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研究鲁迅先生的权威王富仁先生说过,读通了鲁迅的作品,你就读懂了中国现代文学,没有读懂鲁迅,其它就无从谈起。“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文化革命的主将”,“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棋手”,“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空前的民族英雄”,“青年的导师”。这些溢美之词足以看出鲁迅先生的影响力。鲁迅先生堪称是二十世纪最具有国际性影响的中国现代文学大师。众所周知,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流长,文化博大精深,抛开古典文学唐诗、宋词、元曲不说,单就现当代文学这一块而言,少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文学史将会被改写,现代文学将会黯淡无光。我想如果鲁迅先生仍然活在世上,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就非他莫属了,也不会导致当今中国诺贝尔文学奖的一片空白。
从小学读书到现在,鲁迅先生的作品是最多被收入语文教科书里的,而且几乎每次考试都会考到他的作品。在我的潜意识里,如果哪一次考试没有考到先生的作品,那就不算是有深度和难度的一次考试,也就是考不出水平,试卷出得不好。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就是盘点自己从小学到现在所学过、接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和我的思想历程发展的关系。
读小学就开始接触先生的作品,那时虽然不了解作品有什麽深层的含义,但老师总是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章,要我们认真记笔记,所以我总是把老师所分析的内容背下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最先接触鲁迅先生的第一篇作品,作者以深情的笔调回忆了少年那段美好的时光。至今为止我还是念念不忘“只能看见院子里高墙的四角的天空”这句出现在《少年闰土》这篇文章里的这个句子,而且我觉得这也是我少年读书生涯的最好诠释。
接着到了初中,鲁迅先生的作品还是一直伴随着我,那时同学们的反映都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很难懂,我也只是对作品内容的了解处于一知半解朦朦胧胧的状态,只能把课本上的内容当做故事来读,无从领略那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腾野先生》那清新、优美的文笔深深地蕴涵着作者对老师的怀念感激之情,半路退出仙台的学医促成了鲁迅先生一辈子的文学革命事业,正是由于他的英明的选择造就了我们民族的骄傲。而《社戏》中那个偷吃豌豆的细节至今仍让人忍俊不禁。先生到老年还能颇有兴致的把那些年代久远的事情描叙出来,可见小时候的事情给先生带来的乐趣是如此的源远流长,影响是如此的深。《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读书人窃书不算偷”,满口的“之乎者也”,再加上鲁迅先生对周围环境的精心渲染活脱脱的把先生对孔乙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刻画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鲁迅先生把笔端放在一个破落文人身上,深情的控诉封建文化尤其是科举制度的毒害。
上述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腾野先生》都被收录在《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里了,鲁迅先生以深情、平易、清新、舒展的笔调,记述了他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的重要生活片断,在平易通脱中蕴藉着深沉的情思,充满了童真和童趣,但他也不忘现实,在不时自然插入的议论中亦不乏对旧物的针砭。这是一部优美的散文,可以看出先生的闲适心态。
年少不更事时,读书只是为了享受那种阅读的快乐。初中第一次阅读《阿Q正传》觉得很搞笑,笑得我前仰后合,觉得 阿Q是个傻瓜,没有一点思维能力,完全不符合我们常人的判断标准。还记得老师那时给我们归纳中心思想就是这篇文章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我当时对这个劣根性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但国民的劣根性却在我的脑海里深深打上了一个烙印。随着年龄的增长,看的书也比较多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慢慢地由简单的阅读升华到可以感知文章的深层含义,但还不能准确无误的记述下来,只能简单的分析阿Q这个人物形象,这是在高中阶段。来到大学后,在文学和高校特有的人文环境的熏陶下,和对王富仁先生充满激情的讲述鲁迅先生的精神的钦佩,我受到了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鲁迅先生的作品的理解更深了一层。再次通读鲁迅先生的作品,发现自己的视野再次被先生开阔了,可以从文字的背后感受到先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的关注,他对愚弱国民的严峻剖析使先生笔下的人物形象成为检验我们自身思想的一面镜子。反思历史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对当今社会现实的关注,关注国计民生的问题。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先生无疑是最高智慧的代表,是他第一个获得了对于封建礼教和愚妄封建文化的最为深刻的实质性认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创了中国小说的先河,借狂人之口首先道破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批判了人性的黑暗。“我翻开历史查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子。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吃人’。”中国的封建文化是吃人的文化,一语道破天机。一篇文章影响了几代的中国人,改写了中国的文学史。这种直面现实的精神,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回避黑暗、思想革命、抵抗投降足以叫人钦佩万分。先生作品的精魂就是独立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批判姿态。这种姿态需要的是一往无前的勇气,即使“我的心分外地寂寞”,也要“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
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一直是先生笔下时刻关注的焦点。先生超预见性的能力令我们当代人自叹不如,在他当时那个社会也是一直超前于芸芸众生中。他看到了中国文化黑暗的一面,于是发出呐喊,以他那支独特的笔谱写着一曲曲净化人的灵魂的歌。“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敢为孺子牛”就是鲁迅先生一生的人格写照,不言而喻的人格魅力就透过隐藏在先生作品背后的那支灵性的笔倾泻而出。
鲁迅先生的作品一直伴随我成长,使我的思想历程也在随之不断发展。在经济浪潮的强烈冲击下,人们都把眼光转到物质的满足中了,对人文科学的漠视使我们失去了很多精神层面的东西。也许当未来有一天人们迷失的灵魂回归时,鲁迅先生的作品会是提高我们思想深度的首选,因为我相信无论如何鲁迅这个有个性的文学大师是永远都不会被人们忘记的。他是一个很有独立性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永远有自己的独特性见解。“剖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先生作品的写照,所谓“剖物质而张灵明”就是我们要破除对物质文明的迷信,转而弘扬精神力量;而“任个人而排众数”就是对于大多数的庸常之辈的意见,我们要排斥掉,力去陈腐转而强调天才,强调自己的力量。
文学大师的光芒永远不会消失,鲁迅先生将会如王富仁先生所说“300年后人们都还会记得他”。
鲁迅先生的事业未竟,鲁迅精神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