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评课

(2018-06-13 00:43:46)
分类: 科学教研组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评课稿

龙湾二小  吴昕

本课是这个单元的第2节课,学生没有第1课《昼夜交替现象》的建模基础。因此,邵老师淡化了对昼夜交替现象的解释,深化了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和认识地球是球体,让学生寻找科学家的观点与证据,建立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在理解证据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在教学本堂课中,邵老师紧抓核心活动,循序渐进,逐步串成一条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辩证能力”的主线,贯穿整节课的始终。整堂课为学生设计了四个任务,三个提示加三点特别注意事项,使课堂井然有序,每个环节循序渐进;教师还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发展证据意识和辩证能力,从而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的思维方法。在师生之间的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感想。

一、教学过程突显科学精神

1、导入中渗透证据意识和辩证能力

邵老师在导入部分做了处理。以寓言故事——井底之蛙来引入。井底之蛙这个寓言故事学生非常熟悉,但今天这节课我们引导学生关注的并非是目光短浅的寓意,而是关注青蛙和小鸟对天空的大小所持的观点及他们的证据,并简单阐述理由。这样的引入不但增加了新鲜感和趣味性,同时也为后面的大活动中,学生的证据意识和辩证能力做了一定的铺垫。让学生在本节课后,对自己的观点和其他同学或者课内的科学家们的观点进行辩证,期待有一定的思维碰撞。但因课堂时间的关系,将寓言故事——井底之蛙部分放在课前谈话进行。这样的处理,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初步渗透证据意识和辩证能力。  

2、体验中发展证据意识和辩证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但仍需直观形象的支撑。因此,邵老师为学生准备了绘制地心说和日心说的材料,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增加了两种学说的建模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手脑并用,利用模型阐述两个学说的主要观点,梳理学说背后的证据与观点的联系。像科学家那样的探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养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对目标的实现及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起着助推的作用,让学生在建模活动中发展证据意识和辩证能力。

二、活动三单提升课堂效率

1.导学帮助单

两种学说的主要观点和相应的证据在导学帮助单上分布清晰,学生有足够的能力自学完成。设计导学单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梯台,指明了学习过程和方法,及时的记录,帮助学生顺利梳理两种学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汇报帮助单

    五年级的学生汇报能力还不足以他们顺利阐述小组的观点,汇报帮助单明确了汇报内容,并让学生在汇报的时候重点指向观点和证据的关系,提升思维的严谨性和语言的逻辑性。

三、实验材料支持探究活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堂科学课,离不开老师精心的准备,这个准备不仅体现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更体现在实验材料的选取上。本节课,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灵活设计符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学环节,这样才能以教学活动为根据寻找最合适的实验材料,为合理选择实验材料指明方向。本节课,选取了实验材料:双面胶、记号笔、模型KT板、星球小图片。邵老师让学生利用这些实验材料,建立两种学说的模型,使学生思维图像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建立观点与证据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

总之,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这样才能不断地进步,更快地成长。愿我们与科学课一起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