了解事件的发展动态。
三、描述观察和抽样观察
(一)描述观察
描述观察类似于非结构观察,是对观察对象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行为进行观察记录,用记叙性和描述性语言记录观察对象的动作、语言和活动,从而获得对个体或群体的认识。
描述观察又可分为日记描述与轶事描述。
1.日记描述
日记描述是指观察者像写日记一样,可以记录儿童成长和发展的信息,主要是儿童身上发生的新行为或新事情,记录的时间、情景和长度由观察者根据需要和可能性而定,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还可以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主观倾向性。
2.轶事描述
轶事描述是观察者对可以表现幼儿个性或某方面的发展并且有价值、有意义的行为情节所做的记录。轶事记录不受观察时间、地点限制,无需连续观察,运用起来很简单方便。
(二)抽样观察
抽样观察也叫取样观察,是观察者根据一定的标准,抽取一定的观察对象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研究,从而获得对观察对象行为的了解的方法。抽样观察是一种严格、系统的观察方法,要求观察者事先做好周密的计划和准备,观察结构也有较强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抽样观察有两种方式:一是时间取样,二是事件取样。
观察的实施
一、观察设计
(一)明确观察目的
观察者必须弄清楚观察目的是什么,想要观察什么。非结构性观察并不意味着没有观察目的。实施观察之前,确定并阐明观察的目的和目标很重要。这样可以保证观察到的信息有贯穿始终的主题,并且能有效地用于评价儿童的发展和教育教学活动。
(二)选择观察类型
明确观察目的之后,应选择观察的类型。根据对观察的分类,明确用哪种类型的观察。比如,是结构化的观察,还是非结构式的观察?是用描述法,还是抽样观察。
(三)形成观察维度
在观察中,通常需要对某一个概念或现象进行量化。这就不能把观察停留在宏观层面,而应该形成观察维度。比如,对一个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利他行为进行观察评价时,首先应确定,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该幼儿的利他行为,或者说利他行为包括哪些方面,有哪些类型。不少人都认为利他行为就是助人为乐行为,这样的理解会否使得观察到的信息时不全面的信息?观察维度的形成,需要评价者综合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也可以参考一些比较成熟的研究结果,借助其观察维度。
(四)准备观察工具和提纲
在观察维度的基础上,对每个维度进一步细化,就形成了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的观察工具。在观察中,如果需要使用某些量表或记录表,则要自己设计或者借鉴相对成熟的观察量表。并且应在正式观察前进行熟悉和试用,以便发现观察工具中不合理、不恰当、不好操作的地方。观察提纲可以帮助观察者在现场进行观察的同时,提醒自己观察的重点是什么,有哪些注意事项,提示自己下一步应该观察什么,是否遗漏了一些重要信息等。
(五)准备辅助观察设备
在观察中,是否需要使用一些辅助设备?如照相机、录音机等。如果需要,这些设备应该放在什么地方?观察者应该站在什么地方?怎样能够尽量减少对被观察者的影响?是否已经熟悉使用这些设备了?这些细节问题,都可能影响信息的收集。
(六)观察人员进行培训
如果还有其他观察人员,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对被观察对象、观察条件的了解、感知力、注意力、理解力的训练、记录表的熟悉等。
二、观察资料的记录
观察的结果要以一定方式记录下来。记录方式主要有对行为或事件的描述和按记录表记录两种。前者的主要形式包括:日记描述、轶事记录等。描述方式可获得的资料一般作定性分析。
例如“表3-5 某幼儿园停课记录表
”
三、观察资料的整理
观察后,观察者应当及时整理和补正记录,如发现有遗漏或记录有误时,应尽可能凭借记忆或参考其他观察者的记录进行补充、修正。在采用描述性记录方式时,观察者常常采用速记或记号式的记录方式,因此及时整理非常重要。整理记录的时间如拖延太久,会因遗忘、难以辨认等原有造成材料的失真。观察资料的整理时还可附注上观察者临时想到的解释和受到启发的问题,以便供以后分析时参考。但观察到的实际情况的原始记录和观察者的推论应当明确分开。
观察的优点和局限
优点:
观察是在现场进行,具有直接感受性;可在基本不干扰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结果较为可信;可获得评价对象不愿或不能报告的行为表现,以及短时出现的情况;通常不会妨碍观察对象的日常学习和工作;在行为发生的现场作即时记录,全面、准确、生动,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
局限:
取样较小,观察对象项目多且分散时较难应用;有时会对观察对象产生干扰;依赖观察者的能力和心理状况,会因主观因素,如经验、价值观等的干扰而失真;观察者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时间和精力花费较大,实施成本高;资料记录和整理较难系统化,结论较难类推或判断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